APP下载

从供给侧改革视角浅析媒介人力资源的优化

2017-03-17刘艳

今传媒 2017年2期
关键词:供给侧

刘艳

摘 要:媒介优质人力资源的配置,事关传媒业的发展,也是媒介竞争中的有力因素。传媒业在历来的发展中,人作为核心的因素至关重要。但是传媒业人力资源的配置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亟待改革。从供给侧的视角来改革媒介人力资源,可从人才组合计划、高校人才培养、良好制度保障等方面进行着手,对传媒业进行优质人才的供给,增强传媒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供给侧;媒介人力资源;经营管理人才;人才组合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2-0135-02

素来传媒业都是人才的聚集地,媒介人力资源是传媒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目前我国传媒行业在人力资源供给上存在颇多问题,亟待改革。主要表现在:1.传媒行业从业人员整体水平不高,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差距;2.传媒业经营管理人才缺乏;3.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传媒行业懂计算机技术的人员很少;4.媒介人才供给存在明显地区差异,人才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人才急缺而且中央级媒体和地区媒体之间人才供给也不平衡;5.媒介的人才供给在观念上存在误区,尤其是在节目主持人的选拔上端正的外貌和标准的口音胜于能力。经济学上的萨伊定律指出:“供给可以创造需求”[1]。从供给侧改革来优化媒介人力资源,是从提高媒介人才的供给质量出发,调整供给结构,实现媒介人力资源有效和的高效供给。给传媒业提供优秀的人才,注入新鲜的血液,可以生产出更好的媒介产品,提升媒介影响力。我国媒介影响力的提升,不仅有利于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对于提高国家的国际话语权,塑造国际形象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一专多能型人才和各具专业特长的人才组合

传媒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在人力资源供给方面方面积留了诸多的问题。不断变化的媒介环境对对人才更是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需求。如何进行人才的供给侧改革,事关媒介的长远发展。媒介人力资源在优化供给上首先应具备一个合理的人才组合计划。

首先传媒业的人才供给上应实现一专多能型人才和具有各自专业特长的人才的组合。媒介从业人员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上要时刻保持对新技术的兴趣和了解。当今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技术手段层出不穷,各领风骚。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深刻改变了传媒业的边界,带动了传媒业的变革。其中变革之一是对人才技能需求的改变。从2015起大行其道的HTML5交互式文本语言、虚拟现实VR设备的使用,都在挑战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给媒体人带来了适应新环境的压力和挑战。

传媒业的一专多能型人才的供给,一专主要是指专业基础技能:新闻报道的采访、写作、编辑、摄像、节目的主持等。每个人应该有其擅长的专业技能,即使同样做新闻报道,也有自己擅长的领域,比如军事或经济等。基础专业技能依然十分重要,它能保证高质量的内容输出。 当下新闻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新闻的数量越来越多,新闻生存的周期越来越短,然而我们不是缺少新闻,而是缺少优质内容的供给。优质的内容需要人来完成,人所具备的新闻敏感、娴熟的采访技巧,扎实的写作功底等。在视频新闻制作中对声音画面等的处理能力等都决定着传媒产品能否被受众接受。而对时下新的技术的掌握,能使新闻更好的呈现,更好地传达给受众。多能则是多项技能的综合,一个记者既要会采访还要会写作、会编辑、会排版等。以往由一个团队完成的新闻采编发过程,当下往往由一个人独立完成。在当今环境下记者不但要有深厚的文字功底,还要求能用计算机语言进行编发新闻。现今HTML5语言在移动新闻应用中就十分重要且普遍了,腾讯和搜狐的2015年度的年终新闻回顾都是使用的是HTML5语言。

新的媒介环境要求人才具备一专多能的特质,但是一专多能人才的供给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要求人才具备多项技能,这使得从业人员处于一种技术焦虑和职业焦虑里,导致了大批传媒人的离职和新闻专业毕业的学生选择其他的行业。所以媒介的发展也亟需具备各自专业特长的人才的组合,以适应当下传媒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各种人才的组合和协作,虽然在人力资源成本上提高了成本,但是能生产出更好的传媒产品,也更容易营造一个相对低压的工作氛围。例如移动直播的兴起,对会动画、会视频制作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加大。要求原来的员工在短时间里快速掌握核心技术比较困难。招聘相关人才吸纳进传媒企业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在大数据兴起之后,为了制作更符合受众期待的媒介产品,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日益重要,从事相关工作也需要此领域的专门人才。

二、高端经营管理人才的输入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传媒市场化速度加快,经营管理对于媒介的促进作用日增,直接刺激了传媒对经营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但是传媒业经营管理人才在供给上不但数量供不上,而且质量上也难以实现高质量的供给。

传媒行业不同于其他产业,对经营管理人才的要求不但要有经营管理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更应该是行业的老手。懂得新闻传播规律的,懂得传媒业的运作。传媒管理人才既要熟悉新闻采编业务,了解传媒管理基本流程;又要懂管理、经济、会计、审计,法律等多方面知识。同时视野和胸怀、人格魅力同等重要。经营管理人才在供给上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有市场意识,懂资本运营;2.懂经济,法律和管理;3.懂得重视员工的培养与激励;4.规划媒介的组织架构。特别是针对媒介目前经营管理人才短缺,后备也不足的情况下,高校对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在课程的设置上要体现知识的整合和人才的复合性[2]。

三、通过创新教育培养体系为传媒业提供人才

传媒人要具有丰富广博的知识,但是知识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学校的培养体系应为传媒行业输送人才打下基石。首先是在课程的设置上,专业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要齐头并进。尤其是选修课要多样化。比如为传媒管理专业开设经济、会计、统计等课程。与其他学院课程可以进行课程共修, 为本专业的学生提供外院的相关课程的开课计划表,以及进行学分换算等。另外课程的体系要与时俱进。在传统纸媒纸媒日益式微、报纸大量停刊的情况下,还要求学生去上报纸编辑学之类的课程,未免就容易提不起学生的兴趣了。其次是理論与实践的结合。学生除了在课上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应该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去传媒企业实习,熟悉了解未来将要从事的工作。传媒工作本身是一个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工作,把理论运用到操作中去,能更好地消化所学的知识,并且会产生新的感悟。在教师的招聘上,学校可以多招聘一些传媒行业的人才来教学或让其来高校举办讲座,让学生多了解业界动态。

最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高校应努力培养国际传播人才。掌握对外传播话语权,塑造国家良好形象。高校应注重对传媒专业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和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学校可与境外大学进行学生的联合培养,支持学生去国外的媒体实习,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其不同的体验,学习外国在传媒行业的经验和先进技术。

传媒行业发展日新月异,人才的供给也应紧跟行业的需求。近些年,受众分析师、卷入编辑、创意领导、数据分析、数据挖掘师等职位缺口大。高校在培养体系上,也应主要到来自业界人才需求的趋势,以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来为行业输送人才。

四、吸引人才的制度规划也是人才供给的一个良好保障

2016年5月,五位媒体人的辞世让媒体圈扼腕叹息。近几年传媒业人才的流动越来越频繁,也让人思考传媒行业如何注入新鲜血液保持行业发展。2003年,新浪网开展的“媒体从业人员工作生活状况调查”显示:我国近百万媒体从业人员中,43%属于三无人员——无劳动合同、无工作证、无记者证,是地地道道的新闻民工”[3]。西方心理学家将当代人的工作紧张程度划分为10级,新闻记者与飞机驾驶员,领航员并列第三,为7.15级,仅次于8.13级的矿工和717级的警卫人员[4]。传媒行业在当初的“无冕之王”到现在戏称的“新闻民工”,行业的人才流失速度越来越快。如果越来越多的从业者跳槽;越来越多的新闻专业的学生选择不从事新闻工作;整个新闻行业没有新的血液补充的时候,对于传媒产业来说都是一个沉重地一击。要保障人才的供给不会断,需要有吸引人才的制度设计。

良好的制度设计以保障从业者的职业理想、从业的热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合理的薪酬,弹性岗位安排和晋升制度。合理的薪酬,能保障从业人员的生活需求。低收入可能导致记者寻求副业,或者进行新闻敲诈之类的行为。较高的起薪和公正的晋升制度,能对员工形成一种激励,激发工作的荣誉感。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说,工资满足的就是基本生活需求,而晋升、工作中得到的尊重等则是更高的需求。这种需求往往更能激励一个人;2.职业培训与职业发展规划。对于传媒行业来讲,进行职业培训尤为重要,传媒行业的发展速度极快,传媒行业本身是把握着时代的脉搏的行业。一方面人才急需跟上时代的变化,来创作更多的契合受众需求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自身的精力有限。那么为人才提供职业培训,提供深造的机会可以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后劲;3.福利保障制度。传媒行业多集中在大中城市的繁华地区。大城市生活成本高,生活压力大,尤其是住房的压力。传媒企业应该提供企业的员工房,或者较高的住房公积金,缓解员工的住房压力。另外还有工作场所的环境、医疗保障等。

进行媒介人力资源的供给侧改革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也需要多方因素的配合,高校的培养体系在媒介人力资源的供给上起到了一个中坚的作用,尤其是对目前传媒里急缺的高端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传媒行业良好的制度设计施吸引人才的重要保障。人才始终都是传媒行业发展的核心。良好的人才供给必定带来媒介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个传媒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志强.供给能够创造自己的需求[J].中国新时代,2011(9).

[2] 张晋升,陈致中.传媒经营管理模式探究——以台湾地区经营管理教育为例[J].新闻界,2011(2).

[3] 媒体从业人员工作生活狀况调查[EB/OL].新浪网,2003-09-15.

[4] 纪殿禄.职业紧张度一览[J].新闻记者,2000(6).

[责任编辑:传馨]

猜你喜欢

供给侧
“三农”信贷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外供给侧改革的比较与启示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
从“供给侧改革”看传统蒙学图书的深度开发
优化供给结构对消费效用的影响分析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