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媒”转战“指媒”:地市晚报如何抓细、做新时政新闻
2017-03-17王春燕
□ 文/王春燕
“纸媒”转战“指媒”:地市晚报如何抓细、做新时政新闻
□ 文/王春燕
传统“纸媒”应对“指媒”新环境,正在经历哪些变革、哪些考验?在当前的新媒体竞争中,传统媒体衍生出的新媒体具有发布时政新闻的渠道优势,如何将这一渠道优势更好体现?本文探索了小中见大、细中见真的时政报道特色及其新媒体呈现规律。
纸媒 指媒 时政报道 晚报特色
飞越“纸媒”,拥抱“指媒”,挺进深融时代的报业,正在进行没有硝烟的“指尖之战”。
作为地方优势报纸,《大连晚报》在“指媒”时代也与时俱进,获评“辽宁省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示范单位”。时政新闻抓住“纸媒”和“指媒”的不同规律,在内容生产上不断创新突破。
一、抓“小”、抓“细”,“指媒”时代晚报时政新闻的生产规律不变
时政报道天然具有政治性强、方向性强、敏感度高的属性。地市晚报天然具有地域性强、生活性强、贴近度高的属性。晚报在创立之初,在定位上就是日报的补充,是优质的媒体资产,晚报的采编人员骨子里有着天然的亲和力。
但是在以往的工作实践中,晚报时政新闻要想在报道上创新方法手段,往往受到一些束缚,造成时政记者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充分,时政报道更多注重程序化和规范化,造成报道内容枯燥乏味。这些问题在纸媒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下更显突出。报纸大幅减版,时政新闻数量不变,呈现在版面上所占比重相对加大。如何提高报纸的可读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保持良好的出版质量和社会影响力,成为晚报在困境中求发展的考题。
《大连晚报》坚持晚报小中见天地的属性特征,调整时政报道思路,从小处入手,把小做深、做透、做专、做出神采,让时政新闻小中见大、细中见真,活泼、真实、接地气。
2016年,大连市委市政府开展了力度空前的海岸环境整治工作。七月盛夏、酷热难耐,市委书记实地察看整治工作阶段性成果,晚报记者参加了此次市领导“下基层”活动的报道工作。这是一个涉及绿色发展大主题的政务活动,而晚报积极抓住它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小视角,摒除以往政务活动报道“领导指出”“领导强调”“领导要求”三段论式的八股模式,以小见大、细中见真,写出生动活泼的视察通讯。文章全篇共引用了五处领导讲话,全部是一句话点到为止,没有长篇大论和空话套话,突出领导讲话接地气。比如,市委书记的讲话,《大连晚报》这样处理:“我们想想办法,把山下的近海路打通,让百姓可以走在这里亲海。”“桥两侧的滨海岸线将来必定是黄金地段,我们先不要急着规划设施建设,忙着盖大楼,修复好沙滩是当前的主要任务。”“整治海岸环境,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重要决策,各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落实责任、全力以赴,绝不能放空炮,必须给市民一个交代。”[1]这些看似大白话的领导讲话,不仅读起来有人情味,同时也勾勒了领导干部的生动形象。五句领导讲话穿插在全文各个段落,一处只一句,成为升华报道的点睛之笔。
为体现晚报时政报道的活泼风格,记者采访中注重抓细节,写稿中注重语言平实简练,整篇文章因多处细节描写而生动可读。比如,“在小傅家庄浴场,唐军直奔问题而去,他在沙滩上俯身拾起一片碎玻璃碴儿,对海滩管理提出了要求:‘像这样的碎玻璃,海滩上是不应该有的。海滩就应该管理得干干净净的。’直言不讳,一语中的。”[2]这样一小段细节描写,寥寥几句就将现场动态、领导讲话和评论全部囊括,使时政报道少了枯燥感多了贴近性。
2016年夏天,市委书记实地察看海岸环境整治工作的政务活动共进行了两次、间隔半个月。晚报均以小中见大、细中见真的思路提升报道的可读性。比如第二篇报道:
“上午9时许,焕然一新的银沙滩海岸边,早已结束晨游的市民仍坐在鹅卵石海滩上,享受着夏日的阳光和海风。就在1个月前,这里还是建筑材料堆积。整治期间,废弃渔船被移走,30余处违建被拆除,60000立方米建筑垃圾被清运。如今的银沙滩,绿树掩映、绿草茵茵,海岸边的停车广场宽阔敞亮,开车来赏海,视野开阔、一望无垠,开车来海浴,下车不过步行十几米,市民亲海变得随心所欲。‘干得好!’唐军满是汗水的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只要我们有决心,沉积十几二十年的老大难问题,也能在短短十几天解决好。’海岸环境整治取得的成效赢得了市民点赞。两位在银沙滩晨游的老年市民,走到正在检查工作的市领导身边由衷称赞道:‘这真是给老百姓做了件好事!’”[2]两次政务采访,晚报均突出自身特色,刊发了两篇与日报完全不同风格的报道,在内容上突出了真实性、生动性、可读性。
值得一提的是,两篇时政报道在微信公众号上的反响也很好,不但阅读量高,而且“新闻大连”等由大连广播电视台等其他媒体运营的公众号也采用《大连晚报》的报道内容。
二、坚持抓“新”、做“新”,晚报新媒体优势在于创新内容生产
2014年,国信办发布“微信十条”——《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明确了“新闻单位、新闻网站开设的公众账号可以发布、转载时政类新闻,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的非新闻单位开设的公众账号可以转载时政类新闻。其他公众账号未经批准不得发布、转载时政类新闻。”这实际上给新媒体发布转载时政新闻增设了“门槛”,同时也为“纸媒”征战“指媒”创造了优势。
据清博大数据监测显示,2016年微信公众号热度TOP100文章类型中,社会时事类推文最易引发用户认同与点赞,占比达66%。而且据某智库发布的《首份微信平台数据化报告》,用户关注公众号主要目的中“获取资讯”占比高达74.2%,说明微信公众号泛媒体属性增强。2016年2月,数据监测显示,文章数TOP10无一例外都来自传统媒体。
《大连晚报》新媒体创办于2013年,在大连媒体圈起步最早,粉丝量和影响力均位列前茅,短短两年间“两微”关注量分别达到或超过报纸发行量,目前推送文章平均阅读量达到3万,在大连新媒体中成绩突出。2016年大连市党代会召开之前,在大连市委宣传部部署下,全市各传统媒体均在新媒体上展开了长达1个多月的党代会会前宣传。在宣传工作中,“规定动作”“成就报道”向来是一把双刃剑,大连晚报新媒体积极接受这次重要的宣传任务,并探索提升成就报道新媒体阅读量的途径。
为完成这次宣传任务,大连晚报新媒体共推送了35篇文章。其中,阅读量最高的超过2万,最低的2千多。参与这次宣传任务的记者都是在一线工作十年以上的最懂政策、最会讲故事的精锐力量,稿件质量普遍较高;新媒体编辑都是85后、90后最熟悉互联网表达方式的新生力量。在稿件质量不相上下的情况下,我们发现影响新媒体点击量的核心要素就是标题。
举一个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和大连另外一家媒体主办的微信公众号相比,两家媒体在同日头条推送“过去五年大连党建工作成就”这一会前宣传主题时,使用的是同一篇稿件,这家公众号的标题是《解锁大连的新密码:540586》(阅读量12000),大连晚报微信公众号的标题是《大连最美的风景是人,他们这样选人、管人、用人、激励人》(阅读量2900)。当天,我们对两条微信进行了分析研究:文章内容相同,唯一的区别就是标题。大连晚报微信公众号的标题很实,如果放到报纸版面上,是非常标准的好标题;而另一家公众号的标题较虚,甚至带着悬疑色彩,让人不禁好奇大连的密码是什么?
事实上,540586是大连共产党员总人数的统计数字,看完全文后再回味会感觉标题起得很妙。我们发现:新媒体的阅读心理和报纸有所不同。报纸的标题实,侧重标题中要有内容,要一目知新闻;新媒体的标题虚,标题要吸引人点击,侧重引发阅读好奇。这一起标题的规律,对新媒体成就报道尤其有效。
成就报道一直是时政新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时政报道的职责使命之一。此次在宣传部门的部署下,《大连晚报》首次尝试在新媒体中推送成就报道。为提高成就报道点击率,晚报在前期策划阶段就明确了“讲百姓故事”的表达手法,在新媒体编辑过程中也注重标题吸引力,因此35篇报道中70%都达到了1万以上的阅读量,其中10篇阅读量超过2万。那些超过2万阅读量的标题包括:《大连最能拿出手的原来是她,全东北都在看她》(内容为大连金普新区发展成就解读)、《大连高富帅密度最高的地方,我不说你肯定不知道》(内容为大连高新区发展成就解读)、《大连人最期待的事终于发生了,这个城市对此有着深深的情结》(内容为辽宁获批自贸区的大连解读)、《你能爱上她的理由很多,这个肯定是第一个》(内容为大连生态环境建设发展成就)、《这一项大连人最!最!最在乎的事儿,今年夏天开始越来越完美了……》(内容为大连海岸环境整治成就)等等。
万变不离其宗。对媒体而言,永远不可动摇的依旧是内容价值生产,报业不管怎么融合还是要把自己的看家本领练强。这是纸媒的生命,在纸媒失去唯一新闻发布渠道、唯一信息终端的身份之后,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是《大连晚报》主任记者)
【注释】
[1]《大连晚报》2016年7月13日A2版《给百姓腾出更多亲海空间》
[2]同上
[3]《大连晚报》2016年8月5日A2版《市民收到满意答卷书记露出满意笑容》
编辑 张 垒 leizhangbo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