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创新引领媒体融合发展新华社表彰奖励三个重大创新项目

2017-03-17本刊编辑部

中国记者 2017年2期
关键词:特约记者全息新华社

□ 文/本刊编辑部

以创新引领媒体融合发展新华社表彰奖励三个重大创新项目

□ 文/本刊编辑部

编者按 当前,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得先机,必须把创新摆在事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7年1月10日,新华社党组对“现场新闻”全息直播态新媒体产品、《红色气质》微电影和“新华社特约记者太空日记”系列报道三个重大创新项目进行表彰奖励,每个项目奖励30万元,就是要在新华社全社树立鲜明的创新导向、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全面推进业务创新,为事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中国记者》在2016年第7期、第8期、第12期和2017年第1期分别推出《品鉴<红色气质>探讨融媒时代正面报道创新之道》《<红色气质>导演日记》《从<红色气质>到<国家相册>:新华社领衔编辑陈小波讲述背后的故事》《新华社“太空日记”出炉记》等文章,对新华社的重大创新项目一直持续关注。借新华社表彰奖励三个重大创新项目的契机,本期再集中推介展示这三大创新项目的创新特点及优势。

创新是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新闻事业发展的第一动力。2016年,新华社坚持创新为要,召开创新研讨会,制订创新工作计划,提出创新工作目标,明确重点任务和主攻方向,在内容产品、传播方式、渠道终端、体制机制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推出一批广受好评的创新项目。其中,“现场新闻”新媒体产品以全新新闻理念,推出全息直播态报道模式,实现新闻生产系统性创新,引领新闻业态重大变革。《红色气质》微电影以产品创新为突破口,打造融媒体时代“主旋律”宣传标杆性精品,为重大主题宣传开辟新途径。“新华社特约记者太空日记”系列报道以创意创新为重点,以航天员作为特约记者出镜连线,开创“天地结合”全新融合报道形式,在世界航天史和新闻史上都具有开创性。这三个项目将优质内容与新理念、新技术、新手段紧密结合,形成既彰显主流媒体品格力量、又符合新兴媒体规律特点的现象级产品,首开先河,引领潮流,在全国新闻界树立了创新标杆。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创新的重要指示精神,引导新华社干部职工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强化创新引领意识,充分激发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不断增强新闻报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是新华社党组决定对三个重大创新项目予以表彰奖励的根本原因所在。

新华社党组号召全社同志向受到表彰的创新团队学习,立足党的工作全局,着眼媒体发展大势,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以创新的更大突破带动履职能力全面提升,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努力形成与党中央治国理政相适应的新闻品格和新闻力量,不负党的重托,不负时代使命,不负人民期待。

·三大创新项目特色及优势简介·

一、新华社“现场新闻”全息直播态新媒体产品

以业态创新为重点,率先推出全息直播态报道模式,推动新华社在线数字化生产转型。

2016年2月29日上午10点,新华社客户端3.0版上线发布。“现场新闻”成为新版客户端最鲜明的特点。“现场新闻”产品以新华社客户端为依托,对报道形态进行系统性创新,运用新技术、新工具、新形式,整合文字、图片、音视频、新媒体多种报道资源,全息化、直播态呈现新闻现场。在“2014—2016全国媒体融合创新案例评选活动”中,新华社客户端“现场新闻”获评“融合创新特别奖”。刘奇葆同志批示给予肯定,要求在技术集成方面进一步标准化并在业内推广,进一步提高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

“现场新闻”以全新新闻理念,推动了新华社采编发流程从线下向线上转型——记者“在线采集”,编辑“在线加工”,终端“在线展示”,实现新闻生产系统性创新,引领新闻业态重大变革。通过打造“现场新闻”,抢抓新闻第一落点,新华社能更好地把握报道的时度效,更好地适应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趋势,更有效地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更加充分地发挥新华社作为“消息总汇”的重要作用。

目前,新华社已制订“现场新闻”标准化体系,进一步推动移动直播报道规范化发展。新华社客户端下载量已达到2亿,组织实施738场“现场新闻”全息化、直播态报道,场均浏览量约60万人次,单场浏览量最高200万人次。

二、《红色气质》微电影

新华社记者在新闻发布会现场做新华社客户端现场新闻报道。 (摄于2016年3月4日)

以产品创新为核心,打造融媒体时代“主旋律”宣传现象级、标杆性精品。

《红色气质》微电影以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馆藏照片这一独家资源为主体构成,使用三维动态等现代技术对影像进行特效制作,是新华社精心打造的第一部以微电影形态呈现的可视化全媒体产品,是探索媒体融合发展的积极尝试,为重大主题宣传开辟新思路。影片发布后,“红色气质”一词被百度搜索自动生成新词条,迅速在微信、微博、客户端等社交媒体上刷屏,被各大网站热播,成为一个现象级传播的全媒体产品。

太空日记

影片先后获得中国国际微电影节纪实类影片金奖、特别推荐奖,第四届中国国际微电影展“金桂花奖”特别单元十佳公益微电影奖、第四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组委会特别推荐大奖、第六届北京国际微电影节“光年奖·最佳纪录片奖”等国家级奖项。综合电视台、网站、两微一端、户外屏媒和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的收视和点击数据,截至目前,累计超过2亿人次观看了这部影片。中央和地方一些部门专门组织党员干部集体观看影片,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鲜活材料。在多所大专院校、中小学校课堂上,此片也成为爱国主义教育新教材、新课件。

三、“新华社特约记者太空日记”系列报道

以创意创新为核心,开创“天地结合”全新融合报道形式。

在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航天任务期间,“新华社特约记者太空日记”系列报道以航天员作为特约记者出镜连线,通过文字、音频或视频等方式,以前所未有视角反映鲜为人知的太空工作和生活。

两位在轨航天员以“新华社太空特约记者”的全新称谓,以“天宫二号”为电头发出报道,将报道领域首次延伸到外太空,这是新华社建社85周年来的第一次,也是在世界航天史和新闻史都前所未有的一次报道尝试,吸引受众广泛关注。系列报道于2016年10月19日在新华社“两微一端”、新华网及腾讯新闻客户端、今日头条客户端等平台同步上线,共推出9期,新媒体终端总阅读量达1.6亿次,每期平均阅读量1778万次。

编辑 陈国权 24687113@sina.com

猜你喜欢

特约记者全息新华社
全息? 全息投影? 傻傻分不清楚
再创新高
全息欣赏:小学美术“欣赏·评述”学习新样态
视界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
全息技术在公共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俄演习用核弹击退入侵者
韩国要造“迷你宙斯盾舰”
本报驻韩国特约记者 詹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