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如何良性发展?

2017-03-16许欢

中国纤检 2017年2期
关键词:实验室机构检验

许欢

近几年,国家连续出台激励政策,大力推动第三方检验检测产业发展。当外资实验室在中国不断扩大版图的同时,国内检验检测实验室也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但是,我国实验室数量虽然增长迅速,规模却普遍偏小,竞争力较弱,为生存剑走偏锋的机构并不鲜见,既不能保守诚信的从业底线,也扰乱了整体市场秩序。那么,处在时代变革期的第三方检验检测实验室,该如何在机遇与挑战下找准位置?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良性发展?针对上述问题,近日,国家认监委实验室与检测管理部监督管理处处长谢澄,接受了《中国纤检》记者的专访。

《中国纤检》:据您了解,我国的检验检测行业目前已经发展到哪个阶段?还存在哪些问题?今后可能会向什么方向发展?

谢澄:我国检验检测机构经过近30年的高速发展,目前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层级上从中央到地方都有,行业和地域的覆盖状况总体较好,基本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正在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阶段转变。但产业体量总体规模不大,能力水平总体不高,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近些年国家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诸多扶持政策,对检验检测业发展有利,我国检验检测行业也因而受益,机构数量增长迅速,就业人口不断增加,行业产值不断增大。近几年,我国经济环境总体不太好,但检验检测业仍在迅速发展,说明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长已经从量到了质的阶段,国家和社会公众对产品质量要求不断提升非常需要检验检测服务的有效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需要这方面的支撑支持,这对检验检测行业来说既是机会,也是挑战。

不过,检验检测毕竟是小众行业,与制造业相比体量很小,在一些政策执行上容易边缘化。同时检验检测市场总体增量不够,放开不足,行政干预以及行政色彩仍然十分浓厚,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这种情况下,可能会诱发一些问题,包括重复建设、条块分割、恶性竞争、低价竞标等。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可能会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

当然,任何时代都会有问题,目前面临的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我们需要有信心熬过这个阶段。我预测,将来中国的检验检测市场将会有一次比较大的洗牌,很多小微型检验检测机构难以适应竞争,会慢慢消亡,或者被并购到一些大的检测集团中,我国检验检测机构的数量这几年增长到一个峰值后,未来几年会逐渐回落并开始出现下降,8~10年后,一半左右目前存在的机构会消失,中国检验检测机构的总数量维持在2万家左右会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规模。

其实,检验检测只是技术性服务的一个类别,国外只做检验检测的机构很少,很多机构不只做检验检测,还做其他业务,比如设计、策劃、咨询、认证、培训等综合性服务。当然,也有一些小机构只做检验检测。我认为,只有综合多元化的服务才有生命力,单纯做检验检测,服务太单一,可替代性太强,不容易生存,除非做得特别专业。目前国内的检验检测机构大多只做常规检验检测,其他服务做得少,做技术研发也比较少,能够面对市场竞争的能力普遍较差。这也是检验检测机构改革难的原因,很多机构都是国家投资建立的,如果这些机构消亡,涉及国有资产损失的问题,所以现在名存实亡的僵尸实验室为数不少。同时,我国检验检测市场行政干预仍然很多,行政色彩依然很浓,体制机制的约束还不少。例如事业单位制的检验检测机构,要想异地设立分支机构,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而外资、民营的实验室在中国发展的限制反而少一些,只要依法登记,到哪儿都能设立机构,所以我们看到近几年民营、外资检验检测机构是我国检验检测机构行业数量增长的主力军,而体系内的很多检验检测机构发展反而比较缓慢。

当前,是我国检验检测行业系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期,也是重要的重新洗牌期。原有很多体系内的检验检测机构受限于改革的缓慢和滞后,只能眼看着民营、外资机构迅速发展,有些错失发展良机。我很担心,当民营、外资机构把市场占满,国有机构再想占也难了,培养国家层面的检测品牌就更难了。

《中国纤检》:现下,高校实验室、企业实验室都有市场化趋势,您认为应该怎样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把这些实验室资源利用好?

谢澄:高校实验室综合能力较强,高精尖设备多,人员素质高,对疑难测试提供解决方案是其长项。尤其对难做的大项目和把新领域的研究成果转换成检测技术,为产业提供高端服务,高校有其优势。一般实验室投入不了那么多,研究也没那么深。但高校最大的问题是体制,高校的设备都分属于各个系或者学院,有些属于老师的课题组,都是老师和学生优先使用。也有的集中到分析测试中心,统一管理和使用。但总体来说高校实验室的设备使用并不充分,同时教学和检测混用,可靠性不够,质量管理也存在风险。此外,做检验检测的老师评职称等也比一般做科研、教学的老师困难,如果通过检验检测获得收益,对于收益的分配也受到各种制约,所以比较难调动检验检测人员的积极性。高校实验室的优势劣势都比较明显。目前高校实验室取得资质认定的不到100家,总体来说对外开放程度并不高。如果高校实验室解决了体制机制问题,可以独立设置检验检测机构对外开放服务,同时把激励机制和质量管理抓起来,我认为高校检测队伍将来也是一个有力竞争者。

至于企业实验室,我国中小规模企业很少有质检部门,即使有,能力水平也不高,但大品牌企业一般都有比较正规的实验室,有的实验室投入很大,水平相当高。但由于企业实验室的天然属性,没有公证第三方地位,不能取得对社会提供服务的资质认定证书,其检验检测服务只能对内,不能对外,顶多涉及企业的上下游客户,服务范围有限。如果将来国家对这方面资源的利用有所引导,企业也有意愿将内部检测需求外部化,也不排除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其检测部门独立注册,设立独立的专业检测机构对外开展服务。企业内部实验室独立注册后对外开展业务,国家的资质认定制度是支持的,不过会对其独立性、公正性重点予以监管。

《中国纤检》:处在变革时期,很多体制内的实验室被分离出来,在市场上真刀真枪地比拼,您认为,这些实验室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需要哪些改变?

谢澄:不管什么机构,在面对市场竞争时,要找准自身定位才能生存。据我了解,一些刚从体制里分离出来的实验室,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他们还在沿用以往的思维方式,不去开拓市场,习惯性地去找以前的下达任务上级部门给任务给政策。没有任务,就坐着等死。其实中国的检验检测市场容量是巨大的,新的检验检测需求不断出现。同时,随着国家加快推进供给侧改革,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机会很多。比如一个雾霾问题,就会出现口罩、空气净化器等很多新产品的检测需求,对空气质量的监控,对人体耐受雾霾的检测等,都会出现,都需要检测机构去解决问题。近几年有些机构夹缝中求生存,努力解决市场出现的新问题,赢得了很好的发展机会。比如有检测机构瞄准医学检验的市场空白,投资建立医学实验室,为各个大型医院集中进行样本的快速检测,业务发展很快。此外,目前很多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都在下大力气完善投资配套环境,常常需要实力强劲的检验检测机构作为卖点,需要寻找高水平的检验检测机构解决问题。我看到不少体制内的检验检测机构,空有一身本领,但业务量很小,自己也不出去找。而需要相关检测服务的经常跟政府部门或者其他需求方就一墙之隔,却老死不相往来,形成比较可惜的信息不对称局面。不少机构长期工作,积累了宝贵的资料和技术能力,只要到市场挖掘,问题很容易解决,就像捅破一张纸那么简单,但很多机构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故步自封、画地为牢,让大量国有资产睡大觉,非常可惜。

这方面应该向外资实验室学习。我记得在2005年时,根据认监委的统计,全国当时有18000多家实验室,竞争已经十分激烈。那一年也是中国入世承诺中对外资开放外资设立检验检测独资子公司的节点,当时有不少外资机构来咨询在中国建立实验室事项。我那时以为,中国本土实验室都已经这么多了,业务瓜分得这么彻底了,外资还有什么必要再挤进来?还有多少市场空间?投资岂不是会打水漂。但现在看来,情况并非我当初所想,外资检验检测机构在华发展非常迅速。我觉得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沾了我们中国经济大发展的光。外资机构在境外有知名度和信誉,以其品牌名义承担进出口业务,国内实验室目前还替代不了,借助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外资检测机构得以迅速发展。二是外资进来后服务方式多样、品牌影响力大,很多是国内实验室做不到的,填补了国内需求的空白。而且外资实验室可以贴近产业自由布局发展,限制很少,国内实验室反而限制更多。这些年,外资机构通过合资、合作等多种模式慢慢也开始进入传统境内检验检测机构的业务领域,所以发展很快。

很多案例都让我们进一步了解,目前我国检测市场是低端检测竞争惨烈,高端、综合、定制化的检测服务空白很多,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检验检测的需求市场还有巨大的宝藏亟待挖掘。

《中国纤检》:去年认监委开始尝试互联网+監管模式,对实验室的监管有哪些帮助?还需要做哪些工作来完善?

谢澄:2015年,国务院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各部门都在共同努力,推动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建设,让市场主体及人员一处失信,处处受限,以此来逐步提升改善社会的诚信风气,提高诚信水平。这方面的工作,对检验检测行业同样适用,甚至更为迫切。过去,一些实验室因为出假报告等原因被处罚,撤销证书后,可能换个地方,换个登记名字就又可以继续从业。而我们过去的监管,手段比较落后,信息归集比较差,检索查询困难,监管有效性不高,十分被动。对于一些老赖、劣迹分子,有点无可奈何。

今年认监委的监督检查,开始“互联网+”的尝试,主要做法包括:基于统计直报系统搭建的网上平台,事先采集掌握被检查机构检验检测机构的背景资料,在此基础上制定检查方案。同时,开发移动端APP(微信也可以直接访问),检查员全部通过手机移动端APP辅助进行现场检查,检查过程的拍照、录入结果都在线完成,监管数据全部实现电子化,大大提高了效率,还存储了海量的监管信息,为我们分析统计和作出处理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我们每年的监督检查是控制市场的最底线,是为杜绝欺诈和违法违规行为,保障检测市场的基本规范。引入“互联网+”的做法,也是为政府信息公开更加方便,大家可以上网检索监督我们工作,监督检查会更加公开透明。

后续我们还会陆续把能力验证、申投诉、技术评审、在线检测、年度报告等数据子系统都建立起来,数据交互起来,形成一个大的监管平台,这样对内可以支撑我们对检验检测机构的分类监管,安排每年的评审、监督检查、能力验证等工作,对外可以衔接国家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系统,交互检验检测机构及其人员的诚信信息。我们想,检验检测行业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机制也能够建立起来。比如出过假报告的机构,其法人代表再到工商注册登记申请另一家机构,通过系统就能查到他的违规记录,申请就会受限,这样就打击了这些造假机构。包括贷款和其他方面也要受限制,在当事人意识到出假报告的代价后,就不敢再出假报告,行业诚信就提升上来了。但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非常浩瀚的数据支持,需要做大量基础工作,困难很大,但必须要一点点做起来。

此外,我还有一个想法,如果能够掌握检验检测机构出具的检验检测报告,甚至包括报告的数据,这样更有利于政府部门监管和分析行业发展状况。当然,这方面涉及法律法规以及经济秘密等问题,不容易做到。如果可以鼓励第三方机构建立“检验检测报告银行”或者类似的服务模式,可能是一个解决方案。所谓检测报告银行,就是鼓励高水平的检验检测机构把报告上传到第三方信用机构(类似银行的功能)的数据库中,供相关方查看或者统计,也可以提供给政府部门分析和决策。检测报告放在这一银行里有安全保障,没有经过许可别人看不到,检测机构也就不会顾虑。检验检测机构也可以通过银行存储报告数量的增加,增加其信用度,对外宣传时,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委托方有检测需求时,也可以通过这个银行查阅实验室的信用数据,核对历史出具报告的情况。将来,这些报告存到一定时期后,比如10年、20年,可以请专家做评估分析并评级,就像国外金融信用评级那样,评估出信用度高的机构来。这样我国的检验检测行业也就有了比较科学、客观的信用评级基础,检测市场也能导向良性循环。而存储的海量报告,对国家今后质量监控和趋势分析来说,真是太有价值了,也具有巨大的价值。当然了,这一工作要实现并不容易。但中国社会需要诚信,未来竞争就是诚信竞争,如果有一批机构愿意检验检测机构通过诚信检测赢得未来的机会,这事也可能做起来。当然,这可以由第三方来做,政府也无需插手。

《中国纤检》:这样看来,要实现监督检查信息化,数据收集就尤为重要,目前想通过什么方法来实现?

谢澄:如果让每个管理部门、每个检验机构自行上报大量相关数据,不太现实,费时费劲,效果还不好。我的想法是要利用大数据思维,把数据采集做在幕后,给人们开发免费工作的工具。比如我们平时通过手机订餐,订了什么菜、用什么方式去付、消费多少钱,后台都有记录,不需要消费者去主动提供,后台把这些数据集中起来就是大数据,基于大数据就能分析出诸多信息,口味偏好、消费水平、未来消费方向等都能分析出来。我们目前初步开发的工具是实验室监督检查中监管部门和技术专家用的办公工具,道理是一样的,专家检查的时候用这个系统可以迅速完成工作,不需要特意去写报告,分析检查情况,系统会自动收集。监管部门基于专家检查结果,直接进行分析和行政处理,不需要另外给我们报告处理情况。等这样的监督检查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我们建立数学模型,就可以很直观简便地分析检验检测机构运行的状况,进而对实验室可以分级管理。2017年,我们会把这一监督检查APP进一步推广,在一些省质监局试点,成熟后再推行给全国各地的实验室监管人员免费使用。这样一个国家层面的信息系统就建起了,不仅我们有用,各地方监管部门信息也交互了,会对大家都很有帮助。这就是监管大数据的初步考虑。

按这样的思路,将来我们还会搭建能力验证服务平台等一系列数据系统。以能力验证平台为例,实验室参加能力验证时,这个平台就像是一个电商网站,实验室可以根据自己的技术能力状况,上平台选取要参加的能力验证项目,有关组织机构会通过快递公司把样品寄过来,实验室完成检查样品检测后,在线输入结果,立即可以进行统计分析,生成分析报告。这样,实验室通过参加能力验证,完成了自己的质量控制工作;能力验证组织者获得了数据,获得了收益,也分析了参加者的数据,对有关技术方法、设备或者标准物质有了更全面的分析,完成了自己的组织工作;而监管部门在后台可以收集实验室参加能力验证的情况、结果满意不满意、出现不满意的问题所在等信息,经过归集,就成为了解实验室实际运行状况的又一类有效数据信息。后续我们拟搭建的申投诉系统、评审员管理系统、在线检测系统等,也是類似的思路。我们要学会利用现代技术,学习互联网思维,今后的监督检查工作才能更高效。

《中国纤检》:2017年,认监委在实验室监督管理上还会有哪些新举措?

谢澄:2017年,我们会在2016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把“互联网+”进行全面推进。除要求所有实验室上报2016年度统计数据外,今年还要求各个实验室同步上报年度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社会责任报告仅针对国家质检中心),以及通过这个系统开展资质认定监督检查的自查。今年的监督检查会把常规飞行检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常规检查是在某些省市随机选择实验室进行抽检;专项检查是和相关部门组织联合检查。此外,继续在部分领域开展“在线检测”的检查,还考虑在进出口检验检疫、建材、食品等领域组织技术比武,一些领域的国家质检中心数量多,技术水平较高,组织技术比武对技术提升有激励作用。需要说一句的是,今后我们所有的监督检查信息都会公开,这样会形成越来越浓郁的社会共治的氛围。

《中国纤检》:在您看来,检验检测实验室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良性发展?具备一定实力的检测机构如何走向国际化?

谢澄:我个人认为,体系内的机构要想走得远,应尽快改革转成企业,最好是混合所有制企业。拖得太久,到时外资实验室把市场充分占领后,生存会更难。另外,很多机构都想做大做强,但要因人而异,因为扩张有风险,人多不好驾驭,矛盾会增加,管理会更加不易。况且在中国条块分割明确,这点暂时无法改变,迅速扩张会树敌很多,压力会很大,而在现有体制下,设备来源、业务来源和资质管理,都要受各部委影响。从长远看,体制内的机构,一定要保障员工收益,如果工资上不封顶,就会调动员工积极性,才能有发展。

此外,诚信和规范非常重要,不少机构都处在“熬”的阶段,但只有坚持底线,才能熬得出来。那些熬不住的,看重眼前的蝇头小利,虽然来钱快,但关得也快。据我所知,很多前些年严格公正检验检测的机构,曾经面临劣币驱逐良币难以生存的窘境,但现在都熬过来了,他们坚持诚信,之后讲质量、求发展的大企业都找了回来,这样的机构反而生存得更好,这样的案例也应该多宣传,营造我们这个行业的积极向上风气。

再有,还要有国际意识,国家的“一带一路”是非常好的机会,那些比我们落后的国家,其标准、合格评定体系远不成熟,是我们输出标准技术、检测资源的好时机,国内的实验室应该多关注,勇敢参与进去,这样眼界和业务量都会提升,我们中国的国际检测认证品牌才有可能做得出来。另外,欧洲近几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一些实验室的经营无法持续,是抄底的好机会。中国品牌在欧洲做检测不被承认,用当地品牌做检测就被承认,而几百万的购买价格,对于国内很多机构是能承受的,再雇佣些当地人,把国内员工派过去学习,走当地市场,并设立分支机构,就会逐渐走向国际化,这也是一条可行的路。

猜你喜欢

实验室机构检验
序贯Lq似然比型检验
2021年《理化检验-化学分册》征订启事
对起重机“制动下滑量”相关检验要求的探讨
关于锅炉检验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