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检测市场如何解决供需矛盾?

2017-03-16许欢

中国纤检 2017年2期
关键词:产品认证供给机构

许欢

1月15日,2016检验检测认证行业年度风云榜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会上的论坛环节,嘉宾们以演讲的形式,用详尽的数据分析了现下检验检测认证行业的发展状况及困惑,以及检测市场的供需矛盾,分享了从业心得,并提出一些建议及解决方案。

聚焦机构的真实能力及公正性

“近年来,低端认证供给与高端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传统供给项目与新型认证需求之间脱节日益突出;新业态新模式对行业供给要素配置的影响日益深化。”国家认监委认可监管部副主任葛红梅在演讲时,道出了检测认证行业的现状。她表示,“2017年,认监委将在‘十三五规划的落实上,对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去年,认监委取消了子公司审批,把25项国推制度做了梳理和提炼,尝试把体系认证、产品认证、服务认证剥离出来,未来国推制度还有充分的创新空间。而在减少流程、降低门槛的同时,还要聚焦于认证机构的真实能力及它的公正性。”

国家认监委认证监管部主任李春江认为,近年来,国家在一系列政策文件中对产品认证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我国产品认证行业仍处于爬坡阶段,在增强创新能力、提高供给效能、促进产业升级、提升采信水平等诸多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具体表现在:

一、产业规模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根据相关统计,全球检验检测认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1.2万亿元,预计2020年达到2万亿元。2015年,我国GDP总额67.67万亿元,检验检测业认证产值1095亿,占GDP 0.28%,占全球市场份额约为16%,产品认证产值不到150亿,占检验检测认证行业不到8%。产品认证规模与我国经济发展规模及国际经济贸易规模不相匹配。

二、制度供给不能满足特定市场需求。从质量管理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的是供给侧与需求端信任缺失问题。2015年,我国境外消费达1.5万亿人民币,很多境外购买的马桶盖、电饭煲源自中国制造,但消费者却在境外购买,这是我们对国内产品评价弱化的问题。产品认证是在供给侧与需求端搭建的信用保障,但我们的制度供给和服务供给尚不能满足特定需求,认证项目和服务不能满足市场需要,认证结果不被认同,品牌不响消费者不信赖。只有制度供给和服务供给满足甚至超越目标市场和消费者特定需求,制度才会具有生命力。

三、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目前产品认证机构累计备案各类产品认证规则4000份,每个规则覆盖证书不到100张。很显然,我们的认证规则和企业的认同感并不高,根源在于认证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不能满足企业的认证需求。当前我们的产品认证制度和项目研发供给不足,需要一批叫得响、立得住、影响大的认证制度和认证项目的推出,以满足政府、消费商和制造商的需求。

四、与国际机构相比差距较大。2015年底中国境内认证机构数量239家,外资43家,占19%;行业利润19.23亿,外资12.94亿,占67.29%。我国的产品认证机构与国际机构在技术储备和人才培养,标准研制能力、产品检验能力、全球市场网络、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

质量管理体系现状令人担忧

据介绍,质量管理体系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是得到社会相关方采信最多的认证体系,而中国又是全世界认证证书量最多的国家。国家认监委信息中心主任庞翔坦言:目前,我们对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服务市场的现状还有些忧虑,能充分感受到提高监管效能的紧迫性。在认证机构中,不乏鱼目混珠的机构,如果不加以约束,就会成为全面质量管理的绊脚石。

“在已经放宽准入制度的情况下,的确也有先进来的机构存在一些问题,监管措施还没有落地,卖证书的情况并不少见,甚至1000块钱就能发证书,还有些新机构仿冒其他机构的品牌。但这些情况,仅靠监管部门的监察是不够的。根据国家认监委最新公告,2016年质量认证结果随机抽查显示:随机抽取的1000个认证结果中,检查确定存在突出问题的机构有144家,占检查样本数的14.44%。也就是说,有4.7万份有问题的证书正在被采信,中国的质量管理体系现状不得不让人忧虑。”

究竟需要多大的监管成本才能提高监管效率?庞翔认为,还是要从加强社会监督上下功夫,市场机制监管便是一个有效方法。应该全面公开认证机构和认证数据的信息,并采用大数据对机构全景多维画像的方案,促进检验检测认证行业品牌发展。

据悉,根据《认证认可条例》,认证机构须获国家认监委批准、取得资质才能开展认证活动。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对认证机构全景多维画像,能有利于各相关方识别认证机构间的差异,并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认证服务和认证结果。

“全景多维画像是认证行业推行放、管、服的一项好措施,可以辅助认证采信结果,让结果采信方明白不是每份认证证书都完全一样,这就是运用市场机制进行的有效监管。最终被采信多的机构会慢慢形成品牌,被采信少的机构则无人采信,或自然淘汰或自我改進,用市场化信息公开机制进行行业治理。比如,工商部门企业信息公示系统已得到社会广泛采信,目前工商部门对企业违规信息的处罚,主要是对信息虚假公示进行处罚。”庞翔说。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副主任刘彦宾以认证科技创新的角度进行了演讲,他表示,认证和评价离不开标准科研工作,标准化工作也和科研密不可分,所以,一定要进行研发储备,形成体系并拓宽渠道,建立人才队伍。但认证机构又不是纯粹的科研机构,做科研时要有所取舍,并提高转化率。如今在智能设备、智能化服务等都已智能化的情况下,不管是体系认证还是产品认证,如果还延续过去的传统思维,就相当于拿着秒表到原子钟那去做计量,非常可笑。我们希望跟着产业一起,真正成为认证认可的强国。

有技术服务就有生存空间

德凯东亚区总裁曾牧在演讲中通过对比全球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收入排名情况,以及2012—2015年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有机增长率评估,预测了2016—2018年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有机增长率,得出了几个主要增长共识:一是更加严格的环境、健康和安全的管理;二是大量的公司需要更多的全球ITC服务;三是随着ITC的改革和深入,打开了中国的国内市场;四是新的发行渠道的出现带来更多机会。

曾牧认为,中国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第三方检测市场,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检验检测市场发展与国家GDP水平基本匹配,现在中国的市场是590亿欧元,占全球市场的30%,而且还在持续增长,接下来的增长速度虽不会像过去几年那样增长,但主要投资领域还在中国,特别是集中在高科技领域,并且,中国正在从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型市场转变成创新驱动市场。另外,从数据来看,未来贸易增长也不会有加速增长的可能,尤其2016年,WTO组织在过去15年第一次调低预期,中国从依赖国外进口到促进国内消费升级,再到现在的自由贸易,都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钛和资本董事长潘晶在以TIC行业投资并购趋势和挑战为主题的演讲中指出,“这个行业近几年有非常多的检测机构加入,而且各个领域都有,但能够坚持下来的非常少,因为检测行业确实比较难投。检测行业在中国发展的时间还比较短,但一些外资机构,如SGS、BV已经发展了一两百年,并在各个领域渗透了很多投资。从大市场来看,不管审核还是验货其实都是做技术服务,凡是和安全、质量、健康、风险和改善效率相关联的,都应是第三方检测行业的关注点。另外,检测行业总是不招博士生、硕士生,这一直是我的困惑,包括我们投的企业也是,有时为招一个博士生都要争论。但技术服务业,如果不用人才提升服务水平,怎能做到风险管理和质量管控,又怎能提升效率。”

“我认为检测业是个万亿市场,只要经济在发展,需要有技术服务的地方就会有行业的生存空间。但我们却不在风口上,因为行业很难有成倍增长,所以那些投互联网的公司都不关注这个行业。现在我们的基金已做到10年期限,并且有6亿基金专门投第三方检测,所以我认为我是产业资本。并购整合是检测机构必然要走的路,但在一般的检测机构,能做并购的人很少,一个非常优秀的投行人才,在这个领域没有十几年沉淀很难做出来,所以检测机构大多是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是第一大股东,而且持股期非常长。”

“此外,检测实验室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利润都是管出来的,需要非常兢兢业业的管理,更需要管得很细,还要有无处不在的创新。另外,我可以透露,其实我们做企业委托和跟随企业做研发的毛利,要比做政府委托毛利高很多,人均产值可达40多万,但做政府委托的人均产值却没那么多。但人是核心因素,其实这个行业很缺人才,特别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人才,如果能在人才建设上多些投入,我觉得中国的ITC行业的发展会更快。”

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振珠针对当下检测机构的诚信危机,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认证证书和检测报告存在诸多缺陷?他表示,主要是机构本身不够诚信,做假报告和伪造企业检测报告司空见惯。“过去10年,我们企业把质量作为第一大风险,一旦发生质量问题最痛苦的就是管理者,所以我们一直在强调如何做好质量和风险控制,但也需要政府部門加强监督,加大违规处罚力度。第三方机构走向资本市场,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不是根本目的,根本目的是迅速扩大我们在国际的影响力,这就要求检测机构更加规范管理、更加诚信,对社会承担更多责任。”

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万峰也表示,道德价值观是树立品质的根基,品质是企业管理水准的体现,品质是所有企业立身之根本,现在太多企业不讲诚信,如果国人的价值观不能统一,不愿意在价值观上对品质低头,为其付出心血,是做不好质量的。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认证管理办公室主任范建波也坦言,认证对企业产品质量形成规范与指引,企业反过来可以借助认证标准促进自身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带来质量市场双赢。

猜你喜欢

产品认证供给机构
2016年环境保护产品认证名录(三)
2016年环境保护产品认证名录(一)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我国颁发首批低碳产品认证证书
2011年环境保护产品认证名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