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校服质量提升的“矛”与“盾”
2017-03-16王虹
王虹
校服质量的提升,不仅指校服基本安全指标符合国家相关规定,还包括校服耐穿耐洗、功能性、舒适性,以及其在款式、设计、色彩搭配等“颜值”方面的综合提升。
在近年来“毒也校服、丑也校服”的舆论压力下,校服在价格与质量之间不断博弈,实用和时尚间努力取舍,加强政府监管和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间寻找平衡,正在探寻着一条适合中国现状的校服质量提升之路。
质与价的博弈
一份来自浙江省纤维检验局对全省校服生产企业进行摸排建档的报告显示:浙江省现有中小学生超过650万,专业生产学生服装的企业约90家,校服生产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知名品牌较少。
浙江宁波是我国服装业发达地区,拥有雅戈尔、杉杉、罗蒙、太平鸟等众多国内知名服装品牌,但这些企业均没有涉足校服生产。宁波长荣制衣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学生服为主业的服装企业,其总经理蒋雨雨引述了雅戈尔集团董事长李如刚的一段话:“雅戈尔根本不会做校服,连其他企业想挂靠我们的品牌也没可能,万一出现质量问题,会影响我们的形象,根本不值当。”
据统计,中国目前有中小学生2亿多,若按夏、春秋和冬季三套校服的标准来算,仅中国校服就是一个百亿市场。如此大的市场却鲜有知名服饰企业问津,论及背后的原因,很多企业主摇头直言:“校服啊,市场大,但不简单呐!”
中国校服行业长久以来形成的小作坊利益圈层、半封闭的竞争状态,是很多大企业不愿意涉足该行业的原因之一。而利润低,风险大,让很多中小企业在“透明化”的市场竞争中倍感压力。
“校服是一种特殊产品,企业想通过校服做大很难,很少听说有企业通过做校服上市;而其比之其他服装产品在售后服务上较为繁琐、库存风险较大而利润空间有限。”蒋雨雨解释说。
他以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为例:假如一件学生装售价100块钱,企业原料、管理、工费等生产成本占到了65%,毛利润占到35%,看上去算是暴利了。但很多人在核算成本的时候都忽略了学生装生产的特殊性:一是特体,一件学生装需要做21个规格,特体因数量少而花费的成本更高,需要扣除3%~4%的利润;二是学生装的售后服务成本高达10%,包括开设门店、退换货等,而且存在库存风险。校服生产企业库存不得少于产品总量的20%,企业一旦第二年不中标,就存在严重亏损的风险。
“而学校和家长在校服成本核算中往往忽略了特体和售后给企业带来的成本,其结果是企业为了中标大大压缩利润空间,能够用在产品研发设计和质量提升上的资金变得很有限。”蒋雨雨诉苦道。
浙江省纤维检验局副局长顾福江则一语道破隐藏在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校服生产企业竞标背后隐藏着‘低价中标的市场规则,这与一直以来形成的校服市场竞争环境有关,也受到招标文件是否设计合理等因素的影响。大企业人员管理、质量控制等成本较高,在竞标中往往因很小的价格差异处于劣势。”
“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生产同一件校服,大企业的生产成本可能会比小企业高出一点,比如5块钱,两家企业如果同时参与竞标,肯定是价格较低的小企业更容易中标。价格因素对校服生产企业能否中标的影响远远高于其他因素,其带来的后果可能是能够生产出更高校服质量的大企业被淘汰。”顾福江打着比方说。
而青岛市教育局教育技术装备中心2016年的招标过程恰好印证了以上说法。“当时我们也是要求行业专家反复对招标的各项指标进行论证,但遗憾的是,有一家大企业乔治白仍然没有中标。”青岛市教育局教育装备服务中心的林晓晖说。
对此,顾福江建议:“其实,如果很小的价格差异能够带来质量上的明显提升,家长肯定愿意多掏那些钱。教育部門需要在学校招标文件的合理性上下功夫,不要让价格成为主导因素,应该在标书设计中将影响质量的综合因素考虑进去,比如企业生产所参照的标准等因素。”
由此看出,影响校服质量提升的,除了上述潜藏在产业链背后的隐形因素外,很多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合力解决。据了解,目前国内仍然有部分地区的校服处于被“限价”的状态,100多块钱一套的价格标准10多年来从未改变。校服生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单从劳动力成本提升来说,“限价校服”是否给了企业选用优良校服材质的空间?
日本是世界上拥有最好质量校服的国家之一。以私立小学的入学新生为例,每个孩子的置装费在3万~10万日元,约合2000~6600元人民币;就算是在公立小学,这个数字也至少在1.5万~2万日元,即1000~1333元左右。这样的价格给了优质面料、精准版型和良好设计足够的空间。
当然,随着近年来校服备受社会关注,我国校服“低价中标”的市场规则正在被逐步打破。去年,宁波金鸟服饰有限公司在宁波市某小学公开竞标中,因校服质量好、性价比高,以宁波市校服史上最高价中标。这一突破,让金鸟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詹行峰对实现自己要做“有情怀的校服”这一理念很有信心。“我常常跟工人讲,要把你做的每一件校服都当成做给自己的孩子来看待,如果你做的校服连自己的孩子都不喜欢,那干脆就不要做了。”詹行峰说。
在同行中,金鸟服饰不仅以高价中标被同行津津乐道,更以短短三年做到校服年销售额7000多万人民币而略带传奇色彩。詹行峰把原因归结于企业文化。当然:“金鸟所有校服都采用gxg、杰克琼斯等大牌童装的生产线,在版型设计等方面有专门的团队等,也是金鸟做出高性价比校服不可或缺的条件。”
美与丑的考量
近两年,全国各地有关学生服设计大赛的新闻屡见报端,部分学校给学生们穿上好看的制服型校服的消息也不断增多,中国校服市场百花齐放的局面正在被逐渐打开。
中国校服真的变美了吗?近日,记者走访国内部分省份调查,发现答案有喜有忧。喜的是,像北京、宁波、济南、青岛等地的部分学校2016年发放的校服不仅款式好看,而且质量明显提升。以宁波市海曙区某小学三年级学生小贝的妈妈为例,她是一位从事服装检验的80后年轻妈妈,平时对服装质量和款式颇有要求,2016年10月,小贝校服发放的当天,她就忍不住拍照发朋友圈,大赞新发的制服型校服款式美而且做工精细,这一消息得到小贝同班很多学生家长点赞。
但是,近日记者走访青岛市城南区部分学校发现,2016年9月入校的某学校初中一年级学生发放的新校服仍然是单薄的蓝白基调运动款校服,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学生和家长,有的学生表示新校服比以前好看多了;也有学生表示:“就一层,冬天穿着太冷了。”走出校门的学生中,很多都是在校服里面或者外面套上羽绒马甲或者羽绒衣来御寒。
当年米歇尔访华,引发了网友对中国校服美丑的激烈论战,论战焦点围绕中国传统宽松运动款校服的美丑展开,双方各执一词。超级嫌弃校服的一方认为单调松垮的中国校服不利于青少年审美素质的提升,而且掩盖了青春气息;赞成传统校服的一方则表示,简单宽松的运动服适合青少年体育活动,能够防止早恋倾向和攀比心理。
这场论战的意义在于促进社会各界校服美丑意识的觉醒,将长期处于灰色地带的校服聚焦在闪光灯下,让人们打破校服本就该是低价、单调、“面口袋”的思维模式,开始关注和探索能够兼顾青少年个性特征,集文化与舒适、时尚与实用于一体的校服款式。
时至今日,抛开校服本就是低价劣质的惯性思维,摒弃校服太美会引发早恋的主观臆想,我们是否应该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去看待校服的美丑问题?
“校服关乎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关乎校园文化和质量安全。不应该单纯从视觉效果去考量其美丑,更不应该拿国外制服型校服和国内的传统运动款校服做比较,二者本身就是不同类别的服装,没有可比性。我国的制服型校服也很好看。”顧福江说。记者走访浙江省几家以英伦风校服生产为主的企业,发现这些企业生产的校服无论色彩款式,还是面料做工,都不亚于同品类的国外校服。
随着合体美观的制服型校服在国内受到热捧,其缺点也逐渐显现。一是制服型校服并不能满足学生运动奔跑的需求。学生上体育课或者课外活动时必须另外准备一套运动型服装,这无形中给经济条件差的家庭带来了负担。而我国目前很少有学校能够专门提供学生换衣场所,这也给学生带来诸多不便。二是校服美貌与实用不可兼得。有家长反映:“制服型校服必须合体才好看,而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校服可能过一学期就小了,没有给孩子快速生长留有余地。”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青岛红领集团关于校服个性化定制的探索。该企业是一家以个性化定制而受到同行好评的服装企业。2016年承接了青岛市城南区几所学校的校服业务。该企业负责人介绍,任何服装,穿着好看的前提是版型设计合理。因此,红领集团测量学生们的三维特征后,开始了校服的个性化定制的探索。红领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定制工厂能够让每件校服生产出来大小尺寸都不一样,从而更加符合孩子的体型特征。然而,这次尝试并不成功,因为经过几个月的制作,当校服真正发放到学生手里的时候,这批校服已经普遍偏小了。“我们仍然需要探索适合学生生长规律的测量方法和数据处理系统,从而为学生服个性化定制提供一套解决方案。”红领集团相关人士表示。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比起校服的美观,学生和家长更加关心的是其功能性和耐穿耐洗等特征。被问及理想中的校服是什么样子时,青岛市街头一学生说:“只要穿着不这么冷就行了。”某初一学生的家长说:“要好洗,耐穿。”
的确,随着社会各界对校服的关注度提高,我国校服在款式设计、色彩搭配等方面确实有了很大提升。但目前我国专门从事校服面料研发,能够兼顾校服耐穿耐洗等功能性和美观的校服仍然较少。山东某企业长期从事美国校服的代加工,该企业负责人透露:“比起款式的变化,美国校服更加注重校服面料精良、质量和功能性,比如防风防雨等,而中国在这方面才刚刚起步。”
当然,校服的质量、美丑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是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否则,中国校服也不至于10多年来在“丑”的道路上长期坚守。虽然目前这种现状已经开始改变,但中国校服要真正实现美丽与实用并肩,还需要各方携手,共同探索出一条路径。
“首先应该建立一套合理的学生服评价体系,其中应该兼顾质量与价格、美观与功能等因素,这同样需要在招标文件的合理性设计上下功夫。” 顾福江建议说。
标准作为企业生产的规范和依据,不仅会影响产品价格,也会影响到其美观。我国新颁布的《中小学生校服》标准在严格程度上被调侃为要赶超国际标准。企业普遍反映,该标准某些指标实用性较差,需要进一步探索并作出修订。蒋雨雨拿出一款手感柔软的面料告诉记者:“标准关于棉的规定让很多新型的功能型面料无用武之地,我们在校服面料的选择上简直如履薄冰。比如新标准中沾色指标之严格,让企业在校服拼接部分只能选择颜色相近的面料,功能性的面料更是不敢用,毛呢面料也很少做,这些都会影响到款式的视觉效果和功能性。”
此外,家长理念的转变,对校服美的接受也至关重要。有的家长拿到学校新发的制服款校服后,拿开水烫、84消毒液浸泡,以验证校服质量的好坏。殊不知,很多制服型校服采用的好面料需要在洗涤方法上有所要求,否则反而会损害校服美观。
管与放的平衡
在简政放权的格局及校服新政的要求下,学校自主选购和管理校服的权力得以扩大,并由家委会参与校服款式的选购,这无疑将有利于我国校服生产企业参与公开透明的市场竞争、整体提升校服质量。
然而,事物总有两面性。中国校服多年来形成的监管模式突然被打破,如果没有操作性强的监管方案尽快落地,则会产生一系列新的管理漏洞。
山东省教育厅教育技术装备服务中心主任冯俊华表示:“山东省共有1700万学生,一万多所学校。四部委文件允许学校自主招标,给教育部门加强校服管理工作带来了难度:一是校服招标的组织难度加大,既然让家委会参与,原则上每个学校都可以自主招标,所以山东省完全放开,让学校自主招标。这样带来的问题是,有些没有自主招标能力的学校怎么办,甚至有家委会成员利用这一政策自行去投标生产校服。二是校服质量管理的难度加大,全省一万多所学校,根本做不到对每个学校监督抽查。一方面是监督抽查费用太大;另一方面人力有限,难免会有漏网之鱼。三是增加了校服生产企业的成本。有的学校中标就几百套,小批量生产无疑加大了企业生产成本,同时给监管带来经费和人力负担。”
基于以上原因,山东省教育厅目前对校服的管理主要基于两个方面:一是款式的推荐,每两年组织一次学生服设计大赛,推荐优秀的款式给学校和家长;二是质量的监管,正在跟当地纤检局联合探讨,打算下一步走进学校开展监督抽查,但遇到的最棘手问题是监督抽查的经费问题。
怎样兼顾校服开放多样的选用形式和对采购质量方面的统一把关,也是青岛市教育局教育装备服务中心正在努力探索的一件事。在2016年的學生服采购中,青岛市教育局采取了市区直属学校统一组织招标、各县随标的形式。
“让我们头疼的是,各学校资源不一样,有些经济落后的区县学校没有自主招标能力,反而更不好把控校服质量。”青岛市教育局教育装备服务中心的林晓晖说。目前,青岛市在校服采购方面的做法是选取几个学校进行试点,然后逐步放开。
怎样在监管和放开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也是宁波市教育装备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正在烦恼的一件事。该负责人表示:“校服的主要问题来源于面料,是否允许我们通过统一招标的形式来确定校服面料供应商,是目前正在思索和探讨的一个问题。”
承担校服生产领域质量监管的质监部门,同样面临在加强政府监管和引导企业自由参与市场竞争中找到一个平衡点的问题。浙江省纤检局原来对全省100多家校服生产企业统一实行备案制度,作为教育部门招投标的参考。备案制度从技术角度对校服生产企业设立了门槛,要求企业厂房、设备、人员等达到一定要求,这一制度虽然在当前法务环境和政府职能转变中并不适用,但对校服生产企业整体质量意识的提高有一定作用。
校服生产对企业技术条件要求本就不高,加之“低价中标”的现象普遍存在,反而会让一些生产能力落后的小企业在中标中占优势,怎样更好地引导这些企业落实产品质量责任,提高质量意识,是摆在监管部门面前的首要任务。
对以上问题,浙江省纤检局在监管方式上进行了创新,从完善学生服质量评价体系入手,组织推进相关产品联盟标准的项目建设研究工作。目前,该联盟标准已经制定发布,对规范集团采购的技术要求,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从记者的调查发现,全国大部分地区仍然在监管创新上显得束手无策,有的沿用旧的监管方式,管得太死;有的则是不知所措,以逸待劳。
当然,中国校服质量问题是沉疴宿疾,潜藏在背后的问题远非上述三对矛盾就能概括的,解决好上述三对矛盾也并不一定就能让校服质量明显提升,但相关各方要意识到这些问题,进而一步步探索求解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