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及其关系的新思考

2017-03-16吴倩倩

祖国 2017年3期

摘要:哲学学习中,“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的概念不断被提及,但对其确切含义、范畴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却少做深究。二者作为哲学的基本概念,需要确切理解其含义及关系才能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因此,本文在此探讨“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的概念以及二者的关系。

关键词:自然存在 社会存在 人化自然

一、自然存在

“自然存在是指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存在,包括无机界和生物界。”这里“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存在”指人类活动尚未作用过的自然界——自在自然。

首先,自在自然具有自在性,即自主、独立性,完全受自身内在规律的支配而存在,处于完全自发的运动变化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第二,自在自然的未把握性,即其独立于人类活动之外,尚未成为人类实践对象。人类社会实践这一认识自然界的手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对象、范围和方式都受着认识和实践水平的限制)。因此,自然界总是存在着人类尚未认识把握,未纳入活动对象的那一部分。因此,自然存在并不包括自然界的所有存在物,而是指在人类社会出现前就已经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出现后人们尚未认识和实践的自然界。

二、社会存在

马克思称社会存在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即社会存在不能脱离人的存在,需要人这一主体的参与,指“为物质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主要包括物质生产方式以及自然环境、人口因素。”

(一)物质生产方式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指人类生存和发展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其物质内容是生产力,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首先, 生产力是“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的关系,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物质生产的能力,是人这一实践主体对自然界进行物质生产的能力。物质生产方式的构成因素中体现着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和客体(进入主体活动领域的自然界)之间的关系。而“人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和人口本身的生产,一开始就是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展开的”,并且这一社会关系就是在生產过程中形成的。因此,物质生产方式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体现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二)自然环境

“在人类社会产生的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才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例如海洋的石油资源,在人类发现其使用价值前不会对其进行开发后投入市场交换,使其具有交换价值,因此未开发的海洋资源就不属于社会存在。但当人们其施加影响并将这些资源投入社会生产,这时的石油资源就是与人类社会发生一定关系的存在(进入了社会生产领域,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关系),属于社会存在范畴。由此观之,社会存在概念下的自然环境不包括自在自然,而应是与人类社会发生一定关系、进入人类社会生产领域的自然环境,即马克思说的“打上人类主体意识烙印的自然界”。

(三)人口因素

在理解社会存在下的人口因素的时候,应将其与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首先,一定数量的人口是进行物质生产的前提,“没有一定的最低限度的人口,就不可能有任何物质生活”社会需要最低限度的人口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其次“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是社会内部分工的物质前提”人口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是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人口因素只有与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才是“物质生产的基础,是进行其他各种生产的基础”,使之成为社会存在的组成部分。

(四)总结

社会存在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展所进行的物质生活过程,因此,社会存在不能脱离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而对于在社会存在范畴内的物质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应与生产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理解其含义。

三、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一)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相互依赖

1.自然存在无法脱离社会存在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说到:“被抽象地自为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相分离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即完全脱离社会存在的自然存在对人类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在人类社会产生的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才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自然存在只有依赖社会存在才存在意义和价值。

2.社会存在无法脱离自然存在

由于人类的产生出现的社会实践这一使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使人这一主体通过不断地认识、改造自然存在使之转化为社会存在。因此,社会存在是在自然存在的基础上改造、发展而来的,没有了自然存在就无所谓社会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自然存在是社会存在的基础,社会存在不是脱离于自然存在的孤立存在物。

(二)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相互转化

1.自然存在转化为社会存在

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生存的需要,通过实践活动不断认识改造自然界,使自在自然逐渐转化成打上人的烙印的人化自然。而实践活动具有无限性,随着人类需求的不断增长,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更多的自然存在不断转化为社会存在,即“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通过人“再生产”这个过程,自然存在转化为社会存在,并随着这个过程的深化,其转化的范围、程度也不断深化。

2.社会存在转化为自然存在

当一种社会存在物的价值已被应用穷尽,无法再满足人类生产发展的需要时,人类则会终止对这种存在物的利用,使之再次转化为自然存在物,获得自然存在的属性。例如,海洋石油资源,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使之转化为社会存在,但随着实践的深入,甚至不顾自然规律对其肆意破坏,资源就会逐渐枯竭,无法再为人类生产带来价值。这时人类就会停止开发利用,使之重新回归自然,成为不与人类社会发生关系的自然存在。

(三)总结

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是紧密联系且相互依赖的关系,二者又可相互转化,甚至相互包含、依赖。因此,在哲学学习中,应认识到二者处于相互依赖和动态转化的过程中。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哲学[M].人民出版社,2014.

[2]资本论·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6.

[3]舒远招.评对马克思社会存在概念的多重误解[J].求索,2010,(01).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

[5]斯大林选集·下卷[M].人民出版社,1979.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80.

[7]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人民出版社,1984.

[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1980.

(作者简介:吴倩倩,学历:本科,福建师范大学(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