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微信上转错钱,该如何要回?

2017-03-16黎淑贞

老年世界 2017年2期
关键词:发卡行事主刘先生

黎淑贞

日常生活中,想必不少人都有用过微信红包和微信转账的功能。但使用微信转账时,你可得小心了,如果转错账的话,想要拿回钱可能就没这么简单了。万一对方不愿意归还,不仅痛失钱财,还可能对簿公堂,麻烦事也很多。

2016年12月25日,市民刘先生接到朋友电话,对方说急用5000元钱,想让他支援一下。刘先生很爽快地答应了,通过微信转账向朋友发送了5000元,并告诉朋友“接吧”。没想到对方发来一句话“什么意思”,刘先生还纳闷呢,马上回了一句“给你钱啊”,对方发过来一个问号。此时刘先生觉得有点不对劲,马上确认对方身份,发现对方不是他的那个朋友。刘先生马上告诉对方“转错了”,对方没再说话,也没有接收钱,刘先生就等待系统自动退回。没想到不一会儿,对方把钱接收了。刘先生发消息给对方,表示要求对方归还其5000元,但是劉先生已经被对方拉黑了。

谁来赔偿损失

互联网转账错误造成的损失,受害人有权要求获利方返还钱款。如果获利方拒不返还,受害人可以通过诉讼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可以向获利方所在地的人民法院以“不当得利纠纷”为由起诉获利方,要求返还钱款。在发现自己转账错误后,应当注意保存相关的打款凭证作为证据。至于银行和互联网公司,因为受害人是因自己的过错造成的损失,银行和互联网企业并无过错,因此受害人无权要求这二者赔偿其损失。

如何要回钱款

1.及时与对方协商沟通。《民法通则》第九十二条规定:“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最高人民法院关予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一百三十一条规定:“返还的不当利益,应当包括原物和原物所生的孳息。利用不当得利所取得的其他利益扣除劳务管理费用后,应当予以收缴。”如果发现微信转账有误,事主应该及时联系对方,要求对方退还,对方有返还的义务。如果对方明知转错账,接收钱后拒不返还,就属于不当得利。如果涉及金额较大的话,还可能构成非法侵占刑事犯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他人交给自己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还的,将构成侵占罪)。微信朋友圈多是熟人,一般情况下问题能够得到顺利解决。

2.联系客服。让客服与对方沟通,向客服咨询求助。

3.沟通不成,起诉对方。如果对方拒不退还,事主可以以不当得利为由向法院起诉对方。需要提醒的是,按照相关法律规定,不当得利纠纷的管辖法院是被告住所地,事主所在地的法院是没有管辖权的,因此需要到被告户籍地或者经常居住地法院起诉。另外,一定要注意保存好微信转账记录和银行卡明细,这可以作为证据提交。只要事实清楚证据完整,事主可轻松胜诉,追回自己的损失。

4.不知对方身份信息怎么办?起诉的前提是需要明确被告的姓名和身份信息。目前,微信并非一定需要实名验证注册使用,所以在微信朋友圈,确实也有一些好友的身份信息事主并不确切知道。遇到这种情况,就要费一些周折了。

如果对方是以手机号码注册,可以尝试通过手机号码找到其身份信息。如果这种方式依然不能确定对方身份信息,可以通过警方尝试跟微信后台沟通,寻求工作人员帮助。

遇银行转错账应如何维权

1.在发现汇错账户后,客户最好尽快到就近的银行柜台,凭转账当天ATM机出具的打印凭条向银行工作人员核实对方账户是否存在。如果对方账户不存在或无效,则款项将在一定时间内自动回到汇款人账户。但如果对方账户真实存在、有效,那么汇款人可以要求银行工作人员提供对方的联系方式。但碍于公众隐私,银行有可能不愿为你提供对方个人信息,这个时候你可以要求银行试着和对方联系沟通,帮忙协调。

2.向公安机关报案,要求公安机关出面介入调查。首先公安机关会要求银行查实对方身份,然后和对方沟通是否愿意把钱退回。

向法院提请民事诉讼,进行维权。转错账,属于民事行为,可以通过民事诉讼来解决。转账人在法院起诉的时候,可以有两种案由起诉,第一种是撤销转账行为,第二种是要求返还不当得利。

据了解,央行日前发布的《关于加强支付结算管理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规定,从2016年12月1日起,银行和支付机构向存款人提供实时到账、普通到账、次日到账等多种转账方式选择,存款人在选择后才能办理业务。除向本人同行账户转账外,个人通过自助柜员机转账的,发卡行在受理24小时后办理资金转账。在发卡行受理后24小时内,个人可以向发卡行申请撤销转账。

律师提醒大家,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人通过微信等工具转账。微信转账虽然方便,但是转账前一定要反复确认对方身份再进行操作,免得错转后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损失。

猜你喜欢

发卡行事主刘先生
旧事
投 宿
银行卡跨行POS机盗刷纠纷责任认定研究
论信用卡诈骗案件催收效力问题的认定
——以恶意透支信用卡诈骗为例
基于双边市场的银行卡定价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