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植物在园林生态建设中的应用
2017-03-16杨忠库
杨忠库
摘要:水景是园林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其观赏价值和环保价值的体现,离不开水生植物的点缀与营造。本文在分析园林生态建设中水生植物重要性的基础上,从工程实践的视角,深入研讨水生植物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水生植物;园林生态;工程建设
1 水生植物在园林生态建设中的重要性分析
1.1 盘活水体生态资源
城市园林的现代化建设,愈发强调对各种自然水体资源的保护,因此水景生态工程的建设,必须同时治理水体资源的水质,此时合理引入水生植物,就能够有效地盘活水体生态资源,以生态枢纽的模式,构建水系与园林其它系统的生态联系,保证水系与其它系统的自然衔接。
1.2 丰富当地物种资源
水生植物具有维持水体生态稳定的重要作用,且对园林整体绿化多样性的实现,同样具有功不可没的推动作用。据笔者了解,目前很多园林工程的建设,对水生植物的推广过于单一,生搬硬套的情况并不罕见,以致园林水体生态建设常有“东施效颦”的病态现象,这对于园林水体生态建设并没有太大的促进作用。
1.3 创造最大化生态效益
引入水生植物,是在维持乡土水生植物的前提下,保护原生态系统,再以“承上启下”的建设理念,推广实惠型的立体绿化模式。水生植物的引入,既要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也要借助有限的水体资源,创造最大的园林生态效益,这一点与现代化园林建设的理念不谋而合,无论是主观环境,还是客观环境,都具有相对成熟建设条件。
2 水生植物在园林生态建设的应用方法
2.1 宏观的方法
任何园林工程的建设,都离不开当地城市系统建设政策的宏观指导。縱观城市生态系统的宏观建设,对园林的生态要求越来越高,园林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当将水体生态系统视为重点的打造对象。我国对水生态保护政策已相对明朗,目前国家水利部以开始筹划第二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试点城市,在宏观指导工作机制方面相对成熟。
2.2 中观的方法
以某园林水体工程为例,该工程在2016年开工,预计在2018年竣工,期间计划引入5000种以上的植物,其中包括各种类型的水生植物。笔者认为,在引入水生植物的过程中,务必考虑不同水生植物的生长习性,因地制宜地引入和推广适当的水生植物,譬如以上园林工程对水生植物的引入,将其规划为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其中将湿生植物的习性归纳为水饱、周期性淹水土壤中生长,茎叶角质层发达,根系具有抗淹性,引入野荞麦、斑茅、蒲苇、海芋、苔草类植物;将挺水植物的习性归纳为岸边浅水、湿地环境生长,水环境适应能力强,引入荷花、再力花、灯心草;将浮叶植物的习性归纳为根生浮叶,根生泥土,叶漂浮水面,引入王莲、睡莲、萍蓬莲、茨实等,以及漂浮植物,整个植株漂浮水面,引入水鳖、浮萍、大藻、满堂红;将沉水植物的习性归纳为整个植物在水体内,仅有上部分茎叶露出水面,引入水鳖科、眼子菜科等。该分类方法,可作为水生植物应用于园林生态建设的中观经验。
2.3 微观的方法
2.3.1 生态驳岸。生态驳岸适用于面积比较大的水域,属于“可渗透”的水体生态建设模式,可维持水生植物长时间的稳定性。关于生态驳岸的建设,比较适合的植物模式,需综合构造陆生植物、湿生植物、水生植物,即在引入水生植物之后,交融于水陆生态景观的衔接点,在水陆的交界区域,提高水陆生态系统的生态型。
2.3.2 生态净化功能的实现。某园林的人工生态湿地系统建设,拟建设的蓄水池有2个,浅水沟有4条,利用水的自重作用,沟渠的水体缓慢跌落,期内所种植的水生植物,可吸附水体跌落时的营养物质和重金属物质,建设期间,科学规划了水体的净化面积,并赋予水生植物充分的净化空间,譬如在主要沿岸边带种植野荞麦、斑茅、蒲苇等湿生植物和荷花、黄菖蒲、菖蒲等挺水植物,搭配适量的沉水植物,使得每一株水生植物都能够充分体现出生态净化能力。
2.3.3 控制植物生态群落的稳定性。在引入水生植物时,要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群落稳定性,针对不同类型的水生植物,分析其生态性能,严格界定每种植物的生长范围,对于生长速度比较快的植物,要限制其生长范围,进行人工干预。
2.3.4 控制植物裙边装饰现象。为避免出现植物裙边装饰现象,在种植水生植物时,根据植物之间的株高、叶色、花色和花期等,尽量减少简单带状种植的情况。较为有效的种植方法,是强化水生植物的立体种植,搭配水生植物和岸际地被植物的群落层次。
3 结语
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提出了水生植物在园林生态建设中的应用方法,在实际园林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可将这些方法作为参考借鉴,但需要结合实际工程的具体情况,予以因地制宜地应用,同时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归纳出更多的水生植物应用方法,作为本文补充和完善的内容。
(责任编辑 禾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