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景观设计
2017-03-16赵俊豪
赵俊豪
摘要:为了顺应社会文明的进步,社会环境建设需要顺应各类人群的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社会环境建设对无障碍建设的要求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广大学者、专家乃至广大公民密切关注的社会问题。本文分析了无障碍景观设计,希望弱势群体可以在这个社会上被更多的关注。
关键词:无障碍设计;弱势群体;人性化
1 综述
1.1 研究的源起
无障碍设计的概念始于1974年,是联合国提出的设计新主张。无障碍设计强调的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当代社会,一切有关人类生存的公共环境空间以及各类建筑设施、设备的规划设计,都必须充分考虑具有不同程度生理伤残陷者和正常活动能力衰退者群众的使用需求,配备能够满足这些需求的服务功能和装置,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关怀,切实保障人们安全、稳定、方便、舒适的生存环境。
1.2 研究背景
“尊重老年人、重视老年人、关爱老年人”的呼声此消彼长;残疾人在當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中,慢慢被人们所遗忘。笔者有意在此呼吁:关爱弱势群体。
1.3 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通过解读园林景观无障碍设计,分析园林中无障碍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明确在园林景观中无障碍设计应注意的方向,并强调无障碍设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园林中无障碍设计应该是全方面、全立体的设计,是社会环境建设“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的具体体现及社会进步的标志。
2 无障碍景观设计的必要性
2.1 无障碍景观设计的定义
园林景观无障碍设计,在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基础上,为社会特殊人群安全游览园林景观而进行的一种设计活动。而其中所指的障碍,指的是影响社会特殊群体通行或观赏的部分。
2.2 景观无障碍设计现状
2.2.1 无障碍环境建设在园林中存在的弊端。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无障碍设计,并取得较好的成绩。多数城市的干道、广场、商业街、小区、公园等,不同程度地建起了无障碍设施。这是比较成功的案例。但是,国内还有很多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2.2.2 无障碍思想意识的匮乏。过去所提起无障碍设计,人们就会联想起盲文、盲道等是专为残疾人设计的设施,而如今无障碍设计其实不单是为了这部分残疾人而做,更多的是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来改造环境,为广大弱势群体行动不便者提供方便、安全、平等的活动空间。
2.2.3 无障碍体系的不健全。我国从1985年提出无障碍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相应的发展,但是无障碍建设体系尚不够完善。在审批、监督制度上未有效地建立起来,违反强制性标准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我国这种靠走关系的复杂社会背景下,对无障碍设计规划的执行、监督不力,工程验收把关不严,也是当前无障碍环境建设中遇到的凸显问题。
3 无障碍景观设计的原则
3.1 无障碍通行
是指园林景观中的道路要做到无障碍物、无危险物。弱势群体由于身心机能不健全或者衰退,很多时候无法快速敏捷地避开。特别是盲人和弱视者,他们大部分依靠听觉和触觉,反应速度比正常人缓慢。为此,在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垃圾如何处理,在道路上没有易滑、不易移动的垃圾。
3.2 易识别原则
是指园林景观中的标识和提示做到醒目、易懂。弱势群体由于身心机能不健全或者衰退,或感知危险的能力比正常人差。有时即使感觉到了危险,也难以快速敏捷地避开。亦或因错误的判断而产生危险。尤其那些盲人和弱视者,他们大部分依靠听觉和触觉。识别能力较弱,反应速度较慢。因此,缺乏空间识别性,往往会给他们带来方位判断的错误和预感危险上的困难。为此,在设计上要充分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手段,尽量给予他们更多的提示和告知。
3.3 易达性原则
是指园林景观中的道路设计,要离目的地最近。弱势群体人由于身心机能不健全或者衰退。体力没有普通人那么强壮。更重要的是在道路中间设计一些休息平台,供老年人、残疾人休息。禁止这些空间被另做它用,提高全民无障碍意识。
3.4 可交往性原则
是指园林景观中应重视交往空间的营造及配套设施的设置。弱势群体之所以愿意接近自然环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有一些孤独感和抑郁感。因此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上,应更多创造一些便于交往的围台空间、座憩空间等,以便相聚、聊天、娱乐和健身等活动。
3.5 人性化原则
设计师要站在弱势群体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尽最大的努力去为弱势群体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弱势群体由于生理原因容易掉东西,所以也同时要考虑无障碍区域的宽阔平整,易于找到丢失的东西。
(责任编辑 禾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