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常见病虫害防治
2017-03-16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生产力的不断加强,改革措施的进一步落实与完善,我国农业的生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新政策的扶持下,农业发展中较为快速的就是番茄产量的提升。为了保证番茄的高产,需要不断对于病虫害的防治,政府等相关部门需要意识到灰霉病、虫病的危害,同时需要不断摸索找到防治病虫害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番茄;病虫害;防治
前言:随着农业水平的不断提高,番茄的种植与管理也有了进一步的加强与提升。在对于番茄常见病虫害的防治问题上,可以采取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农业方法等多种方法来避免番茄病虫害现象的发生。本文主要是以灰霉病、病毒病、蚜虫为例来探讨对于番茄常见病虫害的防治。
1.番茄常见的病虫害介绍
1.1灰霉病的影响
根据目前对于番茄种植情况的调查可知,导致番茄的质量和产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灰霉病的影响,种植番茄的工作人员缺少对于灰霉病的防治措施的采取。观察染上灰霉病的番茄可以发现,染病的番茄苗颜色很浅,叶柄呈白灰色,叶茎会出现水浸状,当病苗感染严重时甚至会出现腐烂的情况,最后导致整株枯死。另外,由于染上灰霉病的番茄叶茎变软因此很容易折断,导致番茄的产量严重受到影响。由此可见,灰霉病对于番茄的影响是极大的,只有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番茄的产率和质量不受影响。根据对已经患病的番茄植株进行观察发现,容易染上灰霉病的多数是番茄的幼果,但由于灰霉病的影响作用很大,因此对于已经成熟的果实也要进行一定的防范措施,才能保证番茄彻底远离灰霉病的影响,从而满足人们在生活中对于番茄的需要不受影响。
1.2病毒病的影响
根据调查得知,影响番茄质量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由于病毒病的影响。番茄病毒病是通过蚜虫、田间操作接触传病,并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在种子和其他宿根植物上越冬的病毒。它的传染方式主要是通过汁液接触传染,病原类型主要包括:条斑型、卷叶型、花叶型。花叶型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叶片显黄绿相间或深浅相间的斑驳;而蕨叶型的表现形式是植株矮化、上部叶片成线状、中下部叶片微卷,花冠增大成巨花;条斑型的表现形式是叶片发生褐色斑或云斑、或茎蔓上发生褐色斑块,变色部分仅处在表皮组织,不深入内部。人们要对病毒病进行尽早预防,对已患病毒病的植株尽早治疗从而保证番茄的产率不受影响。
1.3蚜虫的影响
蚜虫对于番茄的破坏也是影响其产量的主要原因之一。众所周知,蚜虫是一种对植物生长威胁极大的生物,它是通过对番茄的茎叶等部位进行刺吸从而使叶片皱缩失水最终整株枯萎,果实死亡。蚜虫对于植物的破坏力不仅仅表现在它的刺吸汁液上,更表现在它可以使番茄染上病毒病从而加重对果实的伤害,使得番茄产率大大受到影响,因此对于蚜虫的防治是目前种植番茄的工作人员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2.番茄常见病虫害防治
2.1对灰霉病的防治
对于灰霉病的防治主要分为四类方法: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农业方法和化学方法。物理方法主要是通过放风时机及次数的灵活掌握,来调控大棚内温湿度,尽量减少叶面结露和降低湿度。生物方法是通过大蒜油对幼苗进行喷雾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的作用。农业方法是通过及时摘除病花病果来避免传病,此方法比较被动,不能把病菌消灭在萌芽中。化学方法是农业上普遍采取的有效的方法,是用6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对幼果进行定期定量的喷洒以达到对灰霉病防治的目的,从而达到番茄高产的效果。
2.2对病毒病的防治
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在对于番茄病毒病的防治上,主要采用以农业防治为主的综防措施。想要实现对于病毒病的防治最关键的一步就是种子消毒,那就是在播种前用清水浸种3-4h,再放入10%磷酸三钠溶液中浸30-50min,捞出后用清水冲净再催芽播种才能保证种子消毒工作的徹底,防治疾病的产生。同时也要轮作倒茬净化土地,定植田要进行两年以上轮作,有条件的结合深翻,施用石灰,防治土壤中病毒的滋生。
2.3对蚜虫的防治
蚜虫是威胁番茄生长的主要因素,由于蚜虫繁殖和适应力强,各种防治方法都很难取得根治的效果因此对于蚜虫防治,重要的是抓紧治疗,避免蚜虫大量发生。目前农业上主要采用化学方法和农业方法结合的方式来对蚜虫进行防治。只有对蚜虫进行及时的消灭和防治,才能保证人们在生活中对于番茄的需求不受影响。
3.结语:
由此可见,想要提高番茄的产量就必须加强对于灰霉病、病毒病、蚜虫的防治。只有对番茄采取一定的防病虫措施,农民才有可能改善生活水平,人们的物质生活也能够因此获得保障,从而带动农业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书普 . 新版蔬菜病虫害防治彩色图谱[M].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39-41.
[2] 樊平声,沙国栋,陈益芹,等 . 番茄灰霉病的防治研究进展[J].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4):133-135.
[3] 纪军建,张小风,韩秀英,等8种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及田间番茄灰霉病菌对咯菌腈的敏感性[J]. 植物保护,2012,38(6):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