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互联网+”商业模式前景可期
2017-03-15赵瑛
/本刊记者 赵瑛/
卷首语
“能源互联网+”商业模式前景可期
/本刊记者 赵瑛/
“构建安全、高效、永续的能源供应体系,是能源变革的核心任务。‘两个替代’(即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是实现绿色转型的根本途径。”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理事长、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主席刘振亚日前在“加快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论坛上表示,全球能源互联网已从倡议走向实施。
有调查数据显示,目前80%以上的非化石能源需要转换为电力才能实现便捷的使用。所以,作为承载体的电力行业正处在能源转型的重要位置,也是推动转型的关键环节,一定程度上决定能源转型的效果及成败。
“在配电系统的构成呈现前所未有的多样化发展态势的当下,智能电网中的新元素正不断融合,向着能源清洁化、多元化;电力电子化、信息化;特性复杂化、互动化发展。” 国网北京经济技术研究院配电网规划设计中心副主任杨卫红在“第三届智能电网设备产业创新论坛”上谈到。
能源变革中新的技术需求推动配电系统进行全面的变革,而配电网络结构将因此从传统的放射型转变为多端互联网络,并进一步向多层、多级、多环、多态复杂网络转变。 “未来配网是高比例清洁分布式电源主导,交直流配电形式混合,多环网结构加闭环运行的模式。” 杨卫红强调。再加上诸如智能电网技术、储能技术、分布式发电技术等等的新能源支撑技术的长足发展,未来配电系统更多的被赋予多样化平台角色。持续实现装备水平提升的电网建设将逐步实现配电网可观可控,即配电自动化和用电信息自动采集。这为电力设备制造业指明方向。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虽然国家高度重视智能配电发展,将发展智能配电作为解决电网“两头薄弱”的当务之急,持续加大配电网建设改造投入。但是,在全面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如网内新增电源点、新负荷需求、需求侧响应以及配电新技术应用带来的新问题。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副会长、智能电网设备工作委员会理事长周彦伦在智能电网设备工作委员会二届二次理事长(扩大)会上指出“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将成为‘十三五’智能配电发展的重要课题。”他表示,下一阶段智网委将密切关注行业在智能配电、电能替代、需求侧响应。
政策方面,国家能源局于2016年7月下旬发布国能科技[2016]200号文件《关于组织实施“互联网+”智慧能源(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提出将开展综合和典型创新模式的两类能源互联网试点示范。鼓励城市综合示范区对可再生能源渗透率、灵活性资源比例等设置挑战性目标,鼓励开展100%可再生能源示范区的研究规划;探索邻近城市间能源生产与消费协同模式;探索弃风/弃光/弃水制氢、供热的循环利用模式。同时,提出典型创新模式试点示范,包括基于电动汽车、灵活性资源、智慧用能、绿色能源灵活交易和行业融合五种情景的能源互联网试点。此外,《通知》鼓励各地区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支持能源互联网建设和运营的政策措施。
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2015~2020年)围绕能力提升、装备升级、智能互联等目标,提出配电网建设改造的总体要求,逐一细化落实七大重点任务实施方案,并针对需进一步明确的重点行动,制定了十项重点专项行动。
发展现状及政策措施指明了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技术基点,推进各领域新兴技术跨界创新的重点领域技术发展方向。 其中,信息化、大数据、云计算将成为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可再生能源、通信功能、互联网思维融合的能源互联网+多种行业的发展模式在未来会很具代表性。”杨卫红在展望未来商业模式时谈到。
国务委员王勇曾指出,中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能源转型发展,中国将坚持新发展理念,遵循“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发展战略思想,深入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广泛开展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积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转变,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多种迹象表明,“能源互联网+农业、工业、道路、旅游、新型城镇化……”多种行业融合商业模式前景可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