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贫乡演绎脱贫“大合唱”
2017-03-15付松谌贵璇
付松+谌贵璇
谋思路、破难题、挖穷根……简嘎乡人以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气神,立志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
深秋时节,高原的天气说凉就凉。
地处镇宁自治县最南端的简嘎乡,却因海拔较低而显示出河谷地带特有的温润。
两岸的大山绵延不绝,群山之间层林尽染,五彩斑斓的树荫下,花自飘零水自流。远处的荒坡上偶尔掠过一片树林,但更多的还是枯黄的野草。
水顺山势,路随水走。若不是一辆辆卡车卷起阵阵尘土,若不是一台台挖掘机传来阵阵轰鸣,外来者根本不会知道,一场没有硝烟的脱贫攻坚战,正在这个貌似平静的大山深处打响。
合力脱贫:咬定青山不放松
提起简嘎,镇宁的任何一个干部群众随口就可以说出几个“最”:地理位置最偏、贫困程度最深、基础设施最差、人均收入最低……
穷,基本上成了简嘎的代名词。
虽说与紫云、贞丰、望谟等县接壤,但简嘎乡通往外界的道路却只有一条,而且路面狭窄、路况极差,被人们戏称为“泥石路”。
如果更确切地说,这条路晴天是“石灰路”,雨天是“水泥路”,只有阴天才是“泥石路”。
简嘎的脱贫攻坚战,正是从这条道路的改造开始的。
“要致富,先修路。”这个道理简嘎人都懂,但过去没资金、没政策,交通问题始终是他们致富途中难以跨越的沟壑。
“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这里却是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镇宁自治县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主任宋进感慨说,原因就在于有资源、没交通,有想法、没资金,有土地、没产业。
交通落后,信息闭塞,让不少群众吃尽了苦头,一些布依族同胞至今也不会用汉语和别人沟通交流。
自从去年老伴因病去逝后,56岁的磨上村村民王秀丰就开始了独居生活。
几年前,王秀丰家还住在隔河相望的山坳里,看上去不远,走起来却要半天。
“每年雨季涨水,不但小孩不能上学读书,就是大人出门做事也很困难。”王秀丰说,虽然环境恶劣,仍然还有四五户不愿意搬迁出来。
“我们打算从养牛基地那里沿缓坡修一条路进去。”
“只有几家人,最好先考虑一下修路的成本。”
“有了路,除了让他们的生活更方便一些,还有利于其他产业的发展。”
“要充分征求他们的意见,没钱可以用产业扶贫资金入股,通过产业发展让他们参与分红。”
这是宋进和磨上村党支部书记李稳定的一段对话。
李稳定今年7月才上任,之前一直在乡政府开车,虽说是个80后,却早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
“我们这里偏远落后,以前村民也自己搞一些小规模的种植养殖,最终都没能成功。”在李稳定看来,没成功的原因除了发展理念滞后之外,没有龙头企业引领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在这里自主创业要比想象的辛苦得多,自己没文化、没资金,一开始就只能靠贷款。”李稳定说,等路修通,够引进龙头企业,无论是资金还是技术,都将迎刃而解。
倾力帮扶:不达目的不撤队
“果树蔬菜怎么种?”
“如何消灭空壳村?”
“现有的火龙果种植如何升级改造?”
10月18日,在简嘎乡政府三楼会议室里,镇宁自治县分管扶贫工作的副县长向月贵和省农委总经济师向青云一行,就简嘎乡产业发展进行深入交流,讨论从中午13点一直持续到下午18点。
“从9月初以来,这样的会议已经成为家常便饭。省农委是省直部门帮扶简嘎的牵头单位,他们的领导基本上都来过这里。”简嘎乡一位领导说,看到他们尽心竭力的帮扶,才知道什么是真扶贫、扶真贫。
安顺市农委农推站副站长董巍是市级驻村工作队的成员之一,和他一起到简嘎的还有今年刚从贵州大学毕业的市畜牧局工作人员伍昌华。
“刚毕业就能参加如此激烈的战斗,这是一种信任,也是一种考验。”这是伍昌华走上工作岗位的人生感言。
行走在青山绿水间、乡村小路上、农家院落里,他们让人感受到一股汇集涌动的扶贫力量。
“群众不脱贫,我们不撤队。”董巍代表驻村工作队发出了共同的心声。
镇宁县畜牧服务中心的龚正国,孩子就快出生了也不能陪在妻子身边,家就在几十公里之外的县城却不能回去。
“不是不想去,是实在走不开。”龚振国说,“老百姓需要我们,脱贫攻坚更需要我们。”
作为科班出生的龚振国,在未参与驻村工作之前就常常走村进寨,为群众送去养羊养牛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养殖技术,深得乡亲们的认可和赞扬。
“我们是带着责任来的,是带着使命来的,就是为了给简嘎的扶贫工作尽一份绵薄之力。”镇宁县农业局主任科员卢勇再过几年就要退休了,面对扶贫工作的重任仍然心潮澎湃、斗志昂扬。
卢勇是布依族,又是队里的长者,自然就担当起扶贫队的翻译和向导。
对于简嘎,卢勇再熟悉不过了。早在2008年,他就曾以扶贫工作队队长的身份在这里挂任乡党委委员。
“那时候主要做一些宣传动员工作,虽然也有一些效果,大多停留于形式。”卢勇说,离上一次扶贫工作就快十年了,但简嘎的面貌基本上没有变化。
但这一次不一样,省、市、县驻村工作队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项目,老百姓看到的是真真切切的利益:
整合农业项目资金592万元用于简嘎乡火龙果产业发展;
申请中央财政资金1500万元,对100个家庭农场粪污采取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进行资源化处置;
新希望、米博等农业龙头企业已有签约意向……
扶上马,送一程。脱贫攻坚,还在路上。
强力攻坚:啃下这块硬骨头
今年9月,贵州省确定了20个极贫乡镇,由20名省级干部“挂帅出征”,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实现极贫乡镇绝地重生。
9月1日至2日,作为省委挂帮领导,省委副书记、省委政法委书记谌贻琴率队到简嘎乡进行为期两天的脱贫攻坚工作调研。
在走访慰问困难群众,与村支两委和村民代表进行座谈,详细了解群众生产生活和产业发展情况后,谌贻琴说:“简嘎乡要力争一年改善基础、两年改变面貌、三年基本摘帽、四年巩固提高,确保到2020年与全省、全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简嘎海拔1186米,最低440米,素有‘天然温室之称,全乡人均耕地0.67亩,荒山荒坡草地10万余亩。”简嘎乡党委书记饶思红介绍说,“虽然我们的土地很少,但荒山荒坡很多。把荒坡荒山变成金山银山,我们信心十足。”
目前,简嘎乡已利用丰富的荒山草坡资源,种植蜂糖李5000亩,火龙果4200亩,桉树2万亩。
“一提脱贫攻坚,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发展产业。”但在向月贵看来,对于简嘎这种极贫乡镇,还是要先强基础、练内功。
“把水、路、机耕道搞通了,我就不相信发展不起来。”向月贵说,“脱贫攻坚是我们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使命,即使是生在乱石之中,我们也必须有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勇气和精神。”
扶贫战斗已经打响,攻坚克难还将继续。期待来年的春天,简嘎还会有更美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