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贵州建设的“毕节行动”
2017-03-15邓万里
邓万里
毕节以实施“六大工程”为统领,用法治的力量推动社会稳定与进步、经济发展与转型、民富与民安齐头并进,为法治贵州建设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这是一幅壮阔的画卷,法治政府建设纵深推进,社会治理不断创新,成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坚实护航者;
这是一曲动人的乐章,司法改革成效显著,公平正义得到彰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这是一笔珍贵的财富,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精神蔚然成风,成为脱贫攻坚决胜小康的重要精神动力。
“法治毕节”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毕节以实施“六大工程”为统领,用法治的力量推动社会稳定与进步、经济发展与转型、民富与民安齐头并进,为法治贵州建设探索了路径,积累了经验。
法治建设先行先试
初冬时节,毕节金海湖新区城市建设如火如荼。棚户区改造、职教城建设等工程项目正有序推进,速度惊人。
这些工程的背后,离不开一支由律师、公证员、司法鉴定工作者等组成的专业团队为项目建设开展的法律服务。
所谓“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兴邦之支柱。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试验区,毕节要完成“决战贫困、提速赶超、同步小康”战略目标,加快依法治市步伐,显得重要而紧迫。
在农村问题突发、负面舆情凸出的时期,毕节如何结合自身实际,走出一条“管用”的法治创建之路?这条探索之路,一头连着上级党委政府的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一头连着毕节经济社会发展的脉动。
2014年12月,中共毕节市委一届六次全会通过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实施意见》,紧密结合毕节实际,对统筹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法治道路,努力开创依法治市的新局面等方面作了部署,开启了毕节全面依法治市的新征程。
为积极探索更加完善健全的法治经验,贵州决定以“法治毕节”创建为试点,为“法治贵州”建设探路。
2015年11月14日,“法治毕节”创建工作正式启动。省委主要领导批示,“法治毕节”创建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法治贵州建设在毕节的实践,是毕节科学发展、后发赶超的必然要求。
创建工作启动后的第三天,毕节就召开创建工作推进会,由市委主要领导担任工作组组长,全面奏响了“法治毕节”创建的“集结号”。
毕节市委副书记李建表示,创建“法治毕节”是毕节决战贫困、提速赶超、加快发展的一大契机,要举全市之力,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
法治改革不断创新
新的使命,新的征程。“法治毕节”具体如何创建?
毕节以法治政府建设工程、公正司法天平工程、全民守法宣教工程、法治惠民服务工程、生态文明法治工程、法治监督检查工程“六大工程”为“箭”,拉开“法治毕节”创建之“弓”。
走进七星关区信访事项“公道评说”室,墙上挂着公道评说的流程图、范围及原则、权利与义务等章程。一幅画着蓝天白云的背景海报上写着“公道评说、理行天下”8个大字。
为办理、化解一批信访“钉子案”“骨头案”,七星关区创新群众工作方法,依托第三方力量参与化解信访事项,依法依纪、公开公正推动合理诉求尽快得到解决,建立了公道评说机制。
七星关区组建公道评说委员会,设立公道评说室,从区内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退休干部、法律工作者以及群众代表中选定7至9人组成。
公道评说机制运行以来,成功举办了42次公道评说活动,推动化解了具有合理诉求的11件信访积案,驳回无理缠访或过高诉求信访积案31件,有效化解了信访突出问题。
“法治毕节”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其足迹不断延伸,内涵不断扩容,闪耀着改革创新精神的光芒。
各级政府按照“一表两单”要求,抓住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依法规范行政决策和行政行为,大力推行“互联网+”阳光政务,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型”政府;
毕节市《地方立法条例》和威宁自治县《草海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相继出台,及时弥补立法领域空白;
织金县探索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落实侦查讯问全程同步录音录像要求等,推动案件质效稳步提升;
金沙县探索通过引入第三方力量参与,形成了“党委政府主导、政法部门牵头、教育部门为主、社会各界参与”的涉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模式;
百里杜鹃管理区管委会探索通过“群众会+政策引导”“群众会+精准扶贫”“群众会+公益事业”“群众会+纠纷调解”“群众会+走访调查”等方式,发动群众参与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各方面工作的 “群众会+”工作模式;
……
一系列的改革创新激发法治建设的活力。今年前三季度,毕节市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54%,为此全省推进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现场会选择在毕节召开,毕节市政府在会上作了经验交流发言。
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法律的权威源自于人民群众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努力让法治理念深入人心,是“法治毕节”建设积淀的宝贵财富。
今年2月4日,正值春运期间。毕节市的普法志愿者走进七星關区东客站候车大厅,向旅客送上法律知识手册。
宣传点前,黔西籍在外务工人员张云在“温暖回家路,法治伴你行”的横幅前停下脚步,工作人员向他发放了《致留守未成年人父母及其他监护人的一封信》的宣传小册子。
张云打开这份不足两页的书信,当他读到“你们可能认为只要努力挣到足够的金钱,就能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或者把他们交给学校就能让自己安心离开,但你们别忘了,再多的关怀也代替不了父母的爱”这段话后,想到远在农村交由父母照理的儿女,顿时心绪纷飞,深感自己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
他向宣传点工作人员表示:“外出打工是为下一代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但确实忽略了精神上的关怀和鼓励,看到这封信后自己感触颇多,今后一定关注儿女的心理健康。”
毕节市依法治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何志勇表示,针对农村未成年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监护人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旨在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外出务工群众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责任,让群众树立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毕节大力弘扬法治文化,越来越多的干部群众开始自觉地把法治精神作为主心骨,信仰法治、坚守法治。
为官先要学法,为政要会用法已深入人心。毕节突出抓领导干部“关键少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带头转变法治思维。开展了市委党校县处级领导干部“法治毕节”培训班、四个主体班领导干部培训等多项学习活动。
针对基层农村,毕节紧扣党的富民政策、法律法规、社会公德等,逐步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法制教育网络。
纳雍县勺窝镇五一村将“法治”作为该镇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村里有一支由12名普法志愿者和5名普法宣传员组成的普法宣传队,同时承担着普法和治安的任务,村支书、村主任带头担任治保员、调解员。
村里家家户户有法律法规图书读本,实现了接受教育群众全覆盖。同时,五一村还利用大喇叭在每天早晚各播放法律知识1小时,教大家学法、守法、用法。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法治的阳光照耀每一个角落,让法治的力量护卫和美毕节。
毕节以“和在农家”(和美家庭、和睦邻里、和谐乡村)创建工作为载体,把法治理念、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往横向、纵向不断推进和延伸,向基层最末端渗透,形成了上下联动、人人参与的新局面。
如今,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已成为群众日常生活的共识和准则,并逐步凝聚成人人参与、惠及人人的全社会法治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