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月启示录
2017-03-15薛涌
薛涌
中国成功地把载人飞船送上外空,同时又推出了绕月探测工程,并在2013年12月16日,中国官方宣布“嫦娥三号”任务获得成功。与此同时,美国也宣布了登月计划,不仅要在月球上建立永久的基地,而且把火星定为下一个目标。一时间,竟形成了中美竞相登月之局。这当然不会是一场冷战时代的竞争,中国既不愿做美国的敌手,也无足够的科技力量与美国竞争。中国的登月计划实际上远比美国的简单得多,但是,在与美国共同走向月球的时刻,我们对冷战时代美苏高科技竞争的教训还是不可不察。
冷战初期,苏联在高科技的竞争中咄咄逼人,不仅很快试爆了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而且抢先发射人造卫星,令美国举国震惊,甚至不少美国人认为美国将不可避免地被苏联所击败。然而,三十年过去,苏联奄奄一息,并很快分崩解体,美国则一跃成为世界独霸。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何以有如此不同的结局?一大原因,是美苏的经济实力太悬殊,苏联在一场耗资甚巨的军备竞赛中被拖垮。那么,为什么起初气势夺人的苏联高科技,能使卫星上天,能把宇航员送入太空,甚至在核军备竞赛几乎和美国平分秋色,却不能像美国的高科技那样刺激其经济的成长?这里最重要的原因,是美国的高科技是以民营经济作为动力,哪怕是最尖端的技术,也向民间招标。私营公司运用政府的资金开发国防高科技,在造出武器的同时,也迅速把这些技术运用于民用产品,使美国的企业在全球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像波音公司,不仅是民用航空的巨头,而且也是最大的军火公司。如今美国在反恐战争中频频动用的无人飞机,不仅将在未来统治美国的空军,而且其技术也会迅速转入民用航空,用于开发无人驾驶的货运飞机,甚至客运飞机,进一步加强美国在国际民用航空业的超霸地位。
反观苏联,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中,高科技完全在保密工厂、保密实验室中开发,与一般的国民经济部门完全脱离。从社会挤出巨额财富投资发展出来的高科技,好不容易有了成果,却被封存在军事领域,无法回报社会。如果不打仗,这样每年不断的巨额投资,除了产出一些军事威慑力量外,派不上任何实际用场。这样烧钱,一两年可以,二三十年就会把自己的元气烧掉。
这些事实,和中国当前的发展当然不是毫无关系。中国目前的经济体制,尚未从苏联式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完全脱身。私人企业仍然受到种种歧视,更难以染指国家的重大战略性工程。改革开放以来,私人企业大部分是从“大碗茶”式的低科技起家。再往上发展,就会触到玻璃屋顶,成长不起来。对国家投下巨大资本发展的高科技成果,民间也难以及时分享。
众所周知,私人企业的发展,是这三十年中国经济起飞的最大动力之一。如果私人企业得不到资金,也不能从参与国家的重大战略性工程中获益,中国的私人企业就被捆住了雙手,在劣势中挣扎,在全球化的时代不可能有国际竞争力。事实上,中国的经济发展也正在为歧视私人企业而付出代价。
英国《金融时报》就日本战后的经济起飞与当今中国的经济起飞进行了比较,指出中国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当年的日本。日本在战后二十五年时(也就是20世纪70年代初),许多国内产业已经在国际上处于技术领先的地位。国民经济总产值于1968年就跃居世界第二(排除苏联。当时苏联为计划经济体制,缺乏可比性)。1964年东海道新干线开通,创造了世界最先进的铁路运输线。反观中国,改革三十多年,还没有一家领先于世界的大企业,没有一家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公司。
如果仅仅是飞船登月,地上跑的车却没有一辆是自己造出来的,中国就只能维持一个低科技的经济,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大国。要走出低科技的怪圈,中国就不仅应该向私人企业开发信贷,而且还要开放参与国家重大高科技战略项目的机会。否则,高科技投资与经济发展之间,就丧失了最重要的传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