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大学“三学期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17-03-14李兴华张九洲蔡永云陈树仙
李兴华,王 斌,张九洲,蔡永云,陈树仙
(大理大学,云南大理 671003)
大理大学“三学期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李兴华,王 斌,张九洲,蔡永云,陈树仙
(大理大学,云南大理 671003)
大理大学自2009年起实行“三学期制”改革,通过不断总结和完善,在更新观念、推动教学综合改革、提升教师综合能力及提高专业建设水平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改革效果,形成了一定的教学特色。大理大学的探索与实践证明,“三学期制”改革需要更新观念,并解决好系统性、协同性、适应性、针对性及教学的特色发展问题。
大理大学;三学期制;教学改革;特色发展
学期制改革是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一种手段,国内许多高校对其进行了积极探索,其目的是解决高等教育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国外最早实施“三学期制”的是美国威廉玛丽学院,在1736年尝试开设第三学期;国内最早进行“三学期制”改革的是厦门大学和上海工业大学①分别参见徐永辉《我国高校学期制改革探析》,载《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第10期第47-48页;高冬东《刍议高校“三学期制”改革》,载《科教导刊》2015年第9期第23-24页。。近年来,国内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实行了“三学期制”〔1〕,表明以“三学期制”为主的学期制改革进入了活跃期。
大理大学于2009年秋季在云南省高校中率先实行“三学期制”。实行学期制改革的初衷是: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借鉴国内高校学期制改革的经验,解决“两学期制”存在的不足,以学期制改革为突破口,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落实学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8年来,大理大学的“三学期制”改革,紧紧围绕教学关键环节,不断总结和完善,持续推进,取得了显著的改革效果,达到了预期的改革目的。
一、大理大学实施“三学期制”改革的背景和措施
(一)实施背景
1.学校自身的发展
2001年,大理学院由1978年成立的大理医学院和大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到2009年,经过8年的建设,在教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质量、专业发展、学生规模、科研和学术水平等方面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2008年6月的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优秀”的成绩,大理大学建设、发展和改革的成效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大理大学认真分析了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认为在办学体制和机制、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和课程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还存在学生学习需求与学校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学校教学安排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矛盾、社会多样化人才需求与学校同质化人才供给的矛盾〔2〕,需要通过改革来推动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2.“两学期制”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存在不足
“两学期制”的不足主要有学期冗长、节奏较慢、活力不足、效益较差等问题。学校无法根据社会需要、学科发展和学生需求灵活安排多样化的、能及时反映社会现实需要与学科前沿的课程,难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社会实践和参与科技活动的机会,使得学生自主选择空间小,自主发展受限,难以接触和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前沿,也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部分教师习惯于长期形成的惯性运作模式,满足于现有课程的重复性教学,缺少变化和更新,不主动进行自身知识的更新和学术前沿的追踪,缺乏开设新课的压力与自我完善的动力,不能有效改进教学内容与方式。
(二)“三学期制”改革的措施
1.学期设置
大理大学“三学期”的安排为短、中、长三个学期,教学周分别为5、15、18周。每年8月中下旬至9月底为5周的短学期,短假期约10天(含国庆长假)。10月上中旬至次年1月中旬为15周的中学期,寒假4~5周。3月上旬至7月上旬为18周的长学期,暑假5~6周。简称“短、中、长”的学期制,这与国内许多实行三学期的高校将短学期安排在暑假前的做法有所不同〔3〕。
2.教学安排
短学期集中开设全校性的通识教育选修课(公共选修课),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学期和长学期,在不影响先修后续的前提下,灵活安排学时不同的课程,使课程安排更为紧凑,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加大实践教学比例,以突出技能培养。这种教学安排充分体现学校“高素质”和“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核心要求。国内实行三学期的高校通常做法是在短学期集中安排实践教学〔4〕。
二、大理大学实施“三学期制”改革的成效
(一)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
学期制改革打破了长期在“二学期制”下形成的惯性思维模式及运作模式,使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不断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推动了教学综合改革
以学期制改革为突破口,推动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协同推动了学分制改革。
第一,建立和完善了适应“三学期制”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第二,在2009年、2010年、2014年、2015年进行了全校性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强调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从2009年不足100门,增加到2016年的964门,着力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加大实践教学比例,使其不低于总学时的25%,且所有本科专业的实习时间不得低于18周,着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业创新精神。第三,建立了“三个平台一个环节”(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教育平台及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体系,对课程进行了大幅度的精简、合并、更新与优化。第四,以讨论课、示范课立项建设,以及教师教学质量奖励、课程质量奖励(被称为“双百奖励”,每年奖励100名教师、100门课程,奖励总金额各100万元)等形式,有效促进了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第五,学期制改革与学分制改革协同推进。“三学期制”的灵活性,在于可以更加合理、紧凑地安排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短学期集中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学生可以跨学科专业选课,完全实现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教师和时间,充分体现学分制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学分制改革为学期制改革提供运行空间,学期制改革又有力推进了学分制的改革〔5〕。
(三)提升了教师综合能力
大学教师发展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6〕。“三学期制”的实施,挖掘了教师的教学潜力,教师可以开设多样化的、反映学科前沿的课程。教师在短学期中既可开设与自己研究方向相关的通识教育选修课,又可以集中力量开展科学和教学研究,参加各种交流活动,提高科研和教学水平,教师的学习、研究和交流有了更大的空间。学校每年两次不同主题的教师教学竞赛,也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
(四)提高了专业建设水平
为保障学期制改革的顺利实施,确保改革取得成效,学校配套出台了多项加强专业建设的措施,如为保证人才培养过程标准化、规范化,开展了专业质量标准建设;为保证专业建设质量,开展了校内专业评估工作;为推动专业特色发展,开展了专业综合改革,每年资助4个专业,每个专业约100万元,期望形成一批引领学校其他专业的示范性专业。
(五)形成了独特的教学特色
具体包括:教学管理特色,围绕“三学期制”建立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体现了教学管理的特色;人才培养特色,强调通识教育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特色;课程体系特色,“三个平台一个环节”的课程体系特色;教师能力提升特色,空间更为广阔的教师学习、培训、交流、竞赛平台体现了教师能力提升的特色。
三、大理大学实施“三学期制”改革的问题及对策
(一)解放思想和教育理念更新的问题
任何改革都会有阻力,大理大学“三学期制”改革从方案制定到实施,有许多不同声音。部分干部和职工对学期制改革的意义认识不足,受惯性思维影响,适应既有的工作及教学模式,不愿意对现有的状态作任何的调整和改变,对改革往往会有抵触情绪,主动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不高。
针对这一问题,需要让全体教职工明确地认识到改革是高校教育教学永恒的主题,是学校发展的基础。不思进取,就会发展缓慢,甚至不进则退。要实现领导、教师和学生等人员全方位的观念转化,充分认识和理解学期制改革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对学期制改革可能带来的益处与压力有充分的认识与心理准备。
学校从2008年10月提出学期制改革方案,反复征求部门和学院意见,经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学校党委和行政研究,同意于2009年秋季开始试行“三学期制”。反复的意见征求、讨论和研究,不仅起到了宣传和培训的作用,而且还完善了方案的细节,统一了思想,转变了观念,有利于改革的稳步推进。
(二)改革的系统性和协同性问题
“三学期制”改革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在原来二学期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学期,不仅仅是学期的数量和形式的改变。如果把学期制改革作为一个孤立的改革,割裂与其他教育教学改革的关联,是注定无法顺利进行的。学期制改革的核心,就是以此为突破口,推动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等的改革,协同推动学分制改革、专业综合改革等教育教学综合改革。
因此,需要把学期制改革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整体谋划,协同推进,以一项改革带动多项改革,以点的突破带动面的突破,形成各项改革互相促进、良性互动的局面。推行学期制改革,应协调好与之配套的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如学分制、选课制、教师考核与评价制度、教辅人员工作与休假制度及学生学习与学籍管理制度等的改革,使相关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措施得以落实,以保障学期制改革能够顺畅、有序地推进,取得实效。
(三)改革的适应性和针对性问题
二学期和三学期实质上并无优劣之分,关键是要切合实际需要。实施学期制改革不能盲目照搬照抄,有的高校在实施学期制改革时,不乏参照他校模式进行改革的,但也存在消化不良的问题〔7〕。
学期制改革应适应学校自身的具体情况,符合学校的发展实际,适应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求。大理大学以“立足大理,服务滇西,面向云南及周边地区”为服务定位,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通过学期制改革,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增强了学校扎根边疆民族地区和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更加适应时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改革应针对学校自身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具体设计,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对于一所地处非省会城市的地方高校,大理大学除了高等教育共同面临的体制机制、教育质量、经费投入等问题外,还面临思想观念、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学内容与方法、师资队伍、教学资源等诸多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困难和问题只能通过改革加以解决,只有改革,才能激发活力,推动发展,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率。
(四)教学的特色发展问题
特色发展是高校的办学之本,生存之道。而高校的发展趋同化现象严重,缺少个性,难显特色〔8〕。教学的特色发展是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基础。大理大学的学期制改革紧密联系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紧密围绕教学的主要环节,通过不懈努力,在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师能力提升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与其他地方本科院校的差异化发展,较好地顺应了特色发展的要求。
大理大学的“三学期制”改革,起步早、持续时间长、推进顺利。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实行“三学期制”高校经验的基础上,依据学校的实际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进行新的设计,在学期设置、教学安排等方面有自身的特点。经过不断总结和完善,积累了经验,取得了成效,形成了特色,体现了大理大学在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所需人才方面所做的积极探索和努力。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正如其他高校一样〔9〕,“三学期制”改革面临着许多困境,如教学资源的利用、短学期教学质量的保障、教师教学与科研的矛盾等,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
本文系“云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总结性论文。
〔1〕杨宏伟,汪家惠,贾天钰,等.以“三学期制”的实施推进本科教学改革〔J〕.北京教育,2013(5):64-66.
〔2〕严怡,何晓阳.三学期制:高校学期制改革的反思与前瞻〔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10(2):177-180.
〔3〕朱露露,蒋明宏.我国高校短学期制研究述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9):32-35.
〔4〕乔连全,辛丽清.三学期制改革:意义、困境与出路〔J〕.中国大学教学,2015(9):62-67.
〔5〕王斌,范晓梅,蔡永云,等.大理大学学分制改革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大理大学学报,2016,1(11):82-85.
〔6〕周琬謦.应用型本科教师的发展:内涵、重要性、问题和路径〔J〕.大理大学学报,2016,1(11):86-90.
〔7〕张宝慧.高等学校推行学期学段制改革探究〔J〕.科教文汇,2015(1):136-137.
〔8〕王晓红.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主要问题及对策〔J〕.江苏社会科学,2011(6):251-253.
〔9〕李永东,李智兰.论高校三学期制改革的预期目标与实施效应的落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23(11):14-16.
(责任编辑 刘英玲)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Trimester System in Dali University
Li Xinghua,Wang Bin,Zhang Jiuzhou,Cai Yongyun,Chen Shuxian
(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3,China)
Dali University has been implementing the trimester system reform since 2009.Over the past eight years,through continuous summary and improvement,we have achieved significant reform effects in the respects of renovating ideas,carrying forward the comprehensive teaching reform,promoting teachers'comprehensive abilities and upgrading discipline construction,and have formed certain unique characteristics in teaching.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n Dali University prove that the trimester system reform needs renewed concepts,and has to fix the problems in making systematic,coordinated,adaptive,targeted and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Dali University;trimester system;teaching reform;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G64
A
2096-2266(2017)11-0090-04
10.3969 ∕j.issn.2096-2266.2017.11.017
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院校教学主要环节质量标准的研究与实践——以大理大学为例”(2016-14)
2017-05-08
2017-06-02
李兴华,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