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大学德育适应性规律探析

2017-03-14李芳

大理大学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规律德育大学

李芳

(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现代大学德育适应性规律探析

李芳

(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现代大学德育适应性规律有社会适应性规律和个体适应性规律,社会适应性规律包括适应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的规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规律;个体适应性规律包括适应大学生身心和思想品德发展的阶段性特点,适应大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遵循大学生知—行转化的规律。

现代大学;德育;适应性规律

规律是相对于事物发展的过程而言的,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隐藏在事物的内部,需要人们不断的去发现。它是指导人们正确行动的科学依据。现代大学德育规律是实施德育工作的前提,没有掌握德育规律,人们的德育工作可能是盲目的,不科学的。因此,深入探讨现代大学德育规律对在大学开展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现代大学德育系统与外在环境的关系以及内部系统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现代大学德育规律具有外部规律和内部规律,即社会适应性规律和个体适应性规律。

一、规律与现代大学德育规律

规律是和本质密切相关的一个哲学范畴,但二者之间有区别。本质是相对于现象而言的,是由事物内部矛盾所规定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在人们的思想中有两种规律观念,一种是动力学意义上的规律,另一种是统计学意义上的规律。动力学意义上的规律具有确定的因果关系,一种事物的存在必然导致另一种事物的产生,事物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确定联系,只要知道原因,就一定能知道结果,或者只要看到结果,就知道原因;统计学意义上的规律“不是事物之间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一种必然性和多种随机现象之间的规律性的联系,这种规律观认为,客观世界中某种事物的出现,其中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事物的变化发展并不是按单值因果关系运行,而是按概率分布规律运行”〔1〕。

现代大学德育具有复杂性,这种复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的复杂性,二是环境的复杂性。人之所以复杂,是因为人不同于物,人具有自觉性、主观性、能动性。在现代大学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具有自觉性、主观性和能动性,他们是有意识、有思维的正在从事德育活动的有血有肉的人,德育活动是在他们一定的思想、意识、观念指导下进行的,而人的思想、意识、观念是在变化发展的,这就决定了大学德育结果的不确定性。从教育者来看,他们在德育活动中设定的德育目标,选择的德育内容,采取的德育方法,都受制于他们在先前的实践活动和交往关系中形成的“前理解”。依据“前理解”,他们对德育的内容、目标进行主观的理解。也就是说教育者给受教育者传授的思想、观点是带有主观性的,同样的内容,不同的教育者有不同的理解,面对同一个受教育者,不同的教育者会选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从而导致不同的结果。从受教育者来看,当代大学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群体,他们能否认同现代大学德育内容,主要看他们“愿不愿意”和“能不能”。在大学德育过程中,大学生总是从他们自身的需要出发,运用他们已有的价值标准选择教师对他们施加的各种影响。只有那些符合他们需要的、符合他们认识的影响才会被吸纳,并在合适的时候外化为行为。而每个大学生所处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地域文化及个人兴趣爱好不同,决定了每个大学生的需要和个人的价值标准的差异性。所以在同样的教育情境中,相同的德育教师采用相同的教育方法诠释相同的教育内容,大学生对德育内容是否认同及认同程度都是不一样的。现代大学德育环境也具有复杂性,这些环境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意识形态及各种思想文化,包括家庭出身、家庭教育,大学生群体的交往环境,大学生所有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这是大学德育活动开展的外在条件,在具体的德育活动中,教师可以选择和创设优良的环境,促进德育活动的发展,但是外在的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教师无法控制的。并且外在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自发性,有可能是积极的影响,也有可能是消极的影响,有时消极的影响会消解大学生从教育者那里接受的积极影响。大学德育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结果的不确定性。

但是,现代大学德育的不确定性并不代表德育无规律可寻,事实上,它仅仅表明德育过程是有诸多因素影响的,而且这种影响是非线性的,其中没有确定无疑的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在某种程度上现代大学德育过程和结果间存在因果联系,换句话说,现代大学德育是有规律可寻的,只是这些规律并不是严格的因与果一一对应的关系。笔者认为,根据现代大学德育系统与外在环境的关系以及内部系统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现代大学德育规律具有外部规律和内部规律。现代大学德育的外部规律,即大学德育系统要素与外部环境系统要素之间的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从教育者“教”这个角度而言,外部规律又可以称为德育的社会适应性规律;内部规律,即德育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也就是教育者如何展开德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将社会要求转化为自身的需要和行为,如何实现德育目的的规律。鉴于教育者在德育内部系统中处于主导性的地位,教育者发起和主导着整个教育过程。但教育的发动和整个过程都要以受教育者的实际需要、接受能力和可能性极限为基础,以教育对象的积极接受状态为基础,教育的目的要以教育对象转变、生成为合格人才为基础〔2〕220。这就要求将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和受教育者的活动统一起来。因此,在现代大学德育系统内部的基本规律可以概括为个体适应性规律。

二、现代大学德育的社会适应性规律

现代大学德育的社会适应性是指现代大学德育要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阶段,适应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需要。社会需要具有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人,同时,人只有获得社会需要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大学德育作为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主要途径,其目标的设计、内容的选择以及德育过程一定要反映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如此,大学生才可能获得社会发展所需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

(一)现代大学德育要适应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的规律

德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德育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的发展,社会发展决定、影响着德育的发展。德育不可能超越现实社会给它提供的条件而单独存在。因此,人们只能在现实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德育。

一定的社会决定了一定的德育,一个社会如何,这一社会的德育便如何,即这一社会的德育内容、方法、手段等有其特定的表现形式。德育作为意识的范畴,是人们物质关系的产物,一个社会有什么样的物质关系就有什么样的德育。因为随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个人或家庭与人们的共同利益的矛盾出现,使社会发展需要政治、法律、道德、伦理等来调节现实生活中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交往过程中的矛盾。这些普遍的东西就是德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德育作为维护社会系统秩序的要素,一方面它具有一定稳定性,这种稳定性表现在历史传承下来的一些思想、道德、风俗、文化等,比如爱国主义思想,虽然不同社会、国家对爱国的内涵理解不同,但没有哪个国家、社会不要求民众爱国的。另一方面,德育具有发展性,这首先取决于德育本身是一个认识和发展的过程,其次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使然,不同的社会对德育有不同的要求,即使在同一社会条件下,由于社会自身的变化和发展也会促使德育作出相应的调整。

上述观点表明,德育是社会中的德育,社会为德育提供了基础,同时也有了限制。因此,现代大学德育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德育目标的提出必然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受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制约,受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这在客观上决定了现代大学德育目标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水平和阶段,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脱离现有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假、大、空”的德育目标和内容没有现实的意义。

(二)现代大学德育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规律

一定的德育服务和作用于一定的社会,一定的社会必须要有与之相应的德育为其服务。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现代大学德育目标和内容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否则德育对社会的功能和价值无从谈起。

1.现代大学德育目标的社会适应性规律

德育目标要以社会发展为参照,就必须反映当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的要求,必须面向未来社会的发展。所谓现代大学德育目标的社会适应性规律,是指现代大学德育目标的制定要满足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现代大学德育具有上层建筑的性质,与经济基础存在着密切联系,应该主动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变革引起了社会政治、文化等各领域的变革,现代社会的这些变革要求现代大学重新认识和确立教育的目标,其中包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大学德育目标的确立。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冲击着社会旧有的道德和习惯,竞争意识及自我价值实现的要求随市场经济的实施而产生。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更新了人们的价值观和荣辱观,人们在重新认识自然,审视社会的同时,更加深刻地认识自我,摒弃保守落后的观念,增加了主体意识,实效观念,使得行为主体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中的某些原则(如等价交换,效率优先等)也被运用到人与人之间道德关系中,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等的产生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产生了消极的影响。现代大学德育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挥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这些作用是否有效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而现代大学德育目标的设定则影响德育作用的发挥,不切实际的目标使大学德育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德育目标的制定过程中,不仅要有政治教育、理想教育的目标,也要有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目标,实现各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不仅立足于社会现实,还要面向未来,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实现理想目标和现实目标的统一,远期、中期、近期目标的统一,最高目标和最低目标的统一。

2.现代大学德育内容的社会适应性规律

现代大学德育目标的实现与德育内容息息相关,德育内容是影响德育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现代大学德育内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现代大学德育内容全面反映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主要矛盾和发展要求;二是现代大学德育内容满足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第一个层面中的“全面反映”不等于说将社会各领域中所有要求都融入德育内容,在德育内容中将社会所有要求纳入进来既无可能,也无必要,德育内容是有选择性的。当然,也不能遗漏重要的内容,不能将现代大学德育等同于单纯的政治教育或者单纯的道德教育,或者只是单纯为经济建设服务。第二层面中的“满足”是指现代大学德育内容要能针对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中的主要矛盾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当然,现代大学德育不可能直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它是通过培育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来达到解决社会矛盾的目的。同时,这里的“满足”还包含有能够引领社会发展的含义,社会具有发展的需要,德育内容在反映现实的同时,要适当的超越现实,才能发挥引领的作用。

现代大学德育内容是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现代大学德育内容来源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现实,但又高于现实。这就要求现代大学德育内容达成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从目的来看,德育内容是指向未来的,它关注大学生个体的思想政治道德生活,要求大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实践中达到预期的目标。现代大学德育内容因为有未来指向性而具有理想性,它引领大学生的精神不断完善。但现代大学德育内容又必须依托于现实,现实生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的生长点和作用点,德育内容如果不具有现实性,其理想性也必然走向虚无。因此,现代大学德育内容应植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实,直面现实生活的挑战,为学生提供解决思想困惑、政治迷茫、道德困境的智慧和技能。现代大学德育内容只有体现更多的现实性,才会有针对性。同时,现代大学德育内容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理论来源于实践,一个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否则不具有说服力。这就要求现代大学德育内容要达成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现代大学德育具有规范性教育的性质,这使德育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性,通过理论的学习,明白思想、政治、道德领域的道理。但这些道理(理论)必须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相关,与社会现实问题相关,脱离生活实际的理论和知识无法解决和解释现实中的问题,没有实践证明的理论不具有说服力。理论与实践的脱离,导致的结果可能是大学生对德育内容的“知而不信”“知而不行”。

三、现代大学德育的个体适应性规律

现代大学德育尽管具有多方面服务于社会的职能,可归根到底是通过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实现的,也就是说德育的外部规律是以内部规律为基础的。因此,现代大学德育除了具有社会适应性的规律,还具有个体适应性规律。现代大学德育要培养具有社会需要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人才,必须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实现,没有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没有大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也无法完成现代大学德育的使命。所谓“现代大学德育的个体适应性,是指现代大学德育工作要适应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需要,适应其年龄特征、个性特点和思想品德的实际情况,通过教育和引导,将社会的要求转化为大学生个体的需要、动机和行为品质,使其形成相应的社会生活能力”〔3〕。

(一)适应大学生身心和思想品德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进入大学阶段,大学生的品德发展总体上趋向成熟,但是在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成熟度不一样。各年级大学生面临的主要矛盾也不同。比如对大学生而言,大一是个转折点,在这个转型阶段,他们面临着“目标失落与确立、自我冲突与认同、理论困惑与选择、学习依赖与主动”〔4〕等矛盾。而大二、大三是新生在基本适应了大学的学习生活之后形成稳定的行为和心理表现的阶段,这一阶段大学生的新鲜感与不适感已经过去,他们对自身的专业素质、性格特质、发展方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开始重新确立人生理想和目标;他们开始了系统而深入的专业学习,参与社会实践,心智逐渐成熟,对自我的了解进一步加深,对专业认识有阶段性的提高,专业方向开始形成,但离毕业还有相对长的时间,加之学生活动多,学习的动力会有所下降。进入大四,他们将面临较多的问题和压力,学业压力、考研升学问题、就业问题、情感问题、初入职场的迷茫和恐惧等等。大四是人生又一转折点,面临身份的转变、环境的变化,他们的心理和思想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认清各个时期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他们的需要是做好大学德育工作的前提。在学生不同的发展阶段上选择不同的德育内容,采用不同的德育方法。比如德育内容根据现实发展需要而不断更新,体现出发展性、层次性、可操作性。要将不同的德育内容用有效的方法呈现出来,有些教育内容只有在人相应的发展阶段教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比如新生入学教育应在学生入学时进行,恋爱观的教育适宜放在大二大三阶段,就业指导适合放在大四等等。总之,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在客观上存在着不同的发展阶段;人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超越了发展阶段的教育就像是拔苗助长一样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2〕219。当然,大学生身心发展有阶段性,从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复杂过程。这也决定了大学德育的长期性和反复性。

(二)适应大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

大学生由于遗传因素,成长环境因素及受教育质量存在着差异性,因而在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性,这些差异性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发展的水平,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发展水平也具有了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存在于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信念、行为上,存在于大学生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选择能力上。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发展各要素之间的差异性正是我们进行德育的依据。“对有了一定的意志力,却缺乏正确的政治方向的人,应以实施政治教育为主。对政治上有很强的参与意识,思想方法却很偏激的人,应以实施思想教育为主。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必须根据人们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具体地确定针对个体的教育重点和开端,以便使思想政治品德各要素能方向一致、平衡发展。”〔5〕对有一定思想政治道德知识性认知,但没有强烈情感和坚强意志、坚定信念的人,就需要有实践的磨炼,等等。

(三)遵循大学生知—行转化的规律

现代大学德育的目标是将社会规范内化为大学生的需要,外化为大学生的行为。要实现现代大学德育目标,使大学生掌握德育知识无疑是基础工作,但仅仅掌握德育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将大学生的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等非知识性的教育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使非知识性教育和知识性教育同步发展。知识性因素和非知识性因素是相互制约的,大学生只有德育知识,没有情感、意志、信念等非知识性因素的作用,就不可能转化成为合乎社会要求的行为习惯。因此,现代大学德育过程,不仅是给大学生传授德育知识的过程,更是培育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情感、意志及信念的过程,是指导大学生践行思想政治道德信念的过程。这就要求现代大学德育工作要遵循大学生从认知转化为行为的规律。

大学生的品德形成并体现于长期的行为中,大学生每个有德行为的发生都是知、情、意、信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现代大学德育工作要遵循大学生从知到行转化的规律。“知”即认知,是信和行的前提和基础。在大学德育工作中,要使大学生对德育内容真懂,也就是全面、完整的认知德育内容,这就要以精彩的德育活动内容、丰富的活动形式来充分调动大学生的感觉力、知觉力,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强化大学生的记忆力,丰富大学生的想象力,使大学生广泛掌握、深刻理解德育内容,德育工作要做到“晓之以理”。“情”即情感,要实现对德育内容的真信,情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对德育内容的情感存在于整个接受过程。它影响着信息的接收和选择,大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下,往往注意和选择能满足情感需要的知识信息,回避和忽略与之相悖的知识信息。同时,情感可以激发大学生对德育内容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判断力。当大学生对德育内容处于一种积极的情感状态时,会将内在的情感转移至德育内容本身,这就有助于形成对德育内容的接受,消极的情感则能消解对德育内容的认同和接受。因此,德育工作需要“动之以情”。“意”,即意志。大学生的意志过程在德育内容的接受活动中,使各环节、各因素都指向一定的目的,调控着他们的注意力,调整着他们的接受标准,使接受活动向着一定的目标发展。同时,大学生的意志调控着接受德育内容的情感,使这种情感保持在适当的范围内。以此影响着大学生实现对德育内容的接受,德育工作要“勉之以恒”。“信”,即信念,是指大学生对德育内容从认可、接受状态到信赖推崇,最后到内心上的拳拳服膺,行为上的孜孜以求,成为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力量源泉。为此,德育工作要“导之以行”。

〔1〕卢景昆.复杂性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探研〔J〕.教育评论,2012(5):75-77.

〔2〕张雷声,梅荣政,钟明华.思想理论教育研究:第1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龚海泉.当代大学德育史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67.

〔4〕刘献君.大学德育论〔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74.

〔5〕王玄武,骆郁廷.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160.

Adaptability Laws of Modern University Moral Education

Li Fang

(College of Marxism,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3,China)

There are two adaptability laws in modern university moral education:the law of social adaptability and that of individual adaptability.Social adaptability law includes the adaptation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 level and stage,and also the adaption to the need of social development.Individual adaptability law includes the adaption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mind and moral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stages,the adaption to the college students'individual differences,and the adaptation to the transformation between knowledge and action.

modern university;moral education;adaptability law

G41

A

2096-2266(2017)09-0049-06

10.3969∕j.issn.2096-2266.2017.09.009

(责任编辑 张玉皎)

2017-04-16

2017-05-09

李芳,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规律德育大学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留白”是个大学问
《中国德育》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