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桥,一个人,一间庙
2017-03-14竺凡
竺凡
一座桥,一个人,一间庙
竺凡
永安桥
姑苏古城,石桥林立,水道纵横,园林古镇,名山古刹,吴侬软语,昆韵评弹,这大概是我在苏州三年最深的感触。在这座集古典与现代为一体的江南古城,角角落落都充满着历史感与故事感,穿行在那些青石古道的小巷深处,宁静而闲适。
寻一座古桥,寄托一片思念。在独墅湖高教区这片现代建筑林立的区域,掩映在树影与竹林中的斜塘土地庙及其边上的永安古桥似乎显得神秘而清幽。曾经是为了寻找颇具历史价值的永安古桥而随友人寻找,起初在地图上找永安桥时,以为永安桥派出所旁应该就是古桥,故而寻踪而去,谁知却闹了笑话。经人指引,才在苏州大学北面的临近中国科技大学苏州研究院的一条小河边发现了永安古桥,真是“蓦然回首,那桥却在灯火阑珊处”。见到桥的那一刻,我们都发出了惊叹:古人真是充满智慧,用几个大石块造就了一座桥,且屹立几百年。
永安桥是一座真正的石板桥,从桥墩、桥柱到桥面,都是用大石板搭建而成的,在桥的东西两面都刻着永安桥三个字,辅以一些花纹类的石雕,在石墩上还刻有明代重修此桥的题记,桥的样子颇具宋代风格。其实我们颇有兴致跨越这座桥,不过桥头上的那块保护文物的牌子让我们止步了。在我们徘徊之时,一只黑色的小狗跑过来欢快地对着我们摇尾巴,我忍不住蹲下去抚摸它顺滑的小脑袋,这时一双青布鞋进入我的视野,从此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入一座古庙,感受历经沧桑的信仰。尽管从未知悉他的姓名,但从交谈中了解到这是一个虔诚的道家子弟,很早便守护这间南宋流传下来的斜塘土地庙,常伴青灯。一身简朴的着装配上一双青布鞋是我多数时间见到他时的打扮,面对孤独,他选择了与小动物相伴。我曾问过他是否适应一个人生活,他只是平静地说一个人从小生活在这里习惯了,但眉眼之间却流露出一股隐隐的哀伤。我想他应该也有一个难以对人言说的过去吧,每个人都是有故事的,只是不知道这故事是喜是悲。既然他现在安于此地,一定已经放下了那可能沉重的过去了吧。此后,我再没有和他谈起此类话题了。
他带我们略略参观了一下这座充满历史感的古庙,从古老的门楼到供着土地公婆的主楼,都颇具宋代的建筑风格,尽管经过多次重修,但都尽力保持着宋代建筑的大致面貌。围墙把这座小庙隔绝于现代化的高教区建筑群外,显出一丝遗世独立之感。紧挨着围墙的是一条木式长廊,长廊尽头供奉着几尊神仙,延伸三面围绕主楼,而从桥下流过的放生河则是土地庙北面的天然屏障。土地庙的院子被他开辟为菜园,一年四季种植时蔬瓜果,修长的豇豆角,紫贵的茄子,金黄的南瓜等等应有尽有,这是院子里较富有生机的景象,在他恬静平淡的生活中平添一丝色彩。可惜的是为了方便访客休息,南边的一片菜园后来被整修成一片可供休憩的小院子,还摆上了几把木椅。后来有一个朋友彷徨时想找一个清静之地,就央我带他来土地庙,坐在木椅上,我们从情感谈到理想,从学习谈到追求,正值青春飞扬的年纪,很快就洗尽彷徨,重拾自信。
交一个挚友,温暖一份真诚。三年的苏州求学生涯中,最幸运的是结识了来自海峡对岸来求学的暮年之友瑛姐,除了学习上的交流之外,我经常带她去那座小庙和永安桥散步。她又是个虔诚的信仰者,有时饭后散步会提议去土地庙走走,顺便看看那位守庙人。她也是个摄影爱好者,喜欢用手上的相机记录生活和美景,这也是我在苏州生活的记录的见证者之一,和她在一起拍的照片可能比我之前所有照片都多。她热爱生活,热爱友情,当然也热爱信仰。去土地庙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拜拜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然后奉上香火钱,我会跟着捐一些,并不多,只是表达一点心意罢了。
随后我们会去找那个守庙人聊聊天,虽然多数时候他都是在祈祷颂课,但总会和我们寒暄几句,话不多,却总能让我们感受他身上的那股淡泊心态。转转院子看蔬果也是我们去斜塘土地庙的一大乐事,我们都是热爱自然的人,在这个到处都是高楼建筑、水泥公路的现代化区域里是难得愉悦的时刻。盯着永安桥发呆是我们常做的事,可能在思考这桥的沧桑历史,在想建桥的场景,或是思考为何它能历经多年屹立不倒等等,总之这是一处思考的好地方。
还记得离开苏州的前几天又去了一趟土地庙,一条崭新宽敞的水泥路已经代替了之前掩映在树丛里的青石小路,再看院子里那一排水泥空地上木椅,我和瑛姐不禁担忧起来:是否这高教区的最后一片充满历史感的净土会随世俗而去?照例捐了香火钱后,我们发现了在做晚课的守庙人正跪在一尊神像前诵经祈祷,看那挺直的脊背,我们露出了会心的一笑。放下我送给他的一盒茶叶,我们轻轻地退出了正殿,这样虔诚的守庙人一定会守护这一方净土的。
苏州是个集古典与现代于一身的城市,姑苏区的古典园林与市郊的千年古镇彰显着这个江南城市的典雅与秀美,园区的文化艺术中心和东方之门则体现出苏州的与时俱进的现代性。而立于园区一角的斜塘土地庙和永安桥的存留是苏州这座千年古城在现代化过程中对古典文化的尊重与留守,是现代文化对古典文化的接纳与融合,而这在苏州绝不会是独有的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