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中育人因素的挖掘

2017-03-14李艳艳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渗透德育语文

李艳艳

摘 要 本文从必要性和基本策略两个层面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关键词 语文 德育 渗透 教育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这牵涉到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知识、能力、觉悟的统一,牵涉到教师熟练地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正确处理教材及对教学各环节的设计,牵涉到教师如何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不失时机地选取渗透点和教法实施德育教育。

1在语文教学中挖掘育人因素很有必要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言:“教学生读书,为的是让学生从所读书中求得真道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逐渐感悟到了:语文教学,就老师而言,既是教学生语言文字功夫,又是教学生做人;就学生而言,不仅是学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而且更是学做人的道理。这就是说语文学科是兼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的基础学科。它的教学目标,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还要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远大理想教育、精神文明教育、道德情操感染。因此,语文德育教育是语文教学固有的属性,是它的本质任务和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 、学科渗透,巧妙地融爱国主义教育、环保意识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生命意识教育、谦虚上进教育、责任感教育以及言传身教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2挖掘育人因素的基本策略

2.1语文教学中可渗透爱国主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德育教育更摆在优先的战略地位。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让学生了解到主人公小弗郎士面对国家的沦陷,把自己的满腔爱国热情表现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上。针对学生普遍重外文轻国文的现象讨论,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又该如何对待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呢?给学生以启示,教育学生爱国并非空洞遥远,而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这就是爱国的行动。又如在教授《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先让学生充分体会志愿军战士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感动氛围的基础上,再启发引导学生:那么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这种精神呢?以及该如何去做才是爱国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起学生的爱国意识。

2.2语文教学中可渗透环保意识教育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实践表明,搞好环境保护既要靠管理,靠科学技术,更要靠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而学校教育首当其中要承担起培养下一代人环保意识的任务,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教材渗透环保教育。如在学习《向沙漠进军》一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以及想要战胜沙漠必须付出巨大代价。其次,启发学生,土地沙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是我们人类人为造成的,再联系实际,谈谈近年来西北地区发生的“沙尘暴”给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然后再启发学生为了我们人类以后不再遭受土地沙化之苦,我们该如何做呢?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真正成为全社会共识。

2.3语文教学中可渗透集体主义精神教育

现代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滋生着个性强、突出自我和娇纵任性等缺点,尤以自我为中心表现特别严重。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懂得个人服从集体的协作关系,要有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呢?在学习《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先让他们整体感知内容:一群斑羚被逼上伤心崖,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心甘情愿的选择死亡,让年轻斑羚获得新生。借此,启发学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需不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呢?让学生与之相比較,谈认识,从而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的的确确少不了这种团队合作、自我牺牲和集体主义精神。

2.4语文教学中可渗透生命意识教育

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可见育人教育的作用之大。针对浪费生命的现象,在教学《热爱生命》一文时,教育学生不要因为生之本质在于死就任意把生命浪费掉,而是应该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针对一些学生由于缺乏对生命的认识,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把生命当儿戏,做出吸毒、泡网吧、轻生、群殴等事,在教学《敬畏生命》一文时,让学生明白: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经过豪华的、奢侈的投资之后才得到的,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热爱我们这来之不易的仅有的一次生命。针对一些学生认为世上无爱心从而把自己的爱收藏起来的现象,在教学《白蝴蝶之恋》时,我让学生了解作者先是尊重生命,然后才是爱怜白蝴蝶,这是发自灵魂的爱,从而让学生明白只有尊重生命,才会懂得爱惜自己,进而爱惜他人。法国著名美学家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知道生活中不是没爱心,只是我们缺少发现 。

2.5语文教学中可渗透谦虚上进教育

左拉曾这样描述过他的学生——法国大作家莫泊桑:“他往往一下午洗耳恭听我们的谈话,眼睛明亮而含笑,老半天才斗胆插上片言只语。谁也不曾料到,这个布满欢快朝气的年轻人后来竟一举推出了《羊脂球》——那个满含柔情、讥嘲和勇气的完美无缺的作品。他默默地听我们的谈话,然后他的作品源源而出,显出了炉火纯青的功力。”完全可以说,《羊脂球》的享誉文坛,是谦虚好学的结果。韩愈强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阅读好文章,就是和大师对话,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阅历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蕴含在文中的深层含义,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适时准确地加以引导,并拓展开去,让学生明白:学无止境;人活到老学到老;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唯有如此,方能不断进步,受益无穷。

2.6语文教学中可渗透责任感教育

一个人富有强烈的责任感是有所作为,事业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如果学生缺乏责任感,就难以担负起时代、国家赋予的重任,而起重要作用的正是学校的教育。但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出现了话不由衷、不负责任的言行,作为语文教师,应把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里。如在学习《散步》时,先引导学生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深刻含义——表现了作者肩上肩负的承上启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启发学生联系生活,我们需不需要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呢?要求学生结合自己谈感受,使学生的责任认知与现实状况有机联系起来,并逐步落实到行动上,培养起学生的责任感,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7语文教学中可渗透言传身教教育

叶圣陶先生说过:“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进行思想教育,教师自己首先要接受课文思想内容的教育,并内化为思想行动,为学生作出榜样,这样,学生才觉得教师的话真实可信。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提高自身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广博坚实的业务知识,而且要不断充实和更新,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德育教育既要言传,又要身教,处处为人师表,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先做到,用自己的爱心和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学生。我的具体做法是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激发学生兴趣,树立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参加难易不同层次的活动,对成绩差的同学尽可能予以肯定,激发他们的学生热情,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同时还经常注意自身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给学生树立榜样。只要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二者溶为一体,都可以让学生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潛移默化教育作用,而不会使德 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从而很好地促进学科知识的学习,为学科知识的吸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总之,“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最为关键的是。传达的主体语文教师这“源头”必须“活水”常流。只要语文老师有浓厚的基本功、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有意识地渗透德育于教学实践中,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就有可能如同“春雨”随“春风”“潜入”学生的心田,德育教育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宏.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中学语文,2012(09).

[2] 吴秀琴.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J].语文学刊,2010(22).

[3] 郑泽鹏.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14).

[4] 杨文军.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J].中学教学参考,2011(10).

猜你喜欢

渗透德育语文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