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度与深度,铸就课堂的厚度
2017-03-14华超群
华超群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材处于重要的地位。教师不仅仅是教教材,更要灵活地运用教材来教。教师想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要在读懂、悟透教材编写意图的前提下,首先保证教好教材,再谈用教材教,并注重拓展教材的宽度,挖掘教材的深度,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一、拓展教材的宽度,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
【教学片段】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升华和凝华》
教师导入:我们知道物质可以由液态变成气态或固态,那么物质能够直接由固态变成气态或由气态变成固态吗?让我们来仔细观察下面的这个实验。
教师演示碘的升华与凝华实验,学生观察。
教师总结:我们通过以上实验发现,当碘吸热后,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冷却时,碘由气态直接变成了固态。像这样的物态变化,我们就称之为升华和凝华。
学生观察课本图片,尝试用升华和凝华的知识点解释现象。
教师点评学生的回答。
学生记忆知识点,完成课堂练习。
教学反思:按照教材内容进行的新课教学活动最多花费10分钟,教材的处理缺乏一定的宽度,大量的时间用在了练习上,这可以培养出一批熟练的解题工。但是,这是我们物理教学的真正目标吗?
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物理课程的价值表现在: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
所谓教材的宽度,是指教学中设计问题的难易,提供给学生思维空间的大小,课堂上传输给学生的信息量的多少。教材从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出发,在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的基础上,直接给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并没有设计过多的学生活动内容。对于这样的教材内容,笔者认为教师应该通过拓展教材内容的宽度,体现物理课程的价值。
教育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对于本节课程,我们首先可以把教师的演示实验改成学生的分组实验。因为演示实验的可见度较差,只有靠近教师的一些同学可以看清楚实验现象。分组实验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碘升华的过程,并且让学生清清楚楚地观察到碘是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中间并没有出现液态的过程。同时也通过把碘锤放入热水中看到升华现象,推导出升华需要吸热。这样的认知过程,既满足了初二学生好动爱玩的心理,又加深了学生对升华、凝华现象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兴趣。
在教学中,升华和凝华的学习实际上并没有太多探究的空间,教材也仅仅是从表象上进行比较简单的呈现。这部分内容虽然在整个物态变化的章节中分量不重,却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碘升华现象在生活中不太容易看到,为了让物理课程更贴近生活,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演示“人工造雪”实验。探究自然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一种基本方法,学习物理应尽可能联系各种自然现象,突出基本的物理原理,但不要求学生做出完美的解释。这也是从自然到物理的基本理念的体现。
波利亚曾说:一个认真备课的教师能够用一个有变化但又不太复杂的题目,帮助学生挖掘问题的各个方面,使得通过这道题就好像通过一道门户,把学生引入一个完整的理论领域。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深挖教材概念、多角度举例,让学生理解概念的精髓;通过拓展、迁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挖掘教材的深度,培养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
以九年级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为例,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物质密度的基本方法,通过变换实验器材,可扩展提出如下问题:①若把砝码去掉,其他测量仪器不变,给你足量的水和烧杯,你如何测出物质的密度?②若把天平去掉,其他测量仪器不变,给你足量的水和烧杯,你如何测出物质的密度?③若把量筒去掉,其他测量仪器不变,给你足量的水和烧杯,你如何测出物质的密度?这就要求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结合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并且结合浮力的相关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对测量物质密度这一知识点进行较完整、深刻的理解学习。学生在实验中接受一个个的“问号”,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层层涟漪和强烈的求知欲。
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挖掘教材的深度,提出更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善于思考的能力。
教材的深度是指促进学生人生发展的影响程度:一方面是指教材中知识的深度,另一方面是指教材的思想深度。作为物理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教材的基本知识,更要让他们参与那些课本上看不见的思维活动过程。因此,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教材,深挖教材,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弄清它的形成过程。否则,教师自己头脑里没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没有思维过程,把课本当成一本死书,照本宣科,那么就不可能把知识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也不可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好地展现出来,学生也只能死记硬背、机械模仿。这样的教学既没有生机,也没有深度,不可能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网络,更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建构了。因此,教师熟练地掌握教材,深挖、挖透教材,是使物理教學成为思维活动教学的前提,也是提高我们教学水平的前提。
教师掌握教材,目的是为了教学。所以,教师还要从学生学的需要出发,对教材素材进行加工提炼,从深度和广度挖掘教材,使课堂教学内容充实而不干瘪。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拓展教材的宽度,挖掘教材的深度,加强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着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下功夫,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