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企稳向好为深化供给侧改革创造适宜环境
2017-03-14温信祥
温信祥
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要求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强调在稳的前提下要勇于进取,敢于啃“ 硬骨头”。近期经济企“ 稳”为下一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创造了空间和适宜环境。展望未来一段时间,要按照《报告》精神,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为百年目标打下良好基础。
2016年经济企稳向好来之不易
过去一年,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速创7年来最低,经济政治社会领域“黑天鹅”事件频现,国内去年开局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通缩风险担忧仍在,房地产库存高企,经济结构性问题突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政放权和创新驱动战略不断深化实施,我国经济顶住了下行压力,出现了稳中向好的积极变化,成绩来之不易。
一是指标稳。2 0 1 6 年,我国四个季度GDP增速分别为6.7%、6 . 7 % 、6 . 7 % 和6 . 8 % ,呈企稳回升态势;工业企业利润增速由上年下降2 . 3 % 转为增长8 . 5 % ,企业效益明显改善;C P I 同比涨幅从2 0 1 5 年的1 . 4 % 上升至2 0 1 6 年的2 % ,远离了对通缩风险的担忧。
二是预期稳。中国人民银行2016年第四季度问卷调查显示,宏观经济信心指数、经营景气指数、居民未来收入信心指数等均呈回升迹象,表明经济增长的信心正在增强,预期由“L”型增长的“ 一竖”转为相对平稳的“ 一横”。
三是政策稳。2016年货币政策调控坚持审慎和稳健,注重根据形势变化把握好调控的节奏、力度和工具组合,加强预调微调,由稳健略偏宽松转为稳健中性,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经济企稳回升 供给侧改革迎来时间窗口
当前我国经济周期性和结构性问题相互叠加,但主要还是结构性矛盾和发展方式上的问题,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想办法。近期经济企稳回升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了适宜的环境,提供了难得的时间窗口。一是为去产能增强底气,减轻去产能短期可能会加大经济下行压力的顾虑,扎实推进去产能;二是为去库存提供支持,有助于提高居民基本住房消费能力,并因城施策合理抑制投资投机需求。三是为去杠杆夯实基础,提高宏观杠杆率的分母(名义GDP),从根本上稳妥化解高杠杆债务风险。四是为降成本创造条件,企业效益改善能够有效降低企业债务负担,为企业轻装上阵、转型升级创造条件。五是为补短板强化支撑,腾挪出更多的资源投向扶贫支农、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着力补短板、惠民生。
把握五大要素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报告》要求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用改革的办法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2 0 1 7 年将把改善供給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可以从供给侧生产函数中的制度、技术、土地、资本和劳动力这五大要素出发,把握今年政府工作。
在制度方面,要完善产权保护,降低制度成本,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持续激发微观主体尤其是民间资本活力,增加有效供给。《报告》提出要通过简政减税、放宽准入、鼓励创新,持续激发微观主体活力;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加强产权保护制度建设,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在技术方面,主要是依靠创新驱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结构优化升级,有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报告》指出要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减轻企业税费和成本负担,降低电信资费,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提升质量水平。在土地方面,关键是从供给端解决土地供需错配问题。《报告》强调房价上涨压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住宅用地;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在资本方面,核心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让市场在各生产要素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报告》要求积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强金融监管,遏制“ 脱实向虚”,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有效处置“僵尸企业”,推动企业兼并重组、破产清算,坚决淘汰不达标的落后产能;加快推进国企国资改革,持续推进国有企业瘦身健体、提质增效。在劳动力方面,建设更加高效灵活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增加和优化教育投入,提高劳动者竞争力。《报告》指出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大就业培训力度,办好公平优质教育,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
当前世界各国包括美国都在推进结构性改革,国际竞争也是国内改革竞争,国内改革成效决定国际竞争实力。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我们已经占得先机。一张蓝图绘到底,我们应该继续扎实推进已经明确的各项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