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高效三板斧
2017-03-14曲静渊
曲静渊
创业,向来是九死一生的过程。要想活得好,开源、节流都少不了。开源就是去找各种钱:融资、贷款、申请政府补贴。这一点,很多企业很热衷,也做得很好。
现如今,各行业的暴利时代陆续结束,小而美的微利企业成为商业社会主流。招人、业务投入、产品推广……企业天天要花各种钱。花不花、花多少、怎么花,节流成了更为重要的命题。
正确的节流,不只是关注绝对额的节省,更重要的是提高各种投入资源的使用效率。而效率的提升可以从业务、人力和财务三个方面进行优化。
让数据说话
现在的互联网公司有种风气,创始人都特别喜欢自己开发个系统,喜欢可视化。但开发系统是个大工程,成本很高,不仅要投入大量产品、研发、测试人员,还得跟内部很多部门不断沟通需求。整个过程耗时弥久,到头来,却还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
公司需求总是在不断变化,如果公司才起步,通过外包或增设岗位就能满足需求,就暂时没必要搞高大上的系统,开始容易喊停难,等必要的时候再做。
和这种大把砸钱相比的另一个极端是,只图便宜,不看效果。比如:现在自媒体很火,企业们都想赶个时髦,咬咬牙挤出一点预算,也没认真衡量自媒体推广的转化率,秉着“谁报价低,就投谁”的原则投放,结果钱也花了,却没效果。
当然,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用户留存率困境,一边使劲花钱搞推广,一边留存率却没有改善;运营设备应该购置还是租赁;全国服务器如何分布,只放在高大上的双线机房,还是采用其他细化方案;销售提成给得不够,还是给多了;内部用的 IT 管理系统要不要着手开发,要的话,什么时候开发最适合;各项大额运营支出如何做细化分析……
业务支出,永远是让企业头疼的事,而且这个问题也很难找到标准化解决方案。毕竟,不同公司业务指标千差万别,这些问题都要根据具体业务特性来测算衡量。因此,管理者不能轻易拍脑门做决策。一切都要拿数据说话,根据数据思考投入产出,为提升公司效率,做好业务规划、财务预算。
如何拿数据说话?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组建一个数据小组。
这个小组的职能,是把公司大大小小的指标罗列出来,不仅关注绝对额,更要关注利用效率。然后,根据绝对额和效率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将这些指标按权重排序。根据公司规模、性质,以及发展阶段的不同,进行指标排序的频率也可以调整,按季度、按月,甚至可以每周进行一次。
在公司开各项重要会议时,会前都应当由数据小组先通报数据,大家再讨论。如果没有真实数据抛在前面,每个部门都自说自话,习惯性报喜不报忧,讨论的结果往往是没有意义,甚至是错误的。
数据小组产出的结果很可能跟一些部门领导结论不同,甚至相反。因此,它不能隶属于某个部门,更不能下放至某个部门领导管理,否则产出质量肯定会受影响,数据小组应当直接对接企业CEO。
组建数据小组可以按公司规模大小来进行,随着规模扩大,人数从少到多。但即便公司非常小的时候,这样的角色也应当存在,甚至可以由财务派一个人兼职,只要有这个工作岗位,绝对是利大于弊。
无功就是过
在人力层面提升公司效率,简单说来就是,让所有人劲往一处使。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管理、培训、用人三方面着手。
在管理上,很多大公司领导喜欢定级别、搞梯队。这固然没什么错,毕竟这能帮助管理者减轻很多压力和工作量。但这些夹在领导和员工中间的大量中间层,就成了最不安定的因素。一些能力平庸的人做不了高层,却希望薪酬向高层看齐,并有股权诉求。能力与愿景不匹配,就会让他们走些“歪”路子,这无形中降低了公司的运营效率。
与之相比,公司内部管理扁平化,带来的人力资本节省与效率提高是特别明显的。减少中间层级,上下传达效率会高很多,一年还能节省至少几十万元的成本。每个岗位只对事负责就好,晋升通道足够透明,基层员工在这种情况下会加速成长。
为了避免高层领导负荷过重,在实行扁平化管理时,可以考虑设立项目经理,由他们直接负责具体项目进程,管理项目团队,CEO只参与重要决策。
在扁平化管理中,因为高层与员工的距离更近了,他们的一举一动的影响也就被放大了。这时候,高层的意识和态度也就格外重要。
当年,暴风影音CEO冯鑫就对公司高层提出“无功就是过”的要求。带着员工成功和带着员工做事,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态。在管理中,领导本身要有很强的成功意识,这是提升员工做事效率的最好激励方式。
如果把公司比作是一个大型机械系统,每个员工效率的提升,只是保障了机械各部件的高效。要让整个系统高效运转,各部件之间还得有一套标准的“语言”,而这套“语言”将保证大家工作方法的统一。要做到这一点,最好方法就是—培训。
比如某互联网公司曾经用过一个叫“三板斧”的方法,三板斧是指目标、参照系、核心手法这三项内容。不管哪个部门,也不论是工作总结还是工作规划,都要求按这个逻辑来讲你的工作,被质疑的时候也是按这个逻辑提出疑问。这提升了内部沟通效率,也产出了很好的结果。
最后,在用人方面,领导不能太理想主义。一方面,要找到一个 90 分的人很难,可遇不可求。另一方面,即使被你找到,如果没有磨合好,这个人甚至发挥不出 70 分的效能。
个人能力固然重要,但团队磨合后能否适用更为关键。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只要他身上的特征是现在与未来 2 年公司需要的,就可以坚决任用。多数的骨干员工都是通过不断合作磨合出来的,而不是招聘那一刻挑选出来的。
当然,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內部选才、跨界培养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曾经我想找一个 HR 负责人,心里描绘的是有经营策略、有销售意识、有品牌宣传能力的全才。可找了好久,面试了很多人都不满意,最后决定自己培养。我注意到不远处的工位,有一个 PR 组的女生,跟客户沟通时非常有技巧,灵活且有目标,可她缺少经营、销售和管理的见识。后来我把她调岗当总裁室助理,锻炼了一年多,再把HR部门交给她。她现在已经是一位很优秀的HR VP,且管理范围已不仅仅局限在HR领域了。
除了找到合适的人,让好不容易找来的人才产出好结果,也是提升效率的关键。人来了,领导不是要帮他干好活,而是应先帮他清理身旁的“杂草”,营造利于他成长的环境,让他快速融入,及时产出。
财产“守门人”
很多创始人在公司发展初期天天忙着做产品、研发和市场,但对财务不太在乎。实际上,一切效率的提升,都需要借用财务结果来查看。如果一个创始人认为一些事情跟财务无关,那可得给他提个醒,这肯定是不对的。毕竟,公司哪有什么事情是跟钱无关的呢?
财务是一个公司财产的“守门人”,它能胜任这个角色在于它的全局观。
一方面是横向上的全局观。很多公司投入的浪费是因为部门之间脱节。比如,业务部门做决策,只看到对自己部门的影响,急于落实后,有可能会损害其他部门利益,不仅造成公司整体损失,还破坏了部门之间的和谐。这种情况下,财务部门应该参与决策分析,并结合对公司的整体影响,从专业角度提出建议。
另一方面是纵向上的全局观。公司的发展不总是线性的,每一项决策都应当有前瞻性,且要考虑风险防范。公司在盈利状况不理想的情况下,自然会勒紧裤腰带。一旦有钱,就不好说了。所以,很多公司的错误决策都是钱多的时候做的,比如盲目进军异地市场、迅速扩大人员规模、搬到未来 2 年都够用的宽敞办公室……为避免这种冲动型浪费,公司内最好有这样一个冷面角色起到提醒作用。
要保证“守门人”的及时提醒,就不能让他们总是在走付款流程时,才知道发生了什么。好的财务部门要在业务之初就有知情权、参与权,依据自己的思考和逻辑分析向大家提出专业建议。
除了扮演好“守门人”的角色,财务部门自身优化,也是提升效率的一个重要环节。比如优化公司整体财务审批流程,减少为了审批而审批的不必要环节。繁琐的报销流程,是很多公司员工最憎恨的。过程繁琐只是貌似严谨,实际上,这不仅导致人员成本增加,同时也损害了员工的信任度。为此,HR部门再花钱去做团队建设,纯属浪费。
再看看其他领域,财务为提升效率可做筹划的地方还很多:税收、大额资金存款、理财产品风险平衡、产业低息借款的争取、供应链及物流成本的优化、仓库存货周转率的管理……在任何一个领域的优化升级,都将为公司效率提升做出很大贡献。
以银行合作为例—
很多公司初创期,喜欢把有限的资金存在多个银行里,号称分散风险。每间银行的金额都不大,导致每家银行都觉得你的公司可有可无,也就谈不上什么深度合作。这种做法很不科学,效率也很低。
在银行对接上,财务应当综合调研、评估结果,帮公司选择有实力且灵活的银行固定合作,将公司所有流水都从该银行走。时间久了,银行会看到你的发展和不断壮大,对你公司有了解并产生信任,就有机会探讨进一步合作。
当然,这要求财务对各银行有更深的了解。比如,某商业银行就专门设有针对互联网公司的战略部门,协调银行与企业的合作。他们是理解互联网又懂银行业务的一拨人,与一些公司合作并融入到公司交易的环节,真正做到了深度合作。
除了以上这些,財务部门最重要的职能还有搭建公司盈利的财务模型,并且深挖模型中每个项目的驱动因素到底是什么,做一个相对准确的预算,这是公司发展壮大的前提。当你的收入模型成熟稳定,未来持续 3 年利润都有持续增长,或许是你可以谋求 IPO 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