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圣范蠡
2017-03-14尚晓娟
尚晓娟
儒商、侠商、政商,甚至奇商都不足以概括范蠡,只用商圣形容他最恰当,司马迁用了16个字评价范蠡:“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忠以为国,智以保身
范蠡生于公元前536年,楚国宛地三户人,长大后,常常语出惊人,和他接触的人都说他是疯子。20岁时范蠡遇到文种,两个人一见如故,因楚国政治混乱,两人离开楚国,来到越国做官。到越国后不久,就遭遇越王勾践兵败。此时范蠡表现出忠君爱国的特质,他自愿和越王赴吴国为奴,并在日后,当越王勾践被吴王被释放之后,一步步实现了他的兴国灭吴的策略。
他的曲线救国、善于谋略令人震惊:越国作为战败国,是不允许有国防的,包括不能建城墙、不能组建军队、不能打造武器等。范蠡想出一些妥协的办法:建造只有三面的城墙,但面对吴国一侧永不建城墙;不让组建军队就秘密组建“民兵”,遇到战事时这些百姓随时可以参战;不让打造武器,就把炼造场所搬到深山中,以密道往来运输。
就这样,此后10年中,越王勾践三次提出要攻打吴国,都被范蠡拦下,终于在10年之后,吴国与晋国争霸,此时范蠡找到勾践,告诉他:天时、地利、人和都已齐备,可以出兵了。
在范蠡的设计下,吴国被彻底打敗,范蠡也被越王封为上将军,权位达到百官之上,越王一人之下。然而,就在大家共享胜利的果实时,他却向勾践辞官,勾践以平分国家为条件来挽留,他却毅然选择了离开。在离开越国的时候,范蠡留给文种一封信,信中陈述“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劝文种也马上离开,可惜文种在高官厚禄面前没有做出明智的选择,范蠡走后不久,功劳仅次于范蠡的文种被勾践无故杀掉。
商以致富,兼济天下
范蠡携妻儿来到齐国,化名鸱夷子皮,开始他另一段辉煌的人生旅程。在齐国范蠡购买了一些靠海边的土地,开垦种田,兼营渔业捕捞等。范蠡一反商家盘剥敛财的做法,对待雇工十分慷慨、亲和。
在年初,和一些农民、商人签订商品收购合约,到年底如果商品价格上涨,范蠡按照市场现价收购,如果价格下跌,就严格履行合约价格。由此,各国商人都愿意和范蠡做生意,农民也愿意为范蠡打工,虽然表面看来吃些亏,但却拥有了大量优质的合作伙伴,使总成本降低很多。
短短几年时间,范蠡就成为齐国首富,家资巨万。据说在齐国闹灾时,灾民听闻其乐善好施,千里之外都来投奔,领取施舍,被后人颂称为“富行其德者”。
消息传到齐王的耳朵里,齐王请范蠡进宫,拜其为相国。为相期间,范蠡大力发展经济,促进齐国与其他诸侯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冲抵灾年对齐国物资短缺的困扰,也奠定了齐国经济与文化繁荣的基础。
三年之后,齐国国富民强,百姓奉范蠡为神明,朝野中也是颂德声一片。就在此时,范蠡再次辞官。他挂印封金,尽散家财,随后带着妻儿离开齐国。
范蠡举家迁至齐国西北的陶地,再次改姓更名——朱公,又以一介布衣之身,空空双手之本,再次开创家业。范蠡认为,陶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东邻齐、鲁,南通楚、越,西达秦、郑,北连晋、燕,是天下的中心,非常适合经商,果然,不久此地就在范蠡的推动下,成为春秋末期东周的经济枢纽,贸易之都。
顺势而为、大道至简的投资之道
范蠡借助地理位置的优势从事国际贸易,范蠡对贸易的理解是:越国盛产蚕桑、齐国广耕锄、秦国多冶炼、赵国善土木,各国有各国的特产与需求,经商就是促成各国间的商品交流,互通有无,在使各国受益的同时自然得利。
同时,范蠡还经营农业、养殖等。范蠡根据五行更替总结出了丰年与灾年的大概规律。在一个农业社会,粮食价格的波动必然引起其它各类相关商品价格的波动,顺应这种变化规律进行贸易,等于抓住了市场的关键环节,获利自然丰厚。他提出“水则资车,旱则资舟”,意思就是在发生水灾时做车的生意,在旱灾时做船的生意。
他还发现价格涨落的自然规律。一种商品价格上涨到极点后就会下落,价格下跌到极点后就会上涨,出现所谓的“一贵一贱,极而复反”。于是,在物价便宜时,要大量收进,他说“贱取如珠玉”,即像重视珠玉那样对待降价的物品,尽量卖进,在像收藏珠宝一样精心的把货物存贮起来。等到该商品价格上涨之后,应该“贵出如粪土”,像抛弃粪土那样将货物卖掉,因为,物品价格的涨跌是有幅度的。
商人都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为此采用各种投机取巧的手段,而范蠡真正做到了“君子生财,取之有道”。他对于经营的利润只求成本的10%,不再多取,遇到灾年等特殊情况,这个利润比例还会降低,甚至赔钱救济灾民。这样低的利润率却能使范蠡迅速成为巨贾,主要是其交易数额巨大,其次,资金从不闲置,迅速周转,范蠡经营的商品从未积压过,因为其为人信誉好,为商磊落。
范蠡一生中两次官至极品,三次富过千金,每次富达千金又都施济天下。
到了古稀之年,家资富可敌国,儿孙满堂,88岁时无疾而终,他被后人尊称为陶朱公。范蠡留给后人多部经商之策,最著名的是《致富奇书》、《陶朱公术》,被称为一代商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