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网络舆论引导中价值教育的核心目标与实践途径

2017-03-13

关键词:舆情舆论价值

黄 璐

(东华大学 团委, 上海 201620)

高校网络舆论引导中价值教育的核心目标与实践途径

黄 璐

(东华大学 团委, 上海 201620)

价值教育与知识教育共同构成了现代教育的“一体两面”,新媒体时代中高校网络舆论引导中的价值教育应围绕树立文化自觉、提升思想境界、关注美好生活核心目标展开。目前“舆论倒逼”现象时有发生,网络舆论引导队伍不明确,缺乏对大学生“舆论场”形成的深入研究。因此,在网络舆论引导的实践中,高校应该关注人文关怀,培养学生自主的价值认知能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主动面对信息化、全球化的挑战。

网络舆论引导;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教育

现代教育对于价值的全球性关注,是一种对知识教育观的矫正,价值教育与知识教育共同构成了教育的“一体两面”[1]。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迅速改变了新媒体时代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互联网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大学生群体是网络舆论的关注者、传播者,甚至是发起者,网络舆论引导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部分高校对于舆论引导重“堵”轻“导”,处置问题的方式简单被动,扮演了“管理者”而非“教育者”的角色。因此,需要进一步认清价值教育的本质与作为,探讨舆论引导中价值教育的核心目标与实践途径。

一、 网络舆论引导中价值教育提出的背景

做好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不仅要提高大学生对于网络负面内容的判断能力,更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文政治素质,提升学生在价值认知和价值创造等方面的能力。目前,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价值承载功能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体现在网络思政教育的价值教育功能被遮蔽,舆论引导队伍自身存在价值缺失和价值扭曲,对大学生价值认知和价值创造的特点缺乏关注,等等。

(一) 网络舆论引导理念落后导致“舆论倒逼”现象的发生

高校在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关注中,价值教育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网络思政教育的价值教育功能被遮蔽。首先,我国网络舆情研究起步较晚,网络舆论引导理念落后,高校对于新媒体条件下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形成演变规律缺乏准确掌握。通常情况下,网络舆论的形成受到网络信息传播特征的影响,例如事件发布的网络渠道快捷,并能够迅速蔓延、发酵,与该事件有关的以往信息被整合抛出,庞大的网络舆论就此形成。一旦高校舆论引导滞后于新媒体舆论自身的发展,就会导致“舆论倒逼”现象的发生。其次,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竞争融合,催生了全媒体格局的形成,高校舆论引导的方式有了更新和进步,如建设校园网,开通官方微博、微信,但在实际的应用中,这些网络平台多为简单的、填喂式的校内外信息推送,不仅降低了用户的关注粘度,也缺乏价值教育的嵌入,舆论引导功能未能得到良好定位和发挥。再次,高校网络舆论引导机制不健全,对于常规或突发网络舆情的监测力度、范围没有系统的实践研究,缺少完整的预案,以至于造成舆情研判、问题处置、舆论引导等环节相互分离,使得网络舆论引导的价值引导效果难以体现。

(二) 舆论引导队伍主体庞杂,存在个别主体价值缺失和价值偏离的现象

很少有高校成立专门的舆论引导工作小组,引导工作的程序、方式和方法未能明确,部分高校的舆论引导工作仅仅依靠学校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依靠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其他部分高校具有一定的舆论引导意识,但涉及网络舆情管理和引导的部门庞杂,包括宣传部、学工部、团委、保卫处、网络发展中心等,实际工作中各部门协调效率不高,出现管理内容重复、舆论引导缺乏时效性等问题。

在舆论引导工作的实践中也存在引导队伍主体价值缺失和价值偏离的现象,表现为部分引导主体缺乏必要的互联网意识、法律知识以及深厚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和人文素养,不仅无法改变学生非理性的片面舆论,反而使得学生的价值体验产生了新的偏离,进而让学生产生错误的甚至有害的价值认识,如:为增加微信公众号粉丝数而增设不合理的活动投票环节,或者为争取某些网络评比得票率,组织大量学生投票、刷网页,而忽略了对参评先进事迹本身的宣传教育,这就在无形中向学生传递功利性的负面导向,甚至会引发学生对于先进事迹本身真实性的怀疑,这就严重偏离了评奖评优、树立典型活动最初所要传递的价值主题。

(三) 忽略对大学生“舆论场”形成的深入研究

目前,在校大学生多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而成长,由于大学生群体具有高频度的相互交往,在年龄、成长背景、社会经历等方面有着同质性[2],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的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是社交论坛等平台的回复和引用发布,二是微博、微信、空间等自媒体平台的评论和转发。随着新媒体“微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参与网络讨论的注意力从第一种方式向第二种方式转变,而全面监督自媒体的网络舆情恰恰是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者容易忽视且确实存在实际操作困难的内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除了具有社会网络舆情的一般特征外,还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是部分高校简单认为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目的性单纯,舆论过程较为容易监控,因而在实践过程中采取“指令式”舆论掌控以及“填喂式”的消息发布,忽略对大学生“舆论场”形成的深入研究,对大学生舆情消息传播速度快、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涉及内容杂乱等特点把握不够到位,对大学生价值认知和价值创造的能力缺乏培养。

二、 网络舆论引导中价值教育核心目标的阐释

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对事件的处理还停留在对突发事件、敏感社会问题的舆论管理上,为平息事件进行被动的解释、化解学生对个别问题的片面理解等。实质上,网络舆论引导中价值教育的核心目标应该以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为基本出发点,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最终指向人最本质的对价值生命的追求,即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 对学生思想政治的理想信念和态度立场发生长期稳定的内在作用

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是网络舆论引导的基本出发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舆论引导的实践中,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去研究和解释舆论热点,对学生思想政治的理想信念和态度立场发生长期稳定的内在作用。培养学生自觉拥护党的领导,形成探究事件本质的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对舆论热点有深入的认知和反思,形成对国家、民族和文化的认同。在具体实践中,通过对时事热点的舆论引导,可以挖掘优秀典型人物、传递积极的理想信念、激发不断进取精神等,这些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二) 提高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以此应对全球化所造成的多元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是价值教育的深厚土壤和精神源泉[3]。在网络时代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道德内涵进行舆论引导,借助包括中国传统艺术等在内的社会主义文化产业,提高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使中华美德得到当代传承。高校以开放、平等的精神去理解全球化和信息化,用美德伦理来缝合全球化所造成的多元价值观,积极应对全球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包括文化意识和价值观念西化的危险以及由此对传统价值教育和社会主义价值教育的冲击,提升学生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

(三) 唤醒学生对幸福人生或美好生活的追求

价值教育的宗旨是促进幸福人生或美好生活[4]。在混乱的舆论场中,往往负面极端的言论会成为主流并受到热捧,而积极理性的声音会遭遇打压和排斥,看似形成了自由平等、众口一词的舆论,实质上却是一种对自身现状和地位的不满,是一种威胁社会安定、影响国家发展的挑衅。高校在开展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时,应该注重唤醒学生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学生传递建设美好生活所需要的道德理念和行为技能,培养学生建立乐观、善良、高尚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在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体验和收获美好,使网络舆论引导所体现的价值教育成为有灵魂的教育、信仰的教育。

结合上述三方面,舆论引导中价值教育的核心目标应该关注美好人生,应当是培养政治素质、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的统一,不断激励和引导学生的观念提升和行为养成。

三、 基于核心目标的价值教育实践途径

(一) “思”为先,培养学生自主的价值认知能力

高校网络舆论的形成一般会经历个人意见——舆论场——舆论形成三个阶段,舆论主体多为在校“90后”大学生,舆论媒介多为新媒体平台,两者的特点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并且存在相互促进的放大作用,这使得高校网络舆论形成发展迅速,带有相当浓厚的感性色彩。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分析舆论客体,让学生具备基本的政治素质,养成尊重事实和辨证思考的习惯,形成正确的舆论思维,是在网络舆论引导中培养学生价值认识能力的根本途径,即培养学生通过网络言论行为表现出内在优秀的、理性的价值观。实践的过程中,在网络舆论引导的队伍中,发挥朋辈“意见领袖”的作用非常重要,用学生自己的声音引导、感染学生,对实现大学生自主的价值认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2014年“医生手术室自拍事件”为例,该事件的网络舆论发展从第一阶段对医德的控诉,到第二阶段对媒体责任心的指责,到第三阶段对信息发布者的质疑,上演了舆情的“大逆转”。在自媒体时代,面对碎片化的信息,一般人没有审核的能力,却有评论和转发的权限,主流媒体作为这次舆论事件的力场中心,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舆论走向。在舆论引导的实践中,从事件发生的第一阶段,就应该借助网络平台以“对话”“交往”的形式引导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思维的矛盾分析法看待舆论客体,在事件后期引导学生对于个人舆论行为进行反思,对事件所反映的“医患关系”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在舆论事件中自主地进行价值认知。

(二) “修”为辅,借助传统文化宝库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汇集而成,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包括哲学、艺术、医学、建设、工艺等多方面,蕴含了丰富的理论光芒和实践魅力。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受众是大学生,大学生的价值教育离不开精神资源的整合,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宝库,让学生意识到在全球化多元思潮的冲击中,只有基于一种深刻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才能避免言论或妄自尊大,或妄自菲薄[5]。例如,“吐槽春晚”一度成为网络热点,在舆论引导的实践中,不应低估大学生的文化品位,要让学生认识到这看似热闹的舆论场背后所隐藏的文化缺失,结合春晚节目中包涵的传统文化精髓,培养学生的品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此外,高校网络舆论引导不应该一味地采取“防、堵、封”等措施,在全球化的信息时代中,这种传统的舆论干预方式反而会起到负面效果,高校应该倡导包容、合作的全球化理念,让学生学会用全球视野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使得传统文化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中国士大夫精神得到发扬。

(三) “人”为本,在舆论引导中体现人文关怀

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应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理解人情、尊重人性,舆论引导队伍自身应具备高尚的品德和优秀的价值认知能力,在舆论引导中体现人文关怀,与学生建立一种相互认可的情感关系,关注学生的精神丰富和生存幸福,体现现代价值教育的精髓,成为价值教育中思想政治和文化素养培育的支撑,给予价值教育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一方面,关注与高校校园生活息息相关的舆论话题,如食堂涨价、寝室装空调、教学安排、选课系统等内容,看似简单却和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如果高校对于这些舆论话题置之不理或粗暴回应,往往会演化成为社会舆论事件,使高校陷入更大的舆论漩涡,产生舆论倒逼。加强校园相关事件的网络舆论引导,完善校园突发事件的联动处理机制,都更直接、有力地使学生理解价值内涵,促进学生形成优秀的人格,帮助学生形成感恩、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加强舆论引导队伍的人文素养,通过与时俱进的交流学习、虚心的自我反省和换位思考进一步理解大学生群体的诉求,面对重大事件或社会敏感问题,言论需不卑不亢、严肃中肯,进行有亲和力、有亲切感的网络舆论引导,体现为人师、为人友的人文关怀。

[1] 邱琳.人的存在与价值教育[J].教育研究,2012,(5):42-46.

[2] 陈伟,胡德平.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转变[J].思想理论教育,2015,(1):88-91.

[3] 刘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滋养[J].思想理论教育,2015,(1):20-25.

[4] 艾诗根.价值教育与美好生活——克里夫·贝克的价值教育理论及其教育意义[J].外国教育研究,2012,(4):12-20.

[5] 黄卫星,李彬.文化自觉与当前我国舆论引导[J].现代传播,2011,(11):40-46.

2016-10-17

黄璐(1986—),女,浙江湖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E-mail:hlu@dhu.edu.cn

G641

A

1009-9034(2017)01-0015-03

猜你喜欢

舆情舆论价值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一粒米的价值
消费舆情
“给”的价值
舆情
舆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舆情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