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胥口,春日里的民俗狂欢
2017-03-13李楠实习生成丽媛
记者 李楠 实习生 成丽媛
温暖胥口,春日里的民俗狂欢
记者 李楠 实习生 成丽媛
每年春日里“抬猛将”的这一天,都是苏州天湖畔胥口镇蒋家村最热闹的日子。在外的游子归来,村内张灯结彩。从清晨到傍晚,家家都在忙碌,男人杀鸡宰羊,女人忙着夜晚的盛宴,这是太湖人祖辈流传下来的民俗。
这个自带“时差”的“抬猛将”民俗,一传就传了800多年。老底子的传统像刻在骨子里的基因一样,架构起一条有凝聚力的精神纽带,不是走流程,也不是为了做旅游产业,而只是简单自然地融入人们的真实生活。这一民俗狂欢,已然成为一种文化。它呼唤着人们内心的乡愁,成为连接一方人精神空间的无形纽带。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现代化都市,我们需要守护的,恰恰是这样有温度、有力量,有归属感的民俗。
太湖边的原味狂欢
抬猛将,是苏州太湖区域的民俗,尤以胥口镇蒋家村最为浓郁、原汁原味,目前已被列入苏州吴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太湖流域的百姓信奉猛将神,因为他是稻田的“守护神”。相传猛将原是一位孩童,在帮助村民驱除啃噬稻谷的蝗虫时牺牲,当地人便逐渐形成在农历正月十三日他诞辰日当天“抬猛将”的习俗,以此祈求平安和丰收。这个寄托着鱼米之乡的先辈农人朴素愿望的年俗一直传了下来,如今,百姓们在祈福的基础上增添了民众狂欢娱乐、尽享幸福生活的喜庆。
按照当地风俗,正月十三是宴请亲戚的日子,外地人随便走进一户农家,都会受到主人的热情邀请。作为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早晨7点多,鞭炮声、锣鼓声在蒋家村里陆续响起,村民们从猛将堂里请出猛将坐像,敲锣、打腰鼓、打连厢、舞龙舞狮,挨家挨户给农家送福。下午,大家在家中忙着张灯结彩、杀猪宰羊,为晚上的盛宴忙碌。
晚上7点半,随着猛将堂前一声响亮的锣鼓,“抬猛将”正式开始。与其他地区相比,蒋家村的“赤膊抬猛将”最有特色。不论气候如何,大汉们都必须赤膊上阵,而那天晚上的温度只有三四摄氏度。在领头敲锣的赤膊村民身后,8个赤膊大汉抬起猛将轿子,有节奏地喊着号子,往村间小路奔去。大汉们跑一圈大概3分钟,跑完已是大汗淋漓。每组壮汉要在村里主干道上奔跑三圈,再由下一组接力继续。最后壮汉们将猛将坐像抛向空中,然后接住,周围的观众顿时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活动达到最高潮。
那一刻,这个平常宁静的村庄,转眼间切换到了苏州城里难得一见狂欢模式。
吴文化里的“原生态”
近年来,“抬猛将”作为保留完好的民俗文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最近,由新峰蒋家村村民自发组织的猛将会,经吴中区民政局注册,正式成立“新峰村猛将文化传习会”,积极搜集整理“抬猛将”的资料、培养传承人等等。
胥口镇通过鼓励和引导民间“抬猛将”活动,邀请民俗专家和学者把脉,让“抬猛将”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更多地融入到百姓生产生活各方面。去年,园博会期间,“抬猛将”作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再一次走出胥口,向园博会的游客们展示了独有的民俗文化魅力。在保留传统特色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增添了民众狂欢娱乐、尽享幸福生活的喜庆。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苏州民俗专家沈建东表示:作为吴地文化的重要一部分,抬猛将活动展现的是吴地年俗霸气的一面,给吴文化增添了另一番韵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抬猛将”这一民俗的坚守,得益于胥口人对于仪式感的讲究与坚守。不偷懒、不嫌麻烦,一项民俗该遵循的所有规矩,每一辈村民们都将其看作使命一般去履行。
而村民与猛将之间不成文的精神契约,就好比农民与曾经赖以为生的土地、生息繁衍的土屋之间难以割舍的亲密关系。而也正是这份原汁原味的烟火气,给习惯了都市生活的人们,带去了一道精神领地里的“原生态”。
猛将精神成为村规民约
同样有着“抬猛将”习俗的新峰堰头村,就在蒋家村的隔壁。除了抬猛将外,村民还会自发组织一次大聚会。今年,堰头村民首次以百家宴的形式庆祝这一传统民俗,由每户人家集资“众筹”了近百桌宴席,邀请亲朋好友,共同庆祝。其实,“抬猛将”的民俗文化,已经不光限于当天,而是融入了当地村民日常的生活。
说起抬猛将,在村里很有威望的翁火根打开了话匣子。他说,在堰头村村民心中,猛将是一个“集富济贫”的大英雄,他把自己的田地分给村民,每年村民把自己种出的粮食交一小部分给猛将,猛将并不独享这些粮食,而是分发给村里那些吃不上饭的贫困人家,从此,堰头村有了一个新的词汇:“集富济贫”。
“集富济贫”的精神在堰头村一直延续,如今已成为当地的村规民约。“我们村现在有一个习惯,每家每户会出一个代表,每个月聚在一起碰头开会,说说最近家里的状况,有没有什么困难。如果有,大家就一起想办法解决,所以我们村很多人在外面开厂做生意,都做得很好,原因就是我们会互帮互助。”说起堰头村,翁火根很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