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苏州的卧龙岁月
2017-03-13陶瑾
记者 陶瑾
老苏州的卧龙岁月
记者 陶瑾
1959年人民路拓宽工程,工人铺设石块路面的情景
一条蛰伏了漫长岁月的“卧龙”,在历史更迭中活力骤增,蜕变成为苏州城市建设发展变化的缩影。它是苏州人心中分量很重的一条路,未曾想,今天,它的名字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只是路过的——“人民路”。
人民路历来是贯穿苏州古城南北的主干道。这条路,宋代叫大街,清初叫卧龙街。乾隆南巡,百官护驾,改称护龙街。苏州民间,因每日早晨,人行道宽不盈尺常被马桶所占,老百姓戏称“马桶街”。抗战胜利后,改为中正路。解放后,再改为人民路。
沿路走来,满满全是故事。我们在这里欢笑,也曾在这哭泣。从老苏州的亲历中,我们能够真切感受那些挥之不去的卧龙岁月和情结。
龚凌霞 62岁
采访地点:锦帆路社区
卧龙回忆片段:电线木杆随处见、私家园林不开放、香花桥买“船菜”、绸布店“铅丝送款”法
小辰光,我们都是被爸妈牵着手,一步一颠走在人民路上,去北寺塔、去观前街……过去人民路人烟稀少,就像现在大年夜晚上看不到几辆车开过。那会儿,人民路是碎石路与柏油马路的结合体,每次坐在大人自行车后面就颠的屁股生疼。我们,就这样被人民路看着长大……
也许我对这条路有着特别的深情吧,每当行于此,内心总会扬起波澜阵阵。
建国初期的人民路只是一条很窄的石子路,两边人家都可以隔着人民路谈山海经的。苏州第一条石子街是阊门外的“石路”,不久,人民路也砌成弹石路面。后来经过一次次拓宽、翻建,人民路脱胎换骨、重获新生。
记得那时路上还是木头的电线杆,线拖着荡下来,很不美观。路灯坏了,维修工人就用钩子歘一下套住,脚一跨,就上去换电灯泡了。2000年,人民路改造,电线全部排到地下。
旧时路边的树木极少,逢年过节,更谈不上种植、点缀什么花草了。护龙街南边的“沧浪亭”和“文庙”一带,到处可见隐没在荒草中的坟丘,护龙街北端的“平门”内外更是杂草丛生。私家园林倒有几个,但不对外开放。看看现在,人民路沿线增加了好多小游园,北寺塔的夜景灯光、香花桥的亭廊水榭、图书馆游园的书香长廊等,充分展现古城的历史韵味。
从我记事起,我就知道苏州人的衣食行住,无一不与人民路息息相关。人们的远行与归来,总是在人民路上过往的。七八十年代的年轻人,谈恋爱时,也常常在人民路上“荡马路”。我结婚那会,时行女方嫁妆要行街,因为和先生是隔条河,怎么办,婚车到人民路上兜一兜。还记得那时要与外地亲眷拍电报打长途电话,都要赶到人民路的邮局去的。
那时候物价低,大米1角4,肉1角9,带鱼2角1,上世纪80年代我结婚后还记过一本账,上面清楚记录着各类日常开销。苏州人在吃的方面尤其讲究,一到春风吹暖水巷,就有小船从乡下摇进香花桥下,船上载着时鲜的蔬菜瓜果鱼虾,一路摇橹一路叫卖。水芹菜、茭白、扬花萝卜、雪里蕻菜……叫卖声一年四季回响在水巷。小时候,我喜欢站在桥头,看这一幕幕颇有生活气息的场景。特别是夏天西瓜上市季节,只要有新鲜又便宜的西瓜船摇来,对门的阿婆都会过来招呼,还特地“开放”自家后门的驳岸,让你挑个称心买个满意。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苏州人开始对穿着关注起来。人民路附近原来有几家绸布店,顾客剪好衣料即可请裁缝师傅量体做衣。老底子的布店,你走进去会看到橱窗上有好几根铅丝直接通往账台,当你买好东西,算好钱,营业员把你的钱和布票夹在铅丝上,“歘”的一声送到账台,这就是布店推广的“铅丝送款”法。本来,营业员做完一笔生意后,必须将钱和布票拿去交给账台,有一笔要跑一次,一天不知要跑多少“冤枉路”,经过改进后,很多布店本来叫着人不够用,要添人的,后来都觉得够用了。
李玉珍 76岁
采访地点:锦帆路社区
卧龙回忆片段:“样板路”地下建八层、姿态各异的宫坊牌楼、牛奶爆炒米年糕片抢着吃、十座桥贯穿南北
我出生在葑门,上世纪50年代搬到西北街。后来参加工作,去了道前街的建设局上班。建设局下设规划科,当时负责重建人民路上从香花桥到接驾桥的一段,由于作为样板路,马路建设要求相当高,地下共建八层,地面承重要达到一定标准。
人民路从北到南,一路上有北寺塔、邮电局、市政府、文化宫、文庙、美专、沧浪亭、轮船码头、长途汽车站……北寺塔前原有大雄宝殿一座,二百多年历史,1963年初全部拆除。一路上还能看见一座座宫坊牌楼,一直到孔庙前面为止。姿态各异的牌楼、牌坊,是古建筑的重要瑰宝,且各有来历。如三元坊因清代钱棨连中三元而立,可惜多年来拆毁不少,现存寥寥。
那时候出行,主要靠公共汽车、自行车,要么干脆走路,省点钱。我上下班都坐公共汽车,一张月票2块8角4,有一回不小心把月票弄丢了,心痛了好一阵子。
我们家一个月牛奶费3块8角6,一瓶牛奶姐妹两个分着吃,启盖倒出的牛奶表面浮有一层肥腻的“油”。每次吃之前,都要把牛奶烧一下再吃,否则会闹肚子。而到了新米上市季,我就买来一斤爆炒米,孩子们还喜欢吃爆年糕片和玉米籽,每次买来总是一抢而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就去观前街上的广州食品厂买点高档食品,西式面包、月饼十分畅销。
上世纪70年代的人民路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桥多,是姑苏水城的亮点。随着岁月流逝,填河毁桥,水城街景逐渐消失,连桥名、桥址亦鲜为人知了。
最早人民路从北向南贯穿有10座桥,是典型的“人家尽枕河”,“水巷小桥多”。香花桥,在北寺(旧称报恩寺)前,今犹存。这座桥历史上曾叫报恩寺前桥、永安桥。旧时有句俗语:“到仔香花桥,懊恼来勿及。”有个故事,原来在香花桥北面是北寺塔,北寺塔后面有个小校场,过去小校场是军士的演武之地,也兼作刑场。凡判处死刑的囚犯,都要到刑场上执行斩杀。明清时,苏州的抚台衙门设在书院巷内,衙门要处决囚犯,就由书院巷内解出囚车,从护龙街押至北寺塔后面的刑场。当囚车经过香花桥时,离刑场已然不远,囚犯知道即将被杀头,心中不免后悔,但懊恼已经来不及。
上世纪80年代改造的人民路北段路灯
另外九座桥分别是西章家桥,在今装驾桥巷西口;祥符寺桥,在今祥符寺巷西口,因巷内有祥符寺而名;张马步桥,因果巷在桥南,闾邱坊在桥北。马步,是官署缉捕盗贼的衙役。因张姓的马步居此,故得桥名;禅兴寺桥,在今因果巷西口,因巷内有禅兴寺而名;周太保桥,在今观前街西口;黄土塔桥,在塔倪巷西口。巷内有宝积寺,传说系春秋时刺客要离故宅;鱼行桥,今富仁坊巷西口。在古代,这一带是鱼行;乐桥,今犹存。据史书载:三国吴赤乌二年建。原名戮桥。古代,当地为闹市区,因在此对囚犯执行死刑,故以戮为桥名。后来取其谐音改为乐桥;饮马桥,今犹存,姑苏名桥。《红兰佚乘》载:“支遁好乘马。其最重者,名曰‘频伽’。尝饮频伽于桥下。马溲处,忽生莲花。人异之,故名桥曰‘饮马’。桥之西南还有莲花巷。”饮马桥建于宋淳祐六年,原为木板桥梁,历代均有修建拓宽。
张磐麟 87岁
采访地点:竹辉社区
卧龙回忆片段:坦克压过人民路、坐马车荡观前石路、收税、淘书、消失的水巷
1950年我参加工作,进了税务局,一开始在分局上班,就在现在察院场口的第一百货商店,后来到了西南税务所,位于道前街的人事局培训中心所在地。吃住都在单位,白天工作,夜里学习。
1959年,蒋介石要“反攻大陆”,我亲眼目睹坦克连夜经过人民路的场面。当时,我已经调到市委组织部工作,办公地点在现在的市图书馆,对面三元宾馆是我们原来的职工宿舍。有天夜里,我听见外面有轰隆隆的机器声,跑到窗前一看,发现坦克车正从人民路往火车站方向驶去,可能是部队调动开往前线。坦克开过的地方留下了很深的印子。
在我印象中,苏州还没有公共汽车的时候,多以马车为主。那时,我常常坐马车穿行于观前、石路一带。那种马车与北方的大车不同,是四轮车,车停在那儿,乘客也可坐在上面,休息等候。车上有三排座位,后面一排正座,铺着垫褥,坐着舒适;中间一排是一条不过尺把宽的木板;前排则与赶车人并“驾”而坐。每排可乘三人,生意好时,大大小小挤上四五个人也不稀罕。
观前是商业集中区,也是政府的一块重要税源。当我还在税务局工作的时候,观前一条街由我负责收税。观前街最闹猛的地方是玄妙观,有五花八门的玩耍,各式各样的小吃,令人流连忘返的旧书店,围成人山人海的卖拳头,“小热昏”的精彩说事,三清殿里的画画张……每次畅玩玄妙观之后,最精彩的压台戏便是上露台,每人一碗糖粥加一些煨酥豆。
而人民路两旁,大大小小的商店也是星罗棋布,南门、察院场、北塔等商场和展销商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每天吸引着无数顾客。还有不少南北货店、杂货店、锅铜店、古玩店、古旧书店等,我喜欢去旧书店逛逛。乐桥一带,有文学山房、来青阁、琴川书店……主要出售考究版本等高层次古籍的书店。
如果说最叫人惋惜的,自然是那些消失的水巷。从宋《平江图》上看,这条北起北寺塔、南至三元坊、总长约2600米的大街,是河街并行的格局,西侧有河与大街平行。譬如金狮河沿原来就是一条河,1958年被填。苏州原来比较有代表性的水巷都已消失,先是1958年“大跃进”填了不少河,后来“深挖洞”时又填了不少河改建防空洞,“三纵三横”的格局已基本看不出了。若是我们有心去走一走,还可以看到东西向有从歌熏桥到饮马桥的一段,而本来向东到望星桥的东段已经没有了。
三位老苏州和卧龙街的故事听得意犹未尽,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年代的街巷面貌、人们的生活方式及所见所闻。如果你也有关于卧龙街的回忆语录,欢迎来信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