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人民路,半个苏州城
2017-03-13程子
记者 程子
一条人民路,半个苏州城
A RENMIN ROAD, HALF OF SUZHOU CITY
记者 程子
阳春时节,有朋友自远方来,逛古城不?有人说,只有不了解苏州的苏州人才会去拥堵的商业老街;真正懂苏州的,则花上一天时间,沿着人民路走一遍。足矣。
这条卧龙街,藏着姑苏城最为完整的历史脉络,最丰富的人文风景。看看这里的博物馆,找找这里的状元进士,赏赏各种园林,哪怕只是听听这条路的名字变迁,都能触及千年苏城的精神宝藏。
走走便知,叫它龙脉,其实太有道理,它毕竟早已串起了半个甚至整个苏州老城的文化底蕴。
卧龙街到人民路,名字那是时代
人民路作为一条古老的街道,历史有多悠久?据《越绝书•卷二》记载:“吴小城,周十二里……邑中径从阊门到娄门,九里七十二步,陆道广二十三步;平门到蛇门,十里七十五步,陆道广三十三步。”这样算来,春秋时期的人民路,就已经有相当于现在的四公里多长了。
而南宋时的人民路,称为“大街”,后称“卧龙街”,形容大街像一条长龙,伏卧于苏州城中。关于卧龙街,就有着它的文化传说。据传范仲淹任苏州知州时,想找一块风水宝地,建造自己的宅第。他请阴阳先生看风水,阴阳先生看到了今天孔庙这块地方说:这是块风水宝地,那里是个龙头,有两口井是龙眼,土地是龙脑。这条大街笔笔直直是龙身,北字塔是龙的尾巴,高高翅起。因而,街名为“卧龙街”。清朝康熙、乾隆皇帝南巡时,官员和百姓等在此等候迎接、护卫皇帝,皇帝是真龙天子,即改称为“护龙街”。民间则戏谑称“马桶街”。民国初期,饮马桥南至三元坊一段,曾名“饮马桥南街”。后来,蒋介石任国民政府委员长,蒋字中正,改名为“中正街”。1947年4月27日,苏州解放,推倒了“三座大山”,政权还给了人民,由人民当家作主,改称“人民路”,直至今日。1950年前后,香花桥至平门桥一段,曾名“平门路”,后称人民路。
可见,从名字变迁中,就可以发现卧龙街的历史价值。直到今天,人民路依然充满了文化魅力,它的文脉代代相传,不管是建筑还是地名,均保留了古色,走在人民路还能回味历史,触摸到很久远的时代。苏州古城的主要元素都可以在人民路沿线找到,有街巷、桥梁、庙宇、道观、园林、牌坊、书院、义庄以及各种名人故居。
人民路两边的园林里,藏着苏式生活美学的最高成就
从南到北,各色园林里藏尽苏式美学
走卧龙街,可以先选择逛园林。从南向北的话,会发现沿路的园林竟然也有着从古到近的顺序可循。尽管时代在变,但每个时代所建的园林里,苏式美学的水准和对生活的寄托都没有变:
沧浪亭,始建于北宋的中国汉族古典园林建筑,苏州现存诸园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古代园林。它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一齐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也是“年纪”最大的一个。园内除沧浪亭本身外还有印心石屋、明道堂、看山楼等建筑和景观。
而位于三元坊的可园是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古典园林建筑。它又名近山林、乐园,与沧浪亭仅一巷之隔。园门朝南,与沧浪亭隔水相望。可园现存面积5000平方米,水池居中,建筑疏朗,槛曲廊回,水木明瑟,庭宇清旷。数十年来曾几度维修。
怡园为清光绪年间所建,园分东、西两部分,园西旧为祠堂,园南可通住宅。因建园较晚,吸收了诸园所长,如复廊、鸳鸯厅、假山、石舫等。该园由顾文彬第三子顾承主持营造,画家任阜长、顾芸、王云、范印泉、程庭鹭等参与筹划设计,园中一石一亭均先拟出稿本,待与顾文彬商榷后方定。园成之后,江南名士多来雅集,名盛一时。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顾承之子顾鹤逸与吴大、陆廉夫、郑文焯、吴昌硕等创怡园画集于园中。 “怡园琴会”更是在中国近代琴学史上谱写了新的篇章。
残粒园是一处建于清末的古典园林建筑。在苏州市内装驾桥巷,位于住宅之东,原为清末扬州盐商姚氏的宅第,后为画家吴待秋及其子所有,面积仅140多平方米。规模虽小,但筑有假山、石洞和一泓池水。由住宅经圆洞门“锦窠”入园,迎面有湖石峰为屏障。民国16年后,归画家吴待秋(别号栝苍亭长)所有。
朴园则是上世纪30年代由上海商人营造的这处园子,是苏州市文物保护名单上唯一的一座民国建筑,也是这座古老城市最年轻的园林。70多年间,朴园几易其主,历经风雨:日伪时期,被日军占过;抗战胜利后,为国民党驻扎过;50年代,国家公路总局在这办起了疗养院;70年代又划归给市卫生局防疫站……历史时空流转,过客穿梭。 今天,园内亭台依旧在,花木愈葱荣。
访状元,看千年古城里的人文内涵
而走卧龙街的另一个线路则是跟苏州人引以自豪的“特产”状元有关。
卧龙街两边,留下了许多状元的传奇和足迹。这是苏州人杰地灵、教育兴盛的证明,也是卧龙街当之无愧自古为“文武”、“忠孝”之路的证明。
从南门开始,大概很少有人知道,人民路边显赫百年的苏纶场,最初是由状元陆润庠创办的。作为大清王朝第一百零一位状元,也是苏州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在鸦片战争以后,他响应“自强”“求富”以及“实业救国”等口号,在苏州创办了苏纶厂。从一开始,苏纶厂的使命便注定不同寻常。陆润庠将苏纶厂的厂址选在了城南的青旸地,开启了苏州近代工业的第一步。苏州状元,实业兴国。
沿着卧龙街逛园林,是春天里最有格调的事情之一
书院巷、三元坊,则与连中“三元”的钱棨有关。三元坊甚至原有1781年为连中三元的钱棨所立的牌坊。 钱棨(公元1742-1799年),长洲县(今苏州)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曾祖父钱中谐,字宫声,号庸亭,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进士,曾官翰林院编修。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参加乡试,才交上好运,中第一名“解元”。出榜时,又高中第一名会元,接着又中殿试第一名状元。这样,钱棨连夺“解元”“会元”“状元”的三顶桂冠。连中“三元”极不容易,也不多见。苏州的官员和百姓得到这一消息,高兴异常。为纪念这一殊荣,特地在这里用花岗石建起一座雄伟壮丽的牌坊,上书“三元坊”,并将乾隆帝写的《御制三元诗》也刻在坊上,以示荣耀。
而饮马桥南堍西侧的金狮巷则居住过一位状元、多位进士。这里唐代时巷口有坊,称同仁坊,南宋即名金狮巷,明代称金狮子巷。清代别名经史巷,是名副其实的枕河人家。 宋代进士边知白是巷内住的第一位进士,宣和六年(1124)甲辰科进士。绍兴年间辞官回乡,居住于金狮巷。六十五岁过世,朝廷还赠予猷阁侍制,也算是对他的一种肯定。 康熙进士何焯是巷内住进的第二位进士。之后,乾隆状元石韫玉搬入巷内时。他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以后历官起居注,入直上书房,曾任重庆知府、山东按察使等职。道光进士俞樾是巷内住的第三位进士。他与曾国藩、李鸿章有师友之情,交往甚密。
而怡园则是明代状元、礼部尚书吴宽的故居旧址。故居大门朝南,在修竹巷,因吴宽居此而更名“尚书里”,新中国成立后才改称“怡园里”。现在的怡园大门朝东,在人民路。吴宽于成化八年(1472)中状元,其故居当筑于为官期间,曾名“复园”。
原来的景德路东端南侧,雍熙寺东还有一个周武状元巷。巷口有周武状元牌坊。周武状元,即周虎,字叔子,常熟县人,宋宁宗庆元二年考中状元,授殿司步军同正将,为抗金名将,退官后归居苏州。
直到现在,我们还可以在人民路边发现状元们的“足迹”
逛博物馆,走街坊,体验生活中的姑苏风情
人民路的文化内涵很深,有街巷、园林、桥梁、官衙、寺庙等各种元素,还有很多历史人物。直到今天,它依然贯穿古城核心区,连接南门、观前两大商圈。
更重要的是,它串起了古城内主要的文化场所和设施,比如美术馆、文化馆、名人馆、丝绸博物馆、桃花坞博物馆、工艺博物馆、苏绣博物馆、碑刻博物馆、图书馆、古旧书店、文物商店等。要更进一步了解苏州历史文化,还有什么比逛博物馆和旧书店更有收获的了?
有那就是再走走沿路的历史老街坊。桃花坞、闾邱坊、双林巷、观前街、干将路……每个都有它的故事。
宋末元初曾居住过桃花坞庆里的徐大焯在《烬余录》中详细描述了桃花坞的:“入阊门河而东,循能仁寺、章家河而北,过石塘桥出齐门,古皆称桃花河。河西北,皆桃坞地,广袤所至,赅大云乡全境。” 除了园林故居、士绅会馆,清代开始,桃花坞的百姓民宅鳞次栉比,商家作坊比比皆是,其中最盛者便是年画作坊。
观前街是苏州最著名、最繁华的商业街,因为在玄妙观的前面而得名。这条街曾被称为“碎锦街”。原来,明朝的时候玄妙观里种有许多桃树,桃花盛开,飘落一地,像零碎的云锦一样美丽,于是得了这个名称。之后,它一直以汇集稻香村、乾泰祥、黄天源等多家名优特色的百年老店而名满天下。
此外,人民路上有饮马桥、乐桥、接驾桥、装驾桥和香花桥五座桥,文庙、报恩寺、言子庙、城隍庙和报国寺五座庙。沿线,还有都察分院、巡抚、郡府、州县、张士诚割据政权衙门的旧址。如此看来,要在人民路里“摸透”苏州城,进去,就“出不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