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课程中的应用初探
——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例
2017-03-13无锡太湖学院214000
张 健 (无锡太湖学院 214000)
胡 程 (无锡太湖学院 214000)
项目式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课程中的应用初探
——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例
张 健 (无锡太湖学院 214000)
胡 程 (无锡太湖学院 214000)
当下国内众多本科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依然沿袭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以理论讲解、课堂练习为主,导致学生与市场社会脱节严重,实践应用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发展滞后。如能将企业项目介入传统教学,以项目式思维介入课程,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项目式;教学模式;艺术设计课程
项目名称:基于“项目式”的产品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项目来源:无锡太湖学院校级教改项目
项目编号:JGYJ2015033
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具有本科底蕴,实践能力强,专业特长突出的通才基础上的专才,其培养定位有别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及职业性技能型高等院校。在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体系设置上,有别于传统的本科院校的学术性、理论性的探究性,强调理论的应用性,更多关注设计行业的发展动态趋势及市场实际需求。
项目式教学模式起源于美国,盛行于德国。德国联邦政府教育部职教所于2003年7月指定了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成具体的工程或事件,有目的性地设计出项目教学方案,按照行动回路设计教学思路,不仅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这里的能力不仅是知识能力或者是专业能力,而是涵盖了如何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以学生为本,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能力,是项目教学法的基础。以项目为主线,以“双师型”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项目式教学模式的重要特征。
一、以项目为主线
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注重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的提高,但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组建历史较短,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尤其实践教学资源更是有限,为达到培养目标,很多学校广泛联系企业深入参与教学,以校企合作的模式充分利用企业实际案例及社会资源,以项目为主线,提高学生的眼界及应用实践能力,促进产学研共同发展。以项目为主线的课程设置有以下设想:
1.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以项目式教学模式实施,大致可分四个阶段:项目选取、项目实施、项目验收和评价、项目总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教师依据相应企业资源提供若干规模适中、难度适宜、学生所熟知的应用情境项目由学生选择,经由小组讨论,确定一个可实施项目。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起着辅助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在实践实施过程中学习处理具体设计案例的方法,注重项目实施过程体验,听从企业师资建议,合理规划项目进度及各时间节点并严格执行,明确项目各阶段的学习目标。项目验收和评价环节结合企业情境,以学生汇报,自评互评为主。项目总结阶段由教师及企业师资介入,分析项目执行的得失,理清设计思路,分析优秀作品的可取之处并总结。
2.结合企业资源,加强短学时课程建设。各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的素描色彩、三大构成、设计概论等专业基础课程占据着大量的课时量,学生通过长学时的学习,很难获得与长学时比例相应的多元化的综合能力的提高,考虑到应用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及企业在高校开展教学的可操作性及持久性,设置短学时课程对于培养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应用型人才是十分必要的。
3.通过引入企业项目资源拓展第二课堂,在校内定期开展项目主题的学术讲座及选修课。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性应用性较强,与市场的贴合度较为紧密,乏味的艺术设计理论、艺术设计方法论很难在课堂上第一时间与应用实践对接,通过引入企业教学资源,由企业站在市场角度,结合实际项目案例对于艺术设计理论及方法论进行再次解读,分享设计过程节点的故事及设计成果,引导学生以项目思维思考案例,在思考过程中体会实践与应用的重要性。校企合作背景下,学校可根据艺术设计行业具体情况,结合企业资源细化课程要求和教学内容,弥补学校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在专业必修课外适当增加与企业项目相关的专业选修内容,由企业在单位内部选拔骨干作为企业师资介入教学,学生根据自身专业方向,兴趣爱好进行选修,如此既能弥补学校匮乏的实践资源,又有利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
二、以“双师型”教师为主导
“双师型”要求教师既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素养、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又要具备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对行业市场敏锐的洞察力。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应符合行业需求,“双师型”教师作为主导角色,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去结合相应的技术体系,将课程内容中乏味的艺术理论知识转化为具有动态的、结合实践的复合性知识结构,以期培养学生更加丰富的专业实践能力及创新创造能力,增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双师型教师可以是有项目经验项目意识的高校自有老师,也可以是有教师意识的艺术设计行业的企业长期从业人员。由于设计专业实践性较强加之行业发展迅猛,部分高校教师从事的教学工作长期不与具体项目、市场接触,产生相对脱节情况,导致在专业授课过程中产生一定局限性,不能达到预期项目教学效果,所以,双师型教师(下称教师)从事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并在项目式教学中作为主导角色显得尤为重要。
在项目教学的“项目选取”阶段,教师基于项目定位,根据自身实践经验及对学生专业水平的考量布置教学项目,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学习状态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领导学生小组进行项目策划,制定大致进度及小组成员的任务分配。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依据现有优秀完整的项目案例进行讲解,讲授项目实施步骤及在各关键节点所应注意事项,使学生明确各实施阶段所应完成目标,之后作为引导的角色组织教学,基于课程所涉及理论知识点,结合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对项目任务的进行步骤合理分解并交由学生组织实施、制定具体计划,教师可在学生遇到难题时给予适当启发指导,提供研究方向,引导学生自发解决问题,并非像传统的宣讲或是亲自予以解决。定期召集学生就当下遇到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尽可能多的讨论交流,赋予学生企业角色,营造出企业情境,使学生能初步具备“项目思维”。
“项目验收总结”阶段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升华阶段,教师与学生一起结合“项目成果”对项目的过程进行分析、总结、自评、互评。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是教师综合平时成绩和考试的直接评价,能够反馈学习过程的平时成绩只占总成绩比例的一少部分,评价方式较为单一。项目式教学的自评、互评环节富于激励性,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使学生在激励中产生积极情感,改变了教师单方面评价的强势角色,成绩的反馈更使学习过程有更加客观的体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
教师是项目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引导者、组织者,应在基于项目的教学活动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掌握系统的应用型综合技能。
三、以学生为主体
项目式教学以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综合创新意识为目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参与企业实际或虚拟项目来提高自身能力。在项目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角色,学生则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开展工作的出发点,都是为学生创造合适的项目情境,引导学生如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丰富提高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
“项目选取”时要符合学生实际:企业的项目案例具有较强综合性、实践性,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阅历很难对项目的总体有清晰完整的认知,故而要求教师在选取项目时充分考虑学生群体的客观情况(包括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特征等),优化项目范围,所选项目应满足课程的知识框架,涵盖课程所涉知识点,该项目的进行计划应具有可实践性,学生能够通过项目计划步骤的实施中获取知识及能力的提高。如所选项目太简单,则难以达到教学实训目的;如所选项目太复杂,也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所以,项目的选取需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符合科学性、实践性、可操作性。
“项目实施”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师作为引导组织者,组织学生全员参与项目。教师在制定项目教学计划和学生小组分配时,要做充分的前期工作,在小组分配中要做到因材施教,项目小组应由不同角色、不同能力、不同专长的学生构成,尽可能让学生在项目实施中扬长避短,相互学习,共同促进提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以小组的方式进行专题讨论,教师要及时跟进,对讨论过程加以引导,有意识地将课程涵盖的知识点结合到讨论中,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加深对专业的认知。
“项目验收总结”评价客观、立足个体。项目式教学模式的评价机制为过程性评价,弱化总结性评价。科学的评价考核机制是可操作、可量化的,应考虑到每个学生、每个设计小组对于项目实施的态度、项目实施过程的表现,团队合作成效等。既应贴合客观实际,又要考虑到学生主观参与、努力情况;既有自评、又要有他评,真正做到可操作,可量化。
四、结语
作为强调实践应用的艺术设计专业,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往往不善将校内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项目案例相结合,其综合能力往往低于企业设计岗位的设置预期,所以,能将项目式教学思维介入传统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市场、项目为导向,注重实践过程,使学生具备项目意识,做到知识融合技术,理论结合实践,学习契合市场,从而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1] 王丽珍. 浅论项目教学法[J].语言文字学,2015(04).
[2] 张晓燕. 项目化教学在艺术设计专业课教学中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