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教育方法与艺术
2017-03-13贺文兵湖南省湘潭市群众艺术馆411100
贺文兵 (湖南省湘潭市群众艺术馆 411100)
浅谈儿童教育方法与艺术
贺文兵 (湖南省湘潭市群众艺术馆 411100)
教育方法是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各种手段、方法和程序的总和。教育方法与艺术既有随机性、个性化特点,又有规律性、共同性的特征,在教育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善于研究和运用科学的方法与艺术,才能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这在儿童教育中尤为重要。以下是笔者的一管之见。
一、儿童教育方法的重要性
无论做什么工作,其方法都很重要。没有方法或方法不当,就达不到目标。毛泽东同志曾形象地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这里所说的“船”和“桥”,就是一种方法。方法不当,教育目的就会落空。因此,解决儿童教育方法问题就突出地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在实际教育活动中,在大体相同的条件下,大体相同的工作由于所采用的方法不同,效果就大不一样,甚至正负效应反差显著。如果儿童教育方法不对,就会对儿童教育工作带来消极不利的影响。
过于优越的生活条件,使得现在的孩子越来越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甚至连基本的生活技能都欠缺了,因此教育方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儿童教育方法是解决教育者“如何做”的问题,即“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如何做”才能更好地达到目的,取得更大的效益。历史的经验固然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过去“如何做”的经验,只能从新的实际出发,遵循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和基本教育方法的原则,进行创造性研究,找出相应的新办法来。掌握和运用儿童教育方法是实现教学工作科学化的需要,也是迎接新世界方法论的挑战的需要。
二、正确的儿童教育方法
(一)先扬后抑
孩子在特别淘气,或有不良行为的时候,千万不要没头没脑地对孩子大发雷霆,最好是先赞美孩子的优点,然后再指出他们的不足。例如,孩子在课堂上捣蛋,教育者就不应该动辄大声的责骂孩子“你这个捣蛋鬼,如果再扰乱课堂纪律我就把你开除!”使用诸如此类的语言会有伤孩子的自尊心。而是应该停下讲课,温和地劝导他(她)“你知道吗,这是在一个大集体当中,这个大集体里只有一个老师管着大家,如果有一个孩子顽皮,就会影响大家听课,那么老师讲的知识就学不会,考试就会打零分,别人就会笑话大家没本事,所以上课时每个人都要认真听老师讲课”。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先扬后抑法。
(二)为人师表,表里如一
教育者是儿童的领路人。教育者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儿童模仿的对象。因此,教育者在儿童面前一定要表现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教育者不能因公事或私事闹不愉快时,就把这种情绪倾泻到儿童身上,面对儿童稍有一点点的错误行为便横加斥责,这些都是不够明智的举动。同样,教育者在心情高兴时,也不能对儿童的错误举动姑息迁就。只有这样,儿童的成长才会是健康、快乐的。
(三)不要在儿童面前喋喋不休
儿童有儿童的思维方式,不要以成人的思维去强加于儿童身上。有个四岁的孩子跟妈妈有一段这样的对话:妈妈:“宝贝,爸爸说的话是对的,你应该听爸爸的话。”孩子:“妈妈,爸爸在不停地说话,我记不住爸爸的话。”的确,如果总是唠叨个不停,斥责孩子这也不对,那也不对,或者批评完之后又不顾一切地想讨好孩子表扬个没完,这样下去,孩子很容易变得孤僻,把大人所说的话当耳边风。
(四)不要为能力不及的事去责备儿童
如果从儿童的年龄层和知识能力来考虑,只要是他的能力范围所不及,或是他所无法做到的事,那么就不应该去批评他。比如,儿童学画画,有的儿童从三四岁时家里有人教他画画、涂色,而有的儿童喜欢画而没人给予他较规范的教授,五六岁时他们同时进入一个兴趣班学画画。接受过训练的儿童涂的画面颜色规整,而未接受过训练的儿童涂的画面颜色随意。我们不能随意地将两者相比而去责备哪一方,因为儿童画的优劣不能用“干净”“漂亮”“乱七八糟”“脏死了”等词汇来评价,只要他们有兴趣画,就都应该得到表扬。
(五)常表扬胆小、年幼及智力迟钝的儿童
胆小的儿童一受到批评就会一蹶不振,年幼的儿童受到批评会哭个不停,弱智的儿童不太懂得判断是非善恶,受到大人的批评可能会闷闷不乐。对这类儿童,与其批评他们,想让他们改正错误,不如表扬他们,多给他们创造一些能积极做好事情的机会。胆小的孩子受到赞美,会振作起来,爆发出极大的热情;年幼和智力迟缓的儿童受到大人的赞美后,也会积极地行动起来。教育者要根据儿童的性格特点,言简意赅地加以批评或赞美。
三、效果不佳的儿童教育方法
(一)为了摆出一个教育者的尊严,不分场合地大声责骂儿童
有的教育者带儿童外出做客,一见儿童稍有顽皮举动,就大声批评“你给我回去,以后再也不带你出来了”。更有甚者,在商店里、大街上给予儿童跪地惩罚,甚至任意打骂。还有的教育者自己打麻将至深夜,烟雾缭绕,以致烦得儿童不能入睡,而只要儿童稍有吵闹,又会招来一顿打骂。这些教育方法只会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
(二)随意把儿童关在门外
把儿童关在门外,这种隔离式的教育方法很不好。有个七岁的男孩在上舞蹈课时不认真,教师把他罚站在教室门外,他乐滋滋地在外面玩得挺欢,有人问他“被老师罚站在门外、羞不羞?”他笑咪咪地说:“这有什么羞!我喜欢站外面,这样就没有人管我,我可以自由自在地玩了!”且先不说这位调皮的学生被罚站在教室外所带来的安全问题,就“罚站”而言,其本身的目的也没有达到,反而助长了他“下次干什么事可以更不认真”的想法。
(三)以剥夺儿童的快乐来作为惩罚的目的
因为儿童的淘气,就不给他买玩具,不让他看电视,不让他吃饭,不给他喜欢吃的零食,不让他学感兴趣的兴趣班。这种剥夺孩子快乐的惩罚措施,只能产生负面效应,不会带来任何好的结果。有个五岁多的学员上美术课时,在手上、画夹上乱画,家长看到了,大声责骂孩子:“小坏蛋,在干净的手上、画夹上乱画,不让你学画了,下次再也不送你来了!”下课后,孩子想吃东西,家长说:“谁让你把手画得这么脏,不让你吃!”。
(四)为让儿童高兴不分好坏一概表扬
孩子做得不对,要立即予以批评;做得对也要立即表扬。有的教育者为让儿童高兴,不分好坏一概赞美,结果换一个新的环境一旦受挫孩子就放弃自己的目标。有个儿童因为父母宠爱过度,送到学校上学后,因为做作业偷工减料,老师批评了他,回家后哭闹着再也不肯上学了。
(五)用语言来装饰自己的无能
一个教育者应该善于用行动来表现自己的修养与能力,而不是用语言来装饰自己的无能。有位自称是“自由画家”的画家,告诫朋友不要把小孩子送去学什么儿童画,如果想考美院,以后跟他学素描就可以了。朋友信之,孩子七岁就到他那学素描。两年之后,这位画家出远门了,朋友不得已还是把孩子送进了兴趣班学素描。一段时间过去了,这个孩子开始纳闷起来:“我怎么不能象其他同学一样画得轻松、随意呢?瞧他们手中的笔就象一根魔杖,纸上自由灵活地来回移动,而我一根线要来回重复好几遍,还要不停地用橡皮擦来擦去,我觉得画得好烦好累,要不是家里逼着我画,早就不想学了”。素描虽然是绘画的基础,可也不能因为自己没有研究过儿童画的特点就断定儿童画学了没用!
四、培养出一个小天才
对于成长于二十一世纪的儿童们,我们不应只着重为他们创造一个优越的生活环境。随着国际化的范围不断扩展,自由竞争也日渐激烈起来。什么样的儿童才能担负起建设社会、服务社会的神圣使命?教育工作者在认识了几种正确与效果不佳的儿童教育方法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人类的智慧和创造性,让儿童们克服缺点,消除不安情绪,面对困难积极勇敢地投入到社会中,进而培养出一个毫不气馁、活泼健康、独立自主且富有朝气的小天才。
(一)巧妙地回答儿童提出的问题
例一:早晨六点钟,妈妈喊醒四岁的儿子想带他出去锻炼身体,孩子揉揉眼睛,看看窗外黑乎乎的,说:“妈妈,太阳不是还在睡觉吗?”“是的,太阳也要准备起床了,我们和太阳比赛,看看谁的衣服穿得快!”结果,孩子很快穿好衣服跟妈妈去户外跑步了。
例二:冬天,五岁的小女孩发现妈妈养的金鱼死了一条,便问:“妈妈,你没给金鱼换热水,金鱼冻死了!”这时,小女孩的爸爸听见了,便回答:“金鱼喜欢待在有充足氧气的冷水中。换上热水,水中就少了氧气,金鱼也就被热死了。”
例三:“妈妈,我是从哪里生出来的?”五岁的男孩问。孩子的妈妈说:“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告诉妈妈,‘我要出来了’,妈妈就到医院把宝宝生下来,妈妈身上有一条让宝宝出来的通道。”男孩又问:“我也想看看那条通道可以不?”妈妈说:“这条通道只有在宝宝出来的时候才用。医生知道这条通道,生宝宝时,医生会把妈妈的通道打开。”
例四:小男孩四岁了,妈妈带他去理发,他问:“妈妈,我不想理发,我要留妈妈一样的长发,好不好?”妈妈说:“宝宝是男孩,应该留短发。妈妈是女的,可以留长发”“妈妈,女的和男的哪儿不一样?”突然孩子问到这个关于性的问题。怎么回答才好呢?妈妈反问:“宝宝,你怎么想的呢?”孩子回答说:“男的穿裤子,女的穿裙子,男的有小鸡鸡,女的没有小鸡鸡。”“是啊,你真聪明,和妈妈想的一样。”受到赞扬,孩子大为兴奋。
孩子的心理常和大人不同,如果大人不能透彻地了解孩子的思想,而是自顾自地来解释和回答孩子提出的所有“问题”,孩子会产生一种隔阂感。孩子们提出的问题,看似简单,要回答起来却很困难。孩子们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怀有浓厚的兴趣,且关怀备至。教育者与其深思熟虑或者用那些斥责的语气去回答孩子的问题,倒不如充满爱心和诚意照实回答,且尽可能当场回答。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提高他们学习的欲望,增强他们的创造能力。但是,又因为儿童还没有掌握太多的词汇,缺少有关经验,教育者要引导儿童,不懂时就要查阅有关书本,进行实地观察,让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他们的好奇心也会从中逐渐增强,其科学性和创造性都会逐步得到发展。
(二)有艺术技巧的发问可增强儿童的创造力
有位美术老师上创作课时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字:谁的脑袋最聪明?同学们有的举手,有的大声喊叫:“我最聪明”!老师问五岁的姜林“你脑袋为什么最聪明”?姜林说:“楼上的奶奶每天给我讲故事,我会讲很多故事;对面的玲玲姐姐会吹笛子,我跟她学会了吹笛子;楼下的阿姨教我唱歌;我还会讲英语,所以,我最聪明!”“好,那你把你会的全画在纸上”。孩子很乐意地开始作起画来,不一会儿,纸上画满了许多人,一幅充满童趣的《邻居百像》就这样创作出来了。后来,这幅创作画在全省儿童画比赛中荣获金奖。
《带软管的睡衣》是四岁的小武想出后自己画出来的。妈妈问小武“你觉得什么样的睡衣最好呢?”小武说:“‘带软管的睡衣’最好。”“为什么呢?”“因为,只要把软管的另一头接到厕所,我尿床也没关系了,睡觉前也不必非去厕所,多好啊!还有,暖和的睡衣也好,就是不管我睡觉时怎么不安份,肚脐都不会露出来,也不会感冒的那种!然后嘛,我热的时候它要凉快点,我冷的时候它又必须暖和的那种!”夜里去厕所,是小孩子最讨厌、最不乐意的事,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睡意正浓时却要起床去厕所,恐怕谁都不会乐意吧!小武的奇思妙想很有创意。
做父母的不能总是一味地给孩子解决所有的难题。在日常生活中出现某些问题时,教育者应该鼓励儿童自己考虑该怎么办,使其尽可能多积累些解决问题的经验。否则,儿童的创造性根本得不到发展。
总而言之,儿童教育者应该在儿童教育活动的展开过程中不断反省自己教育工作的得失成败,总结出更多的科学成功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艺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