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洛阳伽蓝记》成语研究

2017-03-12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成语研究

苏 慧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7)

《洛阳伽蓝记》成语研究

苏 慧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7)

《洛阳伽蓝记》中的30余条成语有首次出现的成语和沿用前代典故、 典籍的成语, 部分在结构方式或表义形式上和现行成语很相似的普通四字格因其意义的单层性、 指称的行为过于局限, 遣词用字过于古雅, 不适应人们日常交流的需要, 在结构上且在词形上, 始终没能取得固定的形式等原因无法定型为成语。 部分典故词语存在转化为成语的可能性。 关键词: 《洛阳伽蓝记》; 成语; 研究

北魏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 是一部记载当时洛阳佛寺兴衰情况的文学作品。 全书语言骈散结合, 成语、 四字格随处可见。 其中一部分属于《洛阳伽蓝记》的语言创新, 在后世文献中有比较广泛的运用, 少数成语至今仍然活跃在现代汉语中。 笔者拟通过剖析《洛阳伽蓝记》中的成语、 四字格、 典故词语等词汇现象探讨汉语成语的产生、 演变过程及其规律性。

一、 《洛阳伽蓝记》成语的时代性

成语的界定标准, 历来众说纷纭。 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对成语的重要特征进行描写, 使成语与其他类型的固定语区分开来。 如: 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认为成语是固定语中的一部分, 除具有固定语共有的习用性、 结构和音义结构的固定性、 复呈性等一般特点, 还必须具有表意的双层性, 即字面意义之外, 应当另有一个深层含义。 其深层含义往往才是成语的真实意义。 这种说法宽严适度, 对于判断成语来说是恰当而有效的。 本文对《洛阳伽蓝记》中成语的界定, 主要的依据就是刘叔新先生的判定方法, 同时也利用《中国成语大辞典》《汉语成语大词典》《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等工具书作为辅助性判断标准。

《洛阳伽蓝记》中的成语共30余条, 从产生的时代看, 大致有两种类型:《洛阳伽蓝记》中首次出现的成语; 沿用前代典故、 典籍的成语。

二、 首见于《洛阳伽蓝记》的成语

在《洛阳伽蓝记》中首次出现的成语共有7条:黍离之悲、 遵养待时、 养虎自啮、 长虺成蛇、 丹楹刻桷、 狼顾鸱张、 飞沙走砾。 它们的共同特点:在《洛阳伽蓝记》以前的文献中从未出现过; 整体地表达意义; 同时具备字面义、 深层义; 结构比较固定, 多数成语在历代文献中很少发生变化, 即使个别词形有所调整, 也属于同义替换, 其核心语义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 这些成语中, 部分成语的使用频率较低, 也有一部分在后世文献中十分常见。 在现代汉语阶段, 都至少被一部权威的成语类辞书收入。

害卿兄弟, 独夫介立, 遵养待时, 臣节讵久。 (永宁寺)

遵养待时, 意思是养精蓄锐, 等待时机。 独夫指众叛亲离之人; 介立即孤立; 遵, 沿着、 顺势; 讵表反问, 难道之义。 “遵养待时”出自《诗经·周颂·酌》:“于铄王师, 遵养时晦。”相对而言, “时晦”的意义较为生僻, 杨衒之根据南北朝的表达习惯, 换成了意义更为显豁、 易于理解的“待时”。 自此以后, 形体、 结构、 语义方面都没有发生变化, 一直沿用至今, 如:唐·吕岩《吕子易说》卷上:“君子知时之隆替, 逊言晦迹, 遵养待时, 不可轻有所往也。”与“遵养待时”同源的成语还有“遵养时晦”“遵时养晦”, 一个照搬《诗经》原句, 一个调整了语素顺序。 从历代文献中的使用频率和人们的认识接受程度上看, 在这一组同义成语中, “遵养待时”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这与杨衒之对《诗经》原句的通俗化改造密切相关。

然群飞未宁, 横流且及, 皆狼顾鸱张, 岳立棋峙。 丞相一麾, 大定海内。 (平等寺)

狼顾鸱张, 形容因有所顾虑而警惕地注视。 这段话中, 像鸟儿成群飞动没有安定, 像海水横流将要冲击, 像狼一样回顾, 像鹞鹰一般注视, 像山岳的耸立, 如棋子般对峙, 都是基于动物习性或自然规律的比喻。 狼生性多疑, 行走间必然瞻前顾后, 因此取“狼顾”; 鸱鸟捕猎时双目圆瞪盯视猎物, 十分警惕, 故曰“鸱张”。 张, 是看、 望的意思。 此义出自方言, 因此在上古、 中古汉语的雅言作品中极少见, 为数不多的用例也大多是与“鸱”连用, 组成“鸱张”一词, 如《三国志·吴志·孙坚传》:“卓不怖罪而鸱张大语, 宜以召不时至, 陈军法斩之。” 到了近代汉语阶段, 随着白话小说的迅速发展, 该义的用例也大量出现, 如《西游记》第三十一回:“众猴撒开手, 那呆子跳得起来, 两边乱张。”两边乱张就是四处乱看, 表现惊慌失措的状态。 该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仍有保留, 如巴金《家》第十五章:“我听见他说话的声音, 我不敢在门缝里张他一眼。”又如我们现在常用的成语东张西望, 这里的张也是看的意思。 尚荣译注本《洛阳伽蓝记》将“鸱张”解释为“鸱一样张翼”[1], 值得商榷。 在“狼顾鸱张”成词之前, 有一词“枭视狼顾”, 《吴子·励士》:“今使一死贼伏于旷野, 千人追之, 莫不枭视狼顾。”枭与鸱形似。 又, 东汉·马融《长笛赋》:“鸱视狼顾, 拊噪踊跃。”或为“狼顾鸱张”的发端。 二者比喻义及结构都与“狼顾鸱张”相同, 均可佐证“张”应解释为“视”。 “狼顾鸱张”是这三个同源同义成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 如北周·庾信《周大将军琅琊庄公司马裔墓志铭》:“蛮夷恃险, 狼顾鸱张。”此处语义有所延伸, 重在强调蛮夷的凶残暴戾。 后世书面语中也一直沿用。 《汉语成语大词典》《中国成语大辞典》均失收。

“黍离之悲”化用了《诗经·王风·黍离》典故, “丹楹刻桷”源自《春秋》, 这两个成语在历代文献中一直沿用, 语义、 结构均没有变化。 “养虎自啮”一词收录在《中华成语大词典》中, 历代文献中用例甚少。 “长虺成蛇”收录在《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中, 历代古书多用“养虺成蛇”, 大概是因为“长虺成蛇”中的“长”字属于使动用法, 是上古汉语中常用的表达方式, 中古以后的文献中越来越少。 “飞沙走砾”后来成了更为通俗的“飞沙走石”, 《洛阳伽蓝记》是一部文言作品, 遣词用字相对典雅, “砾”字相比“石”字而言显然更加符合作者的审美趣味。

三、 沿用前代典籍的成语

《洛阳伽蓝记》中的大部分成语由前代继承而来, 它们的语义和结构在南北朝之前已经非常稳定, 在同期文献中的使用频率也相对较高。 这是因为, 喜欢引经据典是古代文人创作的一大特点, 包含典故或出自文化典籍的成语能满足文人创作“雅”的需求, 因此为历代文人所偏爱。

义利是图, 富贵可保, 狥人非虑。 终不食言, 自相鱼肉。 善择元吉, 勿贻后悔。 (永宁寺)

自相鱼肉:比喻内部互相攻击杀害。 源自《史记·项羽本纪》“人为刀俎, 我为鱼肉”之语, “鱼肉”比喻任人宰割的一方, 也有意动用法,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今我在也, 而人皆藉吾弟, 令我百岁后, 皆鱼肉之矣。”“自相鱼肉”, 首见于东晋·殷仲堪《奏请巴西等三郡不戍汉中》:“关中余烬, 自相鱼肉。”现代汉语中大多使用更为直白的“自相残杀”一词, 折射出了汉语书面语由文言到白话的变化情况。 从语义方面看, “自相鱼肉”中的“鱼肉”属于名词活用为动词, “自相残杀”则是普通的主谓结构。 名词用作动词是上古汉语中比较普遍的语法现象, 中古以后渐渐衰微, 到现代汉语阶段仅仅在口语中偶尔出现。 在以文言为主的上古、 中古汉语中, “自相鱼肉”占据绝对优势, 随着古白话的兴起, “自相残杀”的使用频率则越来越高。

所谓“匹夫无罪, 怀璧其罪”, 信矣!兆得徽首, 亦不勋赏祖仁。 (宣忠寺)

“匹夫无罪, 怀璧其罪”本为周谚, 意思是平民百姓原本没有罪过, 因身怀玉器才获罪, 常为各类典籍化用, 如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文昭甄皇后传》:“今世乱而多买宝物,匹夫无罪, 怀璧为罪。 又左右皆饥乏,不如以谷振给亲族邻里,广为恩惠也。”后因语言表达简洁的需要, 或截取或紧缩, 演化出一系列语义、 用法都相同, 但结构丰富多样的四字形式, 偏正结构如“怀璧之罪”, 主谓结构如“匹夫怀璧”“匹夫怀宝”, 特殊的陈说结构如“怀璧其罪”“怀璧为罪”。 其中“怀璧其罪”因是直接截取原句而来, 接受度与使用频率最高, 至今还活跃在书面语中。

《洛阳伽蓝记》中沿自前代的成语, 多数出自诸子作品, 如:以逸待劳(《孙子·军争》)、 日慎一日(《韩非子·初见秦》)、 移风易俗(《荀子·乐论》)、 千变万化(《列子·周穆王》); 或见于佛教经典, 如不可思议(西晋·竺法护译《生经》)、 五体投地(三国·支谦译《撰集百缘经》); 一部分源自史书作品, 如:度德量力(《左传·隐公十一年》)、 蜂目豺声(《左传·文公元年》)、 阻兵安忍(《左传·隐公四年》)、 四海为家(《汉书·高帝纪》)、 力不从心(《后汉书·西域传》)、 不以为意(《三国志·吴志·陆凯传》)、 喜怒不形于色(《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车载斗量(《三国志·吴志·孙权传》)、 不可胜言(《史记·大宛列传》); 少数出自比较典范的文学作品, 如勇冠三军(汉·李陵《答苏武书》)、 膺箓受图(汉·张衡《东京赋》)、 蛾眉皓齿(汉·司马相如《美人赋》)等。

值得注意的是, 《洛阳伽蓝记》在引用前代成语时, 往往会依据个人经验对其进行选择与改造。 如把“度德而处之, 量力而行之”浓缩成了“度德量力”, 从“阻兵无众, 安忍无亲; 众叛亲离, 难以济矣”中提炼出“阻兵安忍”。 部分成语在流传过程中发生了一些变化。 如, “自相鱼肉”变成了同义的“自相残杀”, “膺箓受图”又作“应箓受图”, “怀璧其罪”衍生出许多结构形式不同但意义相同的四字短语, 由“喜怒不形于色”衍生出了相反意义的“喜形于色”, “四海为家”本指帝王之业规模宏大, 后来转指人的漂泊无定, 等等。 总体上看, 成语产生以后, 一成不变的情况比较少, 在形体、 语义、 结构方面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变化, 这也是成语能够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四、 《洛阳伽蓝记》中的四字格

《洛阳伽蓝记》全书采用了骈散相间的散文体式, 语言骈丽典雅, 富于变化, 在叙事时多用散句, 在写景状物时则多用骈句、 对偶、 排比等整句, 四六骈句甚多, 自然也就存在着大量的四字格。 其中一部分四字格虽然表现为四音节形式, 但它们距离凝固成成语尚有一定距离, 不包含任何典故, 也不是引用前代典籍中的语句而成, 只是作者出于对作品文学性和语言风格典雅化的追求, 为了使文章句式齐整, 而加工整饬形成的四字短语。 这些短语结构、 组成成分均不固定, 但它们也具有语言典雅凝练、 作为整体表意的特点, 甚至有的词组在结构方式或表义形式上和现行成语很相似, 可以称之为普通四字格。 如:

朕之于卿, 兄弟非远, 连枝分叶, 兴灭相依。 (永宁寺)

连枝分叶, 意为同一根所分出的叶子, 形容兄弟关系非常亲近。 相似的成语有“同气连枝”, 出自《吕氏春秋·精通》:“故父母之于子也, 子之于父母也, 一体而两分, 同气而异息。”比喻同胞兄弟姐妹或情如兄弟的亲密关系。 这个成语出自广为人知的经典作品, 表达效果也很好, 因此与它结构相似, 意义、 用法无二的“连枝分叶”几乎不存在定型为成语的可能性了, 只是作为普通四字格存在于该书中。

假有内阋, 外犹御侮, 况我与卿, 睦厚偏笃, 其于急难, 凡今莫如。 弃亲即雠, 义将焉据也?(永宁寺)

弃亲即雠, 舍弃亲人而接近仇敌。 阋, 不和、 争吵之义。 弃某即某, 描写一对趋向相反的行为, 是成语常见的构成形式, 如弃暗投明、 弃本逐末、 弃文就武等。 但弃亲即雠在简单描述行为之外没能发展出更丰富的意义, 表义单一, 在历代文献中的用例也是寥寥, 因此没能获得转为成语的资格。

有像一躯, 举高三丈八尺, 端严殊特, 相好毕备。 士庶瞻仰, 目不暂瞬。 (宗圣寺)

目不暂瞬, 眼睛一眨不眨。 佛经中多用来描摹信众瞻仰佛身时的情状。 如北齐那连提耶舍译《大悲经》:“我今云何与众生宝别离太速。 尔时阿难闻是语已。 瞻仰如来目不暂瞬。”现在表达同样意义的通行成语“目不转睛”, 虽是后起, 但由于它的用词平实, 使用领域广阔, 反而定型为成语, “目不暂瞬”则不传于世。

闻太后崇奉佛法, 即面东合掌, 遥心顶礼。 (宋云惠生使西域)

遥心顶礼, 向远方行礼致敬。 有时缩略为“遥礼”, 如《洛阳伽蓝记·融觉寺》:“沙门常东向遥礼之, 号昙谟最为东方圣人。”后世也有此用法, 三国支谦译《撰集百缘经》:“尔时此女, 即便至心, 遥礼世尊, 唯愿哀愍, 来到我前。”该四字格从古至今语义几乎没有变化, 但结构形式很不稳定。 或插入成分, 或省略成分, 或调换字序, 如《高僧传·义解二·释道安传》:“什亦远闻安风, 谓是东方圣人, 恒遥而礼之。”《高僧传·义解五·释玄畅传》:“河南吐谷浑主, 遥心敬慕, 乃驰骑数百, 迎于齐山。”《高僧传·神异上·竺佛图澄传》:“闻澄神验, 皆遥向礼拜, 并不言而化焉。”

这些四字格没能转化为成语, 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 成语的稳定性和凝固性不但表现在结构上而且表现在词形上, 约定俗成的“同气连枝”换说成“连枝分叶”便不成成语, “遥心顶礼”在使用中始终没能取得固定的形式, 便也无法定型为成语。 指称的行为过于局限, 遣词用字过于古雅, 不适应人们日常交流的需要, 自然无法为人们所广泛接受, 也就很容易被更通俗的表达取代, 比如“目不暂瞬”不成成语, 而“目不转睛”相承沿用成为成语。 当然, 大部分普通四字格没能成为成语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它们意义的单层性, 比如弃亲即雠, 虽然在结构方法、 形式上和成语很相似了, 但由于它只表达字面意思, 没能发展出隐含的特指意义, 便无法取得进入成语队伍的资格。

五、 《洛阳伽蓝记》中的典故词语

将上古典籍中记载的各种史实、 掌故、 词句化用为固定的词语组合, 是中古以来比较典雅的书面文献的共同特点。 这些化用而成的词语组合一部分凝固成了相沿习用、 具有特定含义和稳定结构的成语, 而另一部分未经提炼或简单化用的词组则没能完全凝固下来, 暂时只能称作典故词语。 这些典故词语在意义的凝固性和结构的稳定性上都比较弱, 但又强于一般的自由词组, 它们都包含典例、 故实, 或是化用自典籍, 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更易于被创作者吸收进入书面语中。 因此, 这部分词语组合在经过人们的进一步引用、 整合、 加工、 集体创造之后也存在向成语转化的可能性。

皇灵有知, 鉴其凶德, 反使孟津由膝, 赞其逆心。 《易》称天道祸淫, 鬼神福谦。 以此验之, 信为虚说。 (永宁寺)

鬼神福谦, 古人认为“谦”是一种美好的品质, 意谓鬼神会使谦虚者得福。 出自《易·谦》:“天道亏盈而益谦, 地道变盈而流谦, 鬼神害盈而福谦, 人道恶盈而好谦。”四句话都是强调应保持“谦”而不可“盈”。 “鬼神福谦”在使用过程中核心意义没有变化, 但结构很不稳定。 “鬼神福谦”作为四字结构在南北朝时使用较多, 常与“天道祸盈”连用, 如《后汉书·光武帝纪》:“且天道害盈, 而鬼神福谦。”又, 南朝梁·僧祐《弘明集》卷七:“夫天道祸盈鬼神福谦。”隋唐以后, 除非是引用古人文献, 用得比较少。 北宋《册府元龟》卷五百三十八中1例:“则天道亏满, 鬼神福谦矣。”有时省作“福谦”, 如《后汉书·李固传》:“天地之心, 福谦忌盛, 是以贤达功遂身退。”明清的文献中也有直接用“福谦”的情况:明·何三畏《何氏居庐集》:“哲人摧殒, 真宰茫茫, 与善既爽, 福谦亦荒, 倬惟我公, 南浦发祥。”清代《皇朝经世文编·家政》:“揆之天道, 有满损虚益之义。 揆之鬼神, 有亏盈福谦之理。”“鬼神福谦”表意比较单一, 使用领域比较狭窄, 结构也不够稳定, 因此至今没能取得转型为成语的资格, 但它一直在人们的语言交际活动中流传了下来, 随着日后相关文献的不断发掘, 也存在向成语转化的可能。

青领之生, 竞怀雅术。 洙泗之风, 兹焉复盛。 (景明寺)

洙泗之风, 洙泗指洙水和泗水, 是春秋时孔子聚徒讲学的地方, “洙泗之风”即指孔子讲学的风气、 儒家的礼乐教化。 “洙泗”的定型化程度很高, 在历代各类文献中用例甚多, 如《汉书·地理志》:“故曰:‘鲁道衰, 洙泗之间龂龂如也。 ’”宋元及以后的文学作品中也常用, 如《陆游诗全集》三:“唐虞诚未远, 洙泗亦如昨。”“洙泗之风”南北朝时始见, 相较“洙泗”的定型化程度稍弱, 但也一直活跃在历代文献中。 南朝梁·萧统《文选》卷六十:“是悬诸日月, 不刊之书也。 弘洙泗之风, 阐迦维之化。”《晋书》卷七十五:“绅之徒, 翻然改辙, 洙泗之风, 缅焉将坠。”“洙泗之风”至今没能完全定型为成语, 主要是因为这个之字结构的前后联系稍显松散, 但由于它的使用频率、 社会接受程度较高, 今后被认可为成语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洛阳伽蓝记》中的典故词语, 还有六卿分晋、 摄心守道、 裁锦万里、 怀砖之俗、 柱下之史等。 它们是与成语最接近的一批词语组合, 但至今没有任何一部成语类工具书将它们收入其中, 这是因为包含典故仅仅是词组定型为成语的有利条件, 但却不是充分条件。 习用性、 结构和音义结构上的固定性、 复呈性、 表意的双层性等, 完全或大部分满足这些成语的条件要求, 才可能成为真正的成语。 《洛阳伽蓝记》中的这些典故词语, 在复呈性和表意的双层性上大多符合要求, 有的还能符合两三个方面的要求。 但是, 由于没能完全合乎要求, 特别是在结构的凝固性方面, 这些词语都还存在一定距离, 目前还不能视为真正的成语。 成语总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这些典故词语是将来最有可能进入成语行列的语言单位。

[1] 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责任编辑 湛贵成]

The Research on Idioms ofTheBuddhistTemplesinLuoyang

SU Hui

(LiteratureSchool,NanjingNormalUniversity,Nanjing210097,China)

This research mainly deals with the idioms inTheBuddhistTemplesinLuoya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rigin, semantic and structural changes of some idioms, analyzes some common four-character lattices which are similar to the existing idioms in structure or meaning form, and explores some idiom words which have the possibility of being translated into idioms.

TheBuddhistTemplesin Luoyang; idioms; research

2017-03-17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古汉语语料库建设研究”(10&ZD117)

苏慧(1993—), 女, 江苏扬州人, 硕士研究生。

H172

A

1009-4970(2017)06-0032-05

猜你喜欢

成语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看图猜成语
看图猜成语
拼成语
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