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过东坡墓》一诗作者考证

2017-03-12乔建功乔自姣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苏辙法师东坡

乔建功, 乔自姣

(郏县财政局,河南 郏县 467100)

《过东坡墓》一诗作者考证

乔建功, 乔自姣

(郏县财政局,河南 郏县 467100)

文章从辨析《过东坡墓》一诗的作者入手,以文献资料为依据,层层推理,援引出参寥子在苏轼葬郏两个月之际,前来郏城上瑞里凭吊,并赋诗寄托哀思,是凭吊苏坟第一人。

过东坡墓;参寥;凭吊苏坟;第一人

夜阑人静,闲暇无事,信手翻阅《苏东坡与平顶山》,发现《过东坡墓》诗曰“文星落处天地泣,此老已亡吾道穷。才力谩趋生仲达,功名犹忌死姚崇。人间便觉无清气,海外何人识古风。平日万篇谁爱惜,六丁收拾在瑶宫。(载《梁溪漫志》)作者(金)木广漠”。题解称:“这首诗是迄今发现的直接关于苏坟的唯一一首宋诗。”[1]481金人怎能作宋诗呢?不知何解。不觉引来继续研读的兴趣。

一、疑窦丛生

再往下看,题解又称:“宋代李衡《乐庵语录》卷三,亦载有此诗:‘文星落处天为泣,此老已亡吾道穷。功业漫夸生仲达,文章犹忌死姚崇。人间便觉无真气,海内何由见古风。平日万篇谁复爱,六丁收拾上瑶宫。’题目是,《哭东坡》。说作者是钱塘一游衲。……”(同上)

看来,对于此诗的作者,历来就有不同说法。很明显,“钱塘一游衲”,就是浙江的一个云游和尚,属匿名作者。

对于木广漠,本书的注释称:“木广漠,原名雍孝闻。宋蜀人。徽宗崇宁间,廷试对策,力诋时政阙失,虽受以右列,然卒不仕。浪迹山林,遂遇异人得道。政和末,变姓名为道士,入内说法。徽宗谓其得林灵素之半,因赐姓木,更名广漠,竟不知其孝闻也。”[1]482

再品味此诗,读来情真意切,荡气回肠,不愧为上乘之作。从中不难看出,作者确实到过苏坟(文星落处天地泣),作者确实和东坡的交谊挚厚(此老已亡吾道穷),字里行间对东坡的人格、文品推崇备至,对朝廷焚毁绝版苏文的暴行痛恨惋惜。

事关“这首诗是迄今发现的直接关于苏坟的唯一一首宋诗”,不禁萌生辨析其作者究竟是谁的念头。

从这首诗的字面和含义来看,笔者以为,其作者应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条件:(1)此人到过苏坟,并且是在朝廷焚毁绝版苏文前后,即苏轼葬郏不久;(2)此人和东坡的交情深厚,对东坡的逝世深感悲痛;(3)不惧怕朝廷的强暴压力,具有高洁的人格精神;(4)文学素养很高,具备较高的作诗技能。

就木广漠其人,我们宁信其有,不信其无。按以上的注释资料介绍,他比苏轼的年龄要小一些,也算同时代人,却从未发现他同苏东坡有任何交往。纵观苏东坡的交游圈,谁人听说过木广漠的大名?谁人看到过雍孝闻的踪影?再说,作为一个在皇宫大内为皇帝设坛打醮,祈福禳灾,受到徽宗宠幸,得到皇帝赐姓的道士爷,能有为铁骨铮铮的苏东坡写就一首感人肺腑凭吊诗的思想感情吗?他有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为朝廷钦犯赋诗凭吊的勇气和胆识吗?特别是,更没看到过木广漠到过汝州郏城上瑞里东坡墓的任何文字资料。因此,于史,于实,于情,于理,木广漠都不可能是《过东坡墓》一诗的作者。

那么,钱塘一游衲何许人也?他能同时具备作此诗的四个条件吗?

又是一个夜阑人静,又是一次闲暇无事,又信手翻阅《三苏后代研究·苏过年谱》,发现“秋八月,参寥子访苏过于郏城上瑞里,将归,过作诗及叙送之。”[2]215眼前不觉为之一亮: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钱塘一游衲,岂不正是参寥子其人吗!历史果然没有辜负我们,苏东坡的知己密友参寥子——大诗僧道潜,正撩开神秘的面纱从莽莽大千世界向我们缓缓走来。

二、参寥子其人

道潜,浙江于潜人,宋代名僧,法号妙总法师,自号参(can)寥子。参寥者,本是《庄子》虚拟的人名,含高远虚空之意。唐李白有《赠参寥子》诗,道潜取号参寥子,皆取义于此。参寥自幼出家,性情偏执尚气,刚直敢言,多与人迕,看不顺眼时,常常面折人过,给人难堪,但于内外典籍无所不窥,能文章,尤喜为诗,素有诗僧之称,传世著作《参寥子》十二卷。他们初识约在元丰初,苏轼在徐州领导抗洪胜利后,经秦观介绍方和参寥相识,相聚有日。期间每每吟咏唱酬,十分投缘,苏轼颇为赞赏参寥的诗作,说参寥诗一点不带僧诗常有的“蔬笋气”,却不免犯起“绮语戒”来。得参寥为友,苏轼非常满意,书告文同:“其诗句清绝,与林逋(和靖)上下,而通了道义,见之令人肃然。”[3]135后来与秦观的书中也说:“参寥真可人,太虚与之不妄。”[4]1232初次相交,双方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后不久便发生了震动朝野的乌台诗案。苏轼锒铛入狱,继而被发配到湖北黄冈,长达五年。参寥子于元丰六年(1083年)3月从杭州跋山涉水来到黄州看望苏轼,寓居雪堂整整一年,陪伴苏轼躬耕东坡,吟诗江畔,喜怒哀乐,冷暖自知,一直到来年四月,苏轼奉诏移汝州团练副使,才随苏轼一同离开黄州。护送苏轼途中,二人登游庐山,脍炙人口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是他们在游览西林寺时写下的千古绝唱。

之后,元祐初年,苏轼时来运转,官运亨通,贵至帝师,参寥却从不问讯。直到元祐四年(1089)苏轼以“两浙西路兵马钤辖龙图阁学士”就任于杭州,他们又重续前缘。苏轼特地在林木深蔽,花圃罗列的孤山建一智果精舍,邀约参寥从于潜天目山来主持该院。苏轼时常带领幕僚、诗友前来品茗唱和,其乐融融。著名的《参寥泉铭》就是苏轼的特意之作。

绍圣年间,朝廷时势骤变,发起迫害元祐党人的狂潮。苏轼先被贬往广东惠州,继而发配到海南儋州。参寥忧心如焚,打算带领徒弟颖沙弥度岭过海前去探望。苏轼闻听,急忙复书劝阻曰:“……转海相访,一段奇事,但海舶遇风如在高山上坠深谷中,非愚无知之人,皆不可处。胥靡遗生,恐吾辈不可学,若是至人无一事,冒此险做甚么?千万勿萌此意。颖师喜于得预乘桴之游耳。所谓无所取材者,其言不可听,切切!相知之深,不可不尽道其实尔。”[4]1500在千年前交通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要从浙江杭州到海南岛来探望一个落难的朋友,这种风仪,简直难以想象。苏过也深为感动,作诗附寄曰:“……道人航海曾何劳,久将身世轻鸿毛。只恐西湖六桥月,无人主此诗与骚。”[2]197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苏轼和参寥两人声气相投,患难与共,仅苏轼致函参寥存世的就达二十一首之多,苏轼作品中与参寥有关处不完全统计有三百一十多处,可见彼此关系之深厚。就在参寥准备动身前往海南探视密友时,被人举报冒名使用度牒。参寥本名昙潜,是苏轼替他改名道潜,果与度牒不符,于是判令还俗,编管兖州。遂未成海南之行。直到哲宗驾崩,徽宗登基,建中靖国初大赦天下,参寥才得以解脱。接下来才有了尘封已久的参寥子千里奔丧,凭吊苏坟的感人故事。

三、凭吊苏坟

参寥子到底是怎样前来郏城上瑞里凭吊东坡墓地,又是如何赋诗寄托哀思的呢?事情是这样的,苏东坡于崇宁元年(1102)闰六月二十日安葬于汝州郏城上瑞里,由三子苏过和次孙苏符(苏迈次子)在这里为其守墓服丧。苏东坡的挚友参寥子——大诗僧道潜于当年秋八月,也就是东坡葬郏后的两个月,千里迢迢,途径香山,亲自来到郏城上瑞里,凭吊东坡墓地,会见苏过。

途径的香山,应该就是平顶山西北的香山寺。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现有大小香山三十多处,但建有香山寺的有九处,其中平顶山境内的香山寺是最早建立的,距今已一千八百多年。相传这里是大悲观音菩萨证道之圣地,经历代扩建,规模宏大。宋熙宁元年,皇帝敕建《大悲观音大世碑》。元符二年,又竖《香山大悲菩萨传》碑,因是蔡京书丹,亦称蔡京碑。北宋时这里香火鼎盛,声名远播,同时又恰处参寥此行的交通要冲,当然不免一游。

参寥来到郏城上瑞里后,在苏过那“墙东凿牗纳朝光,掘地为炉土作床”[1]472的守丧茅庵中留连三天。临行时要求苏过赠言,苏过为他写下了长达800余言的《送参寥道人南归叙》和《送参寥师归钱塘》诗。字里行间充满着对他们父辈间纯真友谊的无限恋眷,热情地赞美了参寥子那种刚直不阿,了不仰俯于人的高洁品格。同时清楚地交待了参寥的这次行踪事宜。

《叙》云:“壬午岁(崇宁元年岁在壬午 即1102年)秋八月,来自香山,见余上瑞曰:‘吾将南归,何以赠我?且吾前日得奇祸,几死。今未知所创,丐子一言。’余曰:‘子知屠牛坦之刀乎?十九年若新发于硎,措刃於可游之地,而以婴不折之所也。此为善用刚矣。子行游天下,批大郤,导大窽,愿俟知者不汝疵也。不然,则善刀而藏之。若又能灰心槁形,澹然遗世,以从东郭顺子之游,则余他日察之,必曰:‘此非昔之参寥子也。”[5]529

《诗》曰:“我昨南来自炎州,师亦方解钟仪囚。握手流涕古汴沟,生死骨肉我未瘳。众人见弃谁相休,累然独处空山幽。忽闻剥啄师唤我,洒扫茅堂三日留。”[5]119

诗中情真意切地道明,我刚从南方归来,您也才解脱囚禁不久。春天您为父亲送丧在运河上我们洒泪而别,眼下我仍沉浸在丧父的沉痛之中。(在政治高压下)众人为避嫌谁也不敢和我家联系,您却亲自前来为父亲凭吊,在这里逗留三日。字里行间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参寥子在郏城上瑞里凭吊苏坟后,又前往许昌会见苏辙。《苏辙年谱》载,“是岁(崇宁元年)道潜(参寥)来弔。应其请作《天竺海月法师塔碑》。”[6]602

事情原是这样的。当年,杭州天竺山有两大高僧,海月法师和辩才法师。苏东坡和他们都是好朋友。熙宁六年(1073)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海月无疾而终。十六年后(元祐六年),苏轼又出任杭州太守,辩才法师(即曾为苏迨治病者)圆寂,他的徒弟要求东坡为其撰写塔铭。东坡说:“吾故知师矣,予弟子由虽未尝识师,而其知师不在吾后,吾为汝请。”[7]1439于是,苏辙就应苏轼之请,为辩才法师写就《龙井辩才法师塔碑》。这次参寥子前来凭吊东坡墓后,借道许昌会见苏辙,就要求苏辙再为海月法师撰写一篇塔铭。苏辙在这次撰写的《天竺海月法师塔碑》中,交代撰写经过曰:“子瞻终於毗陵。余杭参寥师弔予颍川,既而泣曰:‘辩才既以子瞻故,得铭于公。海月独未有铭,公以子瞻,其亦勿辞。’予亦泣许之。”[7]1445于是,这两篇塔铭都一起收藏到了《栾城集·栾城第三集·卷二十一》中,堪称姊妹篇,当为文坛禅宗的一段佳话。这些历史文献都是参寥子曾经前来郏城上瑞里凭吊东坡墓的佐证资料。

参寥子是北宋历史上颇负盛名的大诗僧,这次他千里迢迢特意前来凭吊密友苏东坡,临别时要求苏过为其赠言,又请苏辙为海月法师撰写塔铭,他自己留下了哪些悼念东坡的诗文呢?《历代名人咏东坡》与《苏东坡与平顶山》均收录了参寥子的“东坡先生挽词”一首。“挽词”者,牵引灵柩之歌。尤其是,结尾句“灵轜向崧(嵩)洛,行路亦凄凄。”[8]11说的是,您(苏轼)的灵柩向嵩洛进发,一路上凄凄惨惨。很明显,这与苏过《送参寥师归钱塘》一诗中所说的“握手流涕古汴沟”是相呼应的。这里说的是运送苏轼灵柩的船只航行在汴河上时,参寥特地前来送葬,苏过曾与他握手话别的往事。

参寥这次专程前来凭吊苏坟,逗留三日,徘徊东坡墓前,抚今追昔,触景伤情,感慨万千,怎不文思泉涌,诗兴勃发,留下的诗文自应不在少数。《苏东坡与平顶山》收录了道潜的《再哭东坡四首》七言律诗和《再哭东坡七首》七言绝句,虽然没有注明是这次凭吊东坡墓所作,但从字里行间充溢着的真挚敬仰与深切怀念之情与《过东坡墓》一诗如出一辙,应该都是诗僧参寥子在东坡墓前的慷慨悲歌,有感而发。只不过《过东坡墓》一诗当时被流入市井,传抄于世,发生一些上述的逸闻趣事。

世道有升降,人心无古今。要知道,崇宁年间是党祸蜂涌迭起的白色恐怖年代,苏轼的灵柩刚运到郏城上瑞里的广庆寺,就党祸再发。五月“初四日,诏苏轼追贬崇信军节度行军司马,其元{原}追复旧官告缴纳。”[9]1432人还没有下葬,官职就被一撸到底。“八月二十四日,诏司马光等二十一人子弟毋得官京师。其中有苏轼子弟。”[9]1435九月诏立元祐党人碑,刻石端礼门。接踵而来的,便是诏毁《东坡集》并《后集》印版,以及再度诏立元祐党碑,于全国各州县衙大厅。两度党碑苏轼均位列待制以上官员首恶,可见当时朝廷对其嫉恨之深,所以许多亲朋故旧都不敢接触苏家。参寥子却就是在这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白色恐怖之下,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毅然前往汴河为苏轼送灵,毅然亲自前来郏城上瑞里凭吊东坡墓地,留下感天动地的诗篇十余首。他这种义薄云天的非凡之举,昭示着参寥所独具的超人胆识和高洁人格,也彰显出他们之间肝胆相照弥足珍贵的纯真友谊,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都使人感慨万千,唏嘘不已,高山仰止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参寥千里祭东坡,这个尘封已久的故事,长期养在深闺人未识,今日得以撩开其神秘的面纱,确实情节真实感人,寓意隽永深长,发人深思,引人向上,无疑是一项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啻为闻名遐迩的三苏园再添一笔绚丽的色彩,也是地方文化建设中不可多得的珍贵素材,进一步发掘整理加工,势必大大丰富当地文化精神建设内涵,将又是一段脍炙人口的千古佳话。大诗僧参寥,真乃奇人,不愧为凭吊苏坟第一人。

[1]平顶山市政协编委会.苏东坡与平顶山[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2]舒大刚.三苏后代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1995.

[3]李一冰.苏东坡大传[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4]苏轼.苏轼全集[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1.

[5]舒大刚,蒋宗许,李家生,等.斜川集校注[M].成都:巴蜀出版社,1996.

[6]孔凡礼.苏辙年谱[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7]苏辙.栾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8]三苏故里建设学会.历代名人咏东坡[M].眉山:东坡诗社,1997.

[9]孔凡礼.苏轼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1998.

Monk Poets CAN Liaozi—The First Person Mourned Su's Tomb—Exploring the Author of the Poetry“Passing Dongpo's Tomb”

QIAO Jiɑnɡonɡ,QIAO Zijiɑo

(Finance Bureau of Jiaxian,Pingdingshan Henan 467100,China)

Starting by analyzing the author of the poetry“Passing Dongpo's Tomb”,based on the literature materials,the paper found that Can Liaozi came to Jia city to mourn Su Shi and wrote the poetry to express his grief.It concludes that Can Liaozi is the first person who shows grief before Su Shi's tomb.

Passing Dongpo's Tomb;Can Liao;Mourned Su's Tomb;The First Person

I206

A

1009-8666(2017)03-0014-05

10.16069/j.cnki.51-1610/g4.2017.03.003

[责任编辑、校对:方忠]

2017-01-11

乔建功(1947—),男,河南郏县人。河南郏县财政局退休干部,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会员,研究方向:苏轼葬郏。

猜你喜欢

苏辙法师东坡
孟子何以行此:苏辙之问与宋代治道之争
苏辙晚年诗中“老卢”为谁?
国服法师Davie Wang,物理暴击100%
东坡诗元代接受论
苏辙:做苏东坡的弟弟是一种什么体验
论如何成为一名法师
宜兴:东坡书院忆东坡
浅谈苏辙的诗歌创作特点
东坡画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