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
2017-03-12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春 130028)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
王呈琛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春 130028)
实践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性质,其发展历程是从思辨、人本、实践等三种思维方式递进与转变。实践思维模式是将人、人类世界、人类社会作为客观根据,其具备马克思新世界观理论的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规范与评价,夯实马克思主义基础的重要性质。在此基础上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实践思维方式的科学性,以使人们更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思维方式
引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改革与变迁,重点并非是统一辩证法与唯物主义,而是什么样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以及统一到何种程度。回答此问题时要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问题。以人的实践与现实生活为着眼点,才会出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才会实现传统哲学家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与重要概念是实践,也是创新理论并实现变革的源泉和出发点。应该这样说,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的所有哲学史都是通过实践而逐步深化、明晰发展的。怎样充分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意义和精神实质,重点是全面、科学地认识实践。实践包括基层实践活动、理性层实践理论、核心层实践思维模式等,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巩固实践地位,进而构建哲学体系并实现其现实功能。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确立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既重视人类实践,也加深在历史型与社会性、辩证性与唯物性、自为性与自在性、人类性与个体性等方面相结合的实践,建立起实践理念、实践论及实践观的思维方式,进而构建起科学的哲学体系与哲学观念。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就基于理论实现层面提出实践问题,指出自我意识与哲学思想都要面对世俗现实,哲学实践的本质就是理论的,具有批判性[1]。虽然当时马克思对世界与哲学、自我意识与实践关系的分析仍处于唯心主义范围内,但其在自己的哲学中引用实践概念,将其当作是打开对象世界与哲学、现实世界与自我意识的钥匙,对于其构建以实践观为前提的哲学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马克思在《莱茵报》时,他参与民主主义革命,因为认识与思考物质利益和社会实际问题,其不断反思现实生活与理论原则,了解到仅具备理论批判是不完善的,思想自身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在现实世界中借助现实方式才能达到人的真正解放。在《德法年鉴》时,马克思研究波兰、德国、法国、英国的历史,深入分析资本主义时期的政治经济学,首次理解、赞成费尔巴哈提出的唯物主义原则,使用其主宾颠倒方法,清算黑格尔提出的唯心主义观念,总结出市民社会对唯物主义有决定性作用的理论,实现从唯心主义转变成唯物主义的哲学变革。
马克思在1844年撰写的《哲学手稿》中,其实践观得到大幅度发展。其一,他阐述异化劳动理论,进而考察人类生产劳动这一基本实践活动,分析其哲学意义,确定社会生活中劳动实践的重要地位。其二,他将劳动实践和人的本质相结合进行分析,阐述人类特性是自由活动,而劳动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活动。通过劳动改造无机界、创造对象世界,在劳动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人的本质,也创造自身。如此马克思通过唯物主义辩证法对实践领域进行深入分析。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通过唯物主义方法研究存在与思维间的关系,积极摒弃费尔巴哈历史唯心主义在社会领域的局限性,并构建起唯物主义哲学观,通过唯物主义方式处理哲学问题,为构建唯物主义实践观打下基础。就马克思而言,真正的社会主义批判并非是在人类之外的彼岸的、抽象的人格,而是个人开展的真正的人类活动,其有行动、有思想、有感性、有痛苦,所以实践贯穿在批判的每个环节中。
二、实践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
(一)现实性
实践思维方式的基础和前提是实践,立足于现实生活与实践的发展,重视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与处理问题,实践思维方式的完善体现出自身特征。一方面其在改革普通哲学思维方式,意味着从根本上转变哲学性质与哲学本质。每种哲学思维向另一种哲学方式的转变,代表着此哲学向象征意义不同的其他哲学转变,前者说明在不同历史环境下哲学思维方式产生与历史形态相对应的变化,此变化尽管有本质差异,但并非属于本质改变,而是转变为另一种形态;另一方面,实践思维方式和其他哲学理论在发展上有明显区别。通常来说,发展哲学思维方式对于哲学理论发展有决定性影响,而哲学理论的发展会体现出哲学思维的发展,哲学理论具有较多变化,哲学思维方式稳定性较强[2]。马克思构建实践思维方式,把此哲学思维领域内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社会实践以及民族精神、时代主题妥善结合,各民族、各国家就会出现不同实践思维方式;与不同方面、不同领域的特殊精神、特殊课题、特殊实践相结合,不同方面、领域就会出现特殊实践思维,每种哲学思维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实践思维方式也具有各种历史表现形态,体现出现实性特点。
(二)中介性
就实践思维方式而言,所有物质世界属于统一整体[3],它的不同内在构成要素在差异和对立的前提下,也是彼此转化、相互作用与联系的。此转变与联系是借助中介作用彰显出来的。近代哲学思维落入两种针锋相对的思维定式中难以自拔,原因在于其没有科学把握两个对立面之间的中介。如果能够有效把握对立间的中介,也获取了统一对立的理论方式与实践基础,进而有效处理事物联系、运动、变化以及发展等相关问题。所以,应该说了解与把握事物内部各个对立面的中介环节,是从之前的对立面思维方式转变成实践思维方式的立足点和突破口[4]。由于科学把握中介环节,既能让我们可以了解事物发展及联系的辩证性质,让人们有机会深层次窥探事物内部,在整体性结构性方面来充分把握与探索促进事物发展及形成事物联系的内在机制。就此意义而言,实践思维方式也是整体性、系统性思维方式。该思维方式中人类各种实践活动是彼此联系、相互统一事物的基础。在对立中实现统一,彼此区别、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借助实践的中介功能达到相互联系、彼此统一,在统一中存在对立。事物在统一以及对立的关系下成为整体,而实践思维方式是充分、科学地体现事物整体的相互性与系统性。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思维方式的科学性
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思维方式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既不能对经验事实进行逻辑探寻,也不能思辨或形式地对概念逻辑进行分析,而是以实践逻辑为基础,从人的社会、世界以及哲学思维的建立与发展规律方面进行探索与分析。
1.人活动与存在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指出,人的存在并非抽象理论理解的存在,而属于现实人的存在。此种存在,是现实人在通过自由活动而体现出的存在,而脱离实践活动的抽象人在社会中是不存在的。所以,一定要从实践层面理解与分析人的存在。“人”,不管是群体人还是个体人,都是在实践中发展、受实践约束的人。人的诞生与发展具有一定规律性,此规律性是人能够自觉、自由活动而出现的实践规律。实践体现人存在规律和思维方式,要基于实践去理解和认识人的存在。
马克思分析,人的活动并非抽象意义上的活动,而属于现实人的活动[5]。要基于人的存在及实践来分析人的活动。人要不断维持生命,不管是自我生命还是孕育下一代的生命,都离不开物质生活资料,这与动物维持生命有一定的差异性。动物可以通过本能在自然环境中得到资源而维持生命;而人类则要通过实践能动性获得维持生命存在的物质资料,此过程对自身进行改造,如人细胞、人血、人胚胎中获取;也能在对精神生活、社会秩序、衣食住行等社会物体的改造中获得。人通过在自然界活动而得到精神生活与物质资料的过程,就是其自然生命存在与延续的过程。人在努力维持包括社会价值、社会意义在内的社会生命的存在,就是其增强生存的社会意义和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实践是人类生活活动的基本规律,也是人思维方式的决定性因素,要从实践的建立与发展分析人的存在,认识人类统一双重生命的自由活动。
2.人社会与世界建立与发展规律
马克思提出,哲学所研究的世界,并非是不属于人类、与人无关的物体世界,而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建立与发展的世界。此世界是由远古类人猿生成的,将人从以前自然界划分出来的。通过人类活动,让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彼此影响,建立起发展人的世界和人的世界。进而出现类人猿未曾拥有的人和人、人和环境的各种新关系,出现人世界的各种矛盾:存在与思维、客观与主观、客体与主体、目的与方法、结果与目的、应然与本然、必然与自由、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价值与事实、丑与美、善与恶等矛盾,而建立人世界的所有矛盾根源都是实践。而上述矛盾对立面,人为获得实在形态或观念形状的统一,实践是处理所有矛盾的唯一实现策略与路径。这意味着,人的实践一直对人世界的发展具有制约和规定作用,在实践过程中妥善出现与处理矛盾并推动与改变世界发展。
马克思认为,人的社会并非朴素辩证思维可以分析与理解的,社会是人与自然共同存在的,是兽性与人性抽象、对立的人的集合体,这是形而上学思维无法理解的;社会发展受观念规律制约和支配,这是思辨思维或主观唯心论难以理解的。人的社会是由思想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构成的。经济生活是为保障自然生命存在而开展的社会活动,是另两种生活的基础与前提,是人实践不同经济利益关系的根本维度。思想文化生活与政治生活是满足精神生命、社会生命发展的活动,是保护和促进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与政治生命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践促进社会生活的建立与发展,社会存在方式影响人的思维方式,而人要基于实践来理解社会。
结语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实践思维方式是主要的、根本的思维方式,其代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高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发展中逐步完善与成熟,更具科学性与合理性。实践思维方式基于实践层面分析世界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抽象、直观的片面思维转变为整体、全面、具体的实践思维,进而超越、扬弃了陈旧的思维方式。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思维要用来分析世界观,是对之前所有哲学予以区分的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全部问题的思维逻辑。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实践思维分析人的社会、世界以及哲学思维的建立与发展规律,阐述实践思维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而加深人们对实践思维方式的理解。
[1]林广玉.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变革的意义——从对人的本质及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来看[J].绥化学院学报,2016,(6):24—27.
[2]高玉敏.实践思维方式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创新研究[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1):123—124.
[3]张梅艳.马克思哲学实践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发展[J].社会科学家,2015,(5):24—28.
[4]冯文平.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教育[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3,(3):62—63.
[5]赵华飞.试论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批判思维方式[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20—22.
OnPracticalThinkingModeofMarxistPhilosophy
WANG Cheng-chen
(School of Marxism, Changchun Finance College, Changchun 130000, China)
The practical thinking is the fundamental character of marxist philosophy. Its development process is the progress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three modes of thinking such as thinking, human being and practice. Thinking mode of practice takes the people, the human world and human society as the objective, which has the important propertie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Marx’s new world view theory, basic norms and evalu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theory, and consolidating the basis of Marxism. On the above basis, the paper will analyze the scientificity of practice thinking in marxist philosophy research so as to understand marxist philosophy more deeply.
Marxism; philosophy; practical thinking mode
10.3969/j.issn.1008-6714.2017.10.029
B02
A
1008-6714(2017)10-0062-03
2017-06-20
吉林省教育厅2016年职业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项目(2016ZCZ040)
王呈琛(1973—),男,吉林长春人,副教授,法学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钱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