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

2017-03-12

关键词: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

郑 曌

(辽宁大学 研究生院,辽宁 沈阳 110036)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

郑 曌

(辽宁大学 研究生院,辽宁 沈阳 110036)

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高水平复合型创新人才提供智力支持和推动,而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既要符合个人成长与成才规律,又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动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就要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和质量,而研究生招生质量与研究生培养质量密切相关。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生源质量和生源结构制约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质量和培养方案。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从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就要优化研究生选拔方式,提高生源质量,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力量、学科建设、奖惩政策等方面提升研究生教育水平,同时建立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监管机制,为研究生科研创新提供良好环境。

研究生创新能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质量监管;创新平台;服务意识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背景

(一)强化按需培养

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需要高水平创新型人才作为智力支持,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既要符合个人成长与成才规律,又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通过培养机制改革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完成研究生培养由知识结构向智慧储备、由能力结构向创新源泉、由素质结构向精神追求这三个提升,把课堂和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富有创造力的隐性知识,从而实现知识的再创造,才能够在实践应用中发挥创新精神,培养出具有深层次学术视野和精神境界的创新型人才,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赵卿敏. 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5):26-30.。

(二)突出分类培养

2013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要求研究生教育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专业设置,按学科门类招生,打破专业设置壁垒,允许跨校修读选修课程。要完善学分制管理体系,开展跨校修读课程合作,为卓越人才培养提供驱动力,进一步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发展空间。对待多层次、多影响因素、多研究领域的综合性复杂问题,要融汇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科学领域知识,共同寻求解决路径。要弱化学科专业化,提倡协同创新,实现跨学科培养研究生。

(三)统筹学科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教研〔2017〕2号),研究生教育要统筹“双一流”学科建设,面向新兴技术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产业,依据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政策,主动调整,准确定位。对无法满足与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进行重新设置,实行撤销、停招或新增,重建专业结构,完善衡量标准,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大高端人才储备的投入力度,汇聚英才,培育优才,合理建设人才梯队,量化优秀成果。

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

(一)招生机制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

1.选拔方式与培养方式。按照现行的招生体制,招生单位在制定本单位招生政策时不能违背国家的招生管理规定,不能有歧视性或限制性政策。因此,报考生源所取得学历学位的院校层次、专业背景、知识储备、科研能力等都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衡量,这就为研究生培养设置了第一道关卡。前置学历与研究生专业相同或相近的学生能够更快融入研究生专业氛围,开展学术研究。而跨学科报考的研究生因为缺乏所选研究生专业对口的本科阶段的系统学习和论文训练,在研究生学习阶段需要补修本科阶段专业主干课程。那么在研究生教学中,重新开设本科阶段主干课程就难免会出现“吃不饱”和“消化不了”的现象。因此,针对研究生的不同学业表现,制定不同培养方式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2.生源质量与培养质量。完善选拔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政策,制定硕博连读研究生及直博生工作办法,推行博士“申请—考核”制,使推荐免试入学攻读研究生学位的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更加多元化。加大对拥有丰硕科研成果的考生报考的奖励政策,吸引更多优秀生源报考,从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国家允许同等学力人员报考研究生,是不拘一格选拔特殊人才的需要。招生单位可根据各招生专业的培养目标对同等学力报考人员提出具体业务要求。国家在政策上赋予招生单位招收同等学力人员的自主权,招生单位则需要在保证招生质量的同时,合理制定标准来对同等学力人员的报考及录取进行资格审查和判定。

3.招生计划与师生配比。按照学科发展、生源情况、师资力量等合理确定各专业招生计划。生源充足的专业应配备足够数量的研究生指导教师,共同承担培养研究生的任务。如果研究生指导教师数量无法满足专业招生人数的需求,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就无法得到保证。每一名研究生都有享受研究生指导教师培养与指导的权利,通过指导教师的教导与指引,可以使研究生明确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为学位论文的选题与写作铺好路,同时逐步明晰学业发展和职业规划,有利于研究生的成长与成才。

(二)培养机制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

1.考核内容与培养目标。对研究生的培养不仅要丰富其知识储备,改善其知识结构,更要着眼于提升其科研创新能力。因此,在研究生招生过程中就要强调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科研潜力的考查,而这些通常在复试中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创新性的优秀人才,与之相适应的考核内容也应灵活开放。在复试时,合理确定专业课笔试及面试的比例,在专业课试题设计上注重考核准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能力*叶志明. 对研究生教育与培养模式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2):6-9.。在培养目标的设定上,除了传授基本的专业必备知识,还要深入引导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培养研究生学习处理文献资料、论文写作、对知识加工和再创造、理论应用于实践等方面的能力。营造良好的科研创新氛围,有利于培养复合型高水平人才*杨成平. 文科研究生科研方法教育与训练的基本思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8):25-29.。

2.生源结构与培养方案。从2016年12月1日起,我国研究生教育发生重大变革,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将按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两种培养方式进行招生,因此研究生招生培养单位将适时调整方案对研究生进行分类招生与个性培养,按照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及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学习形式来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在培养方案制定上,针对学术型研究生,应侧重开发其科学研究潜力和基础研究能力;而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应侧重开发其实践操作和应用研究能力。在课程体系制定上,对于学术型研究生来说,应设计系统化立体化的知识体系,普及学科基础知识和前沿领域知识;而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应设计以“模块化”“职业化”为导向的知识架构,提升其职业素养和创新意识*胡玲琳. 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性比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4):22-26.。针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培养方式,在培养过程中均可开设跨学科、职业规划等课程,在学制上可适当延长非全日制研究生修业年限以达到培养方案对研究生的学业要求。

三、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1.改革招生体制。深化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延续培养适应社会所需人才的教育理念,向高精尖创新人才培养方向迈进。通过创新招生选拔方式,选拔既有实践经验又有培养潜力的高素质的研究生,能够实现有效的创新人才储备。优化考核方式,在复试阶段加大对准研究生科研成果、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考查,合理设计复试方案,突出对准研究生创新潜质的评价。以复试政策为导向,摆脱唯分数论的怪圈,通过选拔方式的革新来传递重视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信息,从而实现培养源头上的变革。

2.改善布局结构。改善生源结构,对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实行同一标准,统筹管理。根据职业需求和社会导向来综合评定专业及研究方向设置。尤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领域设置和种类应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适时调整,招生规模和计划的分配也应该以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协调发展为前提,进行动态调整。打破专业壁垒,选拔复合型人才,尝试按照一级学科进行命题、招生、录取,在考试内容上也要模糊专业界限,注重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及运用理论的成熟度,增加学科交叉等前沿知识的考核,鼓励多学科背景的学生报考,加大跨学科研究生选拔力度,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打好基础*周叶中. 关于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8):7-11.。

(二)完善培养体系

1.科学设置课程。在课程体系设计的总体布局上,要兼顾学科特点、学习方式及学制的不同,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出发,精心安排,科学设置。按照招生类别、专业领域、研究方向重新设计培养方案,全面布局课程体系,突出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不同特色。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设计要兼顾职业发展与理论学习,均衡知识传授与应用实践,加强实践课程设置,突出实验实践环节。比如,要合理安排专业课与选修课的比重,增设研究生学术规范、研究方法与设计、学科交融与创新、前沿发展与开拓等相关领域的课程,侧重培养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规范研究生学术道德,满足不同层次研究生对知识和学术能力培养的需求*吴照云. 对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1):19-23.。

2.优化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注重方法论的教学,通过多种途径培养研究生学术研究意识。首先,要培养研究生具有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就是在查阅学术资料或获得研究成果中遇到新的观点、解释、阐述或理论时,要有存疑的态度,要思考这些观点是从哪方面切入的,试图解决怎样的问题;如果换一种表达或研究方法,结论会否不同;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做更深入的探讨*段宗社. 研究生学术研究意识的培养[J].中国研究生,2011(4):28-30.;等等。其次,要培养研究生具有学术前沿意识。前沿是很少涉足或还没有涉足的研究领域,因此可以视为一种突破和发展。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摆脱僵化的研究方法,大胆尝试开辟出崭新的研究领域,这样取得的研究成果才更有价值。

3.发挥导师群作用。研究生与其指导教师是和谐共生的关系。指导教师给予研究生正确的、全方位的教育与引导,研究生参与及协助指导教师完成科研工作。有些研究生指导教师拥有其他身份,没有充足的时间与精力完成指导和培养研究生的任务*秦发兰,胡承孝. 目标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1):50-54.。有条件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可以对研究生进行分类培养,改变传统的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指导形式,可实行主副导师制或协作导师制,发挥导师群作用。主要包括校内导师合作、校际导师合作、校企导师合作三种形式,实现多元化指导,为研究生与指导教师之间搭建顺畅的沟通平台*王碧云,杜琼,张维佳. 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4):39-42.。要强化指导教师对研究生的指导作用,把握研究生培养的关键时间点,合理安排指导时间和密度,根据研究生特点给予个性化引导,使其在最短的时间内步入所选领域开展学术研究。

4.完善奖惩机制。以学业成绩、科学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参加校内外学术交流培训的层次和次数等作为研究生科研奖励的参考标准,对研究生进行公正公平公开评选,分层分级予以奖励,激发研究生自主创新的主观能动性。提倡以问题为导向的原创性研究,不要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简单堆砌,而是要深入思考加工,发现创新之处*吴宏翔,熊庆年,顾云深.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表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9):32-36.。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加大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原创性检测力度。对不遵守学术规范、投机取巧、窃取他人科学研究成果的研究生,一经查出必须严惩;对已获得相应学位的研究生,情节严重的可撤销所授予学位。

(三)加强质量监管

1.提升管理水平。研究生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职责是统筹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工作,涉及研究生招生、培养、授予学位,以及学生管理、研究生导师的遴选与考核、研究生管理人员的培训与管理等内容。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建立与完善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机制是势在必行的*王得忠,胡荣.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因素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6):22-26.。提升研究生管理水平,建设科学化、规范化的研究生管理机制,加大研究生教育教学基础设施的投入,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完善研究生教学体系,扩大精品课程的示范性作用,为研究生培养提供更多的学术交流平台,加强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建设,制定研究生科研成果奖励政策,为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加强教学监管。建立研究生教学检查制度,规范研究生教学管理,由研究生教学检查组对研究生开课、授课、研究生到课等情况不定期进行检查。以往研究生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临时停课不向研究生教学管理部门提前备案、随意缩短授课时间、由其他任课教师或研究生代课不提前备案、研究生到课率低等现象,这些都会影响研究生课堂教学秩序和质量。加强对研究生教学检查监督管理,随时查出问题随时解决,制约研究生授课教师的随意性,把研究生课堂出勤情况纳入期末成绩的考核标准中。通过加强教学监管,能够形成良好的治学风气,使研究生教学“乱象”得到有效治理,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

3.建立考核制度。设立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开题审查制度,规范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建立硕士研究生中期预警制度,对不满足学位申请条件和在修业年限内无法完成课程学习的硕士研究生提出预警并规定达标条件,符合规定者则可继续完成学业,不符合规定者则实行分流淘汰。建立博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制度,规定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的学习和科研工作量,定时开展主题报告和专题演讲,以多样化形式来督促博士研究生的自主学习与科研,以良性竞争来促进学术交流创新。

(四)构建创新平台

1.拓宽培养渠道。积极开拓联合培养渠道,加强国际联合培养,完善学分互换体系。多领域、多角度、多层次开展交流与合作,实现信息有效传导,规避滞后性。通过国际合作,拓宽研究生学术视野,增强其前沿敏感度,改善其知识结构,提升其专业素养与综合素质。

2.加强联动机制建设。增强与企业、行业、地方政府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开启校企联盟,建造卓越人才工程,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在研究中学习,在实践中提升,依托人文社会科学或科学技术项目,实现优势互补,互利互惠,构建产学研联动机制。专业院校与综合院校发挥自身优势,寻找利益合作契合点,增进开展合作创新的广泛性与深入度,提高学术研究成果的转化能力,加速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的立体培养机制的构建*王雯,李健强,于嘉林,等. 拓展培养平台 创新培养模式 推进国际合作——中国农业大学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实践与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1):8-12.。

3.开发实践基地。实践是理论学习的延伸与拓展,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开发相比于课堂教学和案例教学,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能够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无论是优质创新型研究人才还是高素质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都需要延续理论学习,培养实践精神,从而在创新意识上得到启发、在创新思维上得到拓展、在创新能力上得到提升*黄宝印. 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7):26-31.。根据不同学科特点,结合各培养单位实际,加强实验与实践环节建设,因势利导促进研究生的理论学习与回炉锻造,使研究生通过实践→归纳→学习→研究→再实践的过程,培养其以问题为先导开展实际研究的意识,从而实现学术和科研成果在量与质上达到均衡。

〔责任编辑:张秀红〕

A study on the countermeasures of cultivation of postgraduates’ innovative ability

Zheng Zhao

(GraduateSchool,LiaoningUniversity,Shenyang110036,China)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requires a high level of complex innovative talents to provide intellectual support and promotion. The cultiv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should not only meet the individual growth and talent law, but be also in line with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graduate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level and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nd graduate students enrollment quality and graduate training quality is closely related. The mechanism of graduate student enrollment,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and the structure of students restrict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graduate students, cultivating quality and training program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should optimize the selection ways of graduate students, enhance the level of graduate education from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methods, teacher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reward and punishment policies, and establish graduate students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 supervision mechanism for graduate students to provide a good environment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postgraduate innovation ability;graduate education comprehensive reform;quality supervision;innovation platform;service consciousness

10.16216/j.cnki.lsxbwk.201703066

2017-02-05

辽宁经济社会发展课题“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问题研究”(2017lslktyb-083)

郑 曌(1985- ),女,辽宁沈阳人,辽宁大学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G643.0

A

1000-1751(2017)03-0066-05

猜你喜欢

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教育部就学位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学位撤销法律规定的现存问题与厘清完善
——以《学位条例》的相关修订为例
英国大学本科一等学位含金量遭质疑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