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音乐现代化的认识
2017-03-12辛颖
辛 颖
(洛阳理工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23)
对传统音乐现代化的认识
辛 颖
(洛阳理工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23)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存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很多有价值的传统音乐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境遇,现今在各大娱乐节目中充斥的是流行音乐。传统音乐不能再固守着其最原始的面貌,需要进行变革。传统音乐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是传统音乐现代化变革的一种途径。那么,什么是传统音乐现代化?这种形式的出现是否存在弊端?其今后的发展方向在哪里?这些都需要对传统音乐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及外延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和探讨。
传统音乐现代化;变革;弊端;发展方向
我国的传统音乐源远流长,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对外交流的频繁,传统音乐发展遭遇了瓶颈,是固守着其曲高和寡的境地,还是汲取现代元素进行变革,使其拥有更多受众群体,接近大部分观众的审美层次,是亟待考虑并解决的问题,这关系到传统音乐是否能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以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笔者通过对传统音乐现代化的现状探析,对其内涵及特点的界定,对传统音乐现代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几点认识。
一、我国传统音乐现代化的现状探析
我国的传统音乐演奏家、演唱家,对于传统音乐的变革都做出了实践性的探索。早期致力于传统音乐改革的冯小泉和曾格格,他们用传统乐器演奏加入流行元素的乐曲,并配上流行演唱;之后出现的“女子十二乐坊”,更是将传统音乐这种变革推向了一个高峰,称之为“新民乐”。对于“新民乐”这种演奏形式,在当时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一些专业民乐演奏家认为其不能算作传统音乐,只能归为流行音乐范畴,另一些人则认为,这种形式不仅符合大众的审美,而且能推动传统音乐的发展,值得赞扬。
但是,对于这种传统音乐的变革,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女子十二乐坊”虽在国外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国内却一直不温不火、业绩平平。之后又出现了大批类似的民乐组合,像“女子红乐坊”、“女子国乐坊”、“女子水晶乐坊”、“半打玫瑰”、“丽乐团”等等,这些乐团也时运不济,情况不容乐观。
当下,在一些大型的综艺节目中,作曲家将一些经典的流行歌曲进行新编,在其中加入民族元素。例如张靓颖在《歌手》节目中演唱的《离歌》,在前奏和间奏中加入了唢呐和二胡的演奏;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中,在前奏加入古筝演奏,并混合了戏曲元素;还有《青花瓷》《三寸天堂》《无字碑》《花田错》等歌曲中,都不同程度加入了民族元素。
这些加入民族元素的流行歌曲,和用传统乐器演奏的带有流行元素的音乐是不是一回事?如果给它们进行界定的话,很显然不是同一概念。前者是流行音乐民族化的体现,而后者是传统音乐现代化的表现形式。对于流行音乐民族化,我们在此先不展开讨论,重点来阐释什么是传统音乐现代化。
二、对传统音乐现代化概念的界定
从笔者搜集到的资料来看,目前对传统音乐现代化的概念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要想了解传统音乐现代化的内涵和特点,首先要对现代化有一个大概的把握。
1.什么是现代化
关于什么是现代化,迄今没有统一的定义。从笔者搜集到的资料来看,可谓是众说纷纭。对“现代化”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发展成熟的过程。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对现代化的研究越来越重视,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现代化进行了研究,都认为现代化应该是全面的现代化,但是对于现代化的重点、认识则不尽相同。
(1)认为“现代化”即“全球化”。“现代化”常被用来描述现代发生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的现象,是发展中社会为了获得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
从历史上来讲,它主要指近代以来,世界各国以西欧和北美地区等近现代以来形成的价值为目标,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因此常与“西方化”的内涵相近。一般而言,现代化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思想文化领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等。
(2)认为“所谓现代化,就是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运用以及由此所导致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根本改变。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应用是现代化的实质。”①
(3)认为现代化就是建立在主体性上的合理化与本土化。具体说来,合理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社会结构合理化即制度化和思想观念合理化。本土化是指,进行现代化的国家和社会把现代化的合理化有机地纳入本土社会,将二者圆融地结合,并使合理化最终成为本土的一部分的过程。②
以上这些对现代化的定义,都是从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角度出发,是对现代化整体的把握。那现代化在音乐领域里又意味着什么?
2.什么是音乐现代化
(1)一些学者从作品题材角度,认为现代化和现代人紧密联系,“即现代人的生活、思想、情感状态将成为音乐题材的中心。”
(2)从民歌翻唱角度,认为现代化就是:“通过一些常见的音乐表现手法,如合唱与独唱的互换产生的音色变化、个别旋律的变奏、配器采用流行音乐等手法,重新演绎中国传统民歌。”③
(3)从音乐风格角度,认为现代化就是“在把握原有传统风格可靠的基础上,在配器和电声乐器的使用方面力求出新。”④
对音乐现代化的解释还有很多,但他们多是站在了音乐音响形态层面来进行描述。“音乐的‘现代化’自然不是‘音响的现代化’,它是文化现代化中的一部分。”⑤
音乐的现代化不可能只有一种标准,所以我们不能从单一的角度对音乐现代化来进行界定。音乐现代化不是全盘西化,也不是对西方音乐的生搬硬套,而是应该用一种批判的精神来面对现代化的问题。
笔者认为,对音乐现代化进行概念界定之前,首先要从对其词性的界定开始:
在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中,对“化”这个词缀作了说明:“由于词缀所表示的意义经常是比较抽象、概括的词汇意思,或只表示语法意义,它们构词中经常具有类化的作用。……凡是带有后缀‘化’的词,一般都是动词。……这一点有助于确定现代汉语的词性。”由此可以看出,“现代化”是一个动词,而“现代”则是“化”的目的,也可以理解为“使……现代的过程”。
既然是使音乐“现代化”,那音乐指代的一定是与“现代化”相对的“非现代化”,即“传统音乐”,这就引出了本文的主题,也就是传统音乐现代化。
3.什么是传统音乐现代化
若要了解什么是传统音乐现代化,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传统音乐。在王耀华和杜亚雄编著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一书中,给出了明确的界定:“中国传统音乐指的是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用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其中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世代相传至今的古代作品,也包括当代中国人用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作品。”⑥
鉴于此,笔者尝试对传统音乐现代化概念作如下界定:
①胡福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25-26.
②叶赋桂.现代化:合理化与本土化[J]. 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1):14-19.
③卢晓进.“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对“民歌翻唱”现象的思考[J].电影评介,2007(13):84-85.
④邢长江.民族音乐现代化之我见.内蒙古艺术,2002(2):17-18.
⑤管建华.音乐“现代化”与现代化批判[J].音乐研究,1999(1):36-39.
⑥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3.
传统音乐现代化指的是,在本民族固有的音乐形式基础上,通过对西方音乐文化的借鉴、吸收和融合,使本民族音乐与时俱进,产生既具有本民族音乐特点又体现西方音乐文化风格的新的音乐形式的过程。被“现代化”了的传统音乐应该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符合现代社会的某些审美心理。
这种新的音乐形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传统音乐形式为主体,对西方音乐形式只是借鉴,取其精髓,弃其糟粕。
(2)传统音乐现代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音乐,使其向着更多元的方向发展。
三、传统音乐现代化目前存在的问题
1.传统音乐全盘西化论
西方文化作为强势文化是与西方的政治经济的强大相联系的,西方的音乐在整个音乐界也占据主导地位。为此,音乐界一些学者认为既然传统音乐要现代化,那就说明传统的就是落后的,要全部舍弃,全盘西化。这些人并没有深入地了解传统音乐,对传统音乐文化及价值不加任何思考,也很少研究。这些言论无益于我们文化的发展。正如罗荣渠教授所讲:“在现代化道路上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特性,完全重复西方工业化的老路,而不去设法绕过与减轻现代化的痛楚,这也是完全不可取的,那只配永远充当现代化先行者的尾随者。”①
2.作曲家对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文化了解甚少
在当今的音乐界,一批搞流行音乐的人,他们在完全不了解民族音乐和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民族”音乐与现代化对立起来。一部分人参照欧美、港台流行音乐的音乐形式,用别人的风格来同化自己。他们往往被视为民族音乐的发展者,但实际其音乐与民族音乐毫无关系。另一部分人根本就不了解“现代化”的涵义,将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用一种生搬硬套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用它来适应时尚、潮流,并美其名曰弘扬民族音乐。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还是对西方音乐文化和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不了解,没有作深入研究。对热衷于将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技法相结合的中国新潮作曲家,周文中教授做过这样的评价:“他们能写,但对文化知之甚少。首先是对西方文化历史及现状难以深入了解,也无法去研究(比如语言障碍);二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这代人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较浅,这些年在国外,面对西方——进不去,研究中国——离得远,这是一个非常残酷的事实,不管他们主观怎么想。……好些年轻人图书馆都不愿去,他们注重分析总谱,热衷于功能手法技术,沉醉于音响模仿的效果,不太研究运用这些作品及运用这些技巧的背景、 理论和美学。”②
3.传统音乐为了获取商业利益而失去本真面目
在当今中国音乐界,传统音乐被“现代化”,多是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把传统音乐改得面目全非,以此来追赶潮流。竹笛演奏家将竹笛进行改良,新增加了按键,使其更接近长笛的演奏形式,遵循了十二平均律;二胡、古筝、琵琶等民族乐器也加入了电声,其在音乐形态上已失去了传统乐器的本真音色,更接近西方的电声乐器;中国的民族乐队也参照了西方交响乐队的编配形式,加入了钢琴、小提琴等西方乐器,也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乐队了。
这些是在乐器上进行西化,更有一些浅薄行为,纯粹为了商业利益而不择手段,将传统音乐改得面目全非,以此来博人眼球,达到商业利益最大化。他们往往只注重灯光、服装、音响等外在形式,在传统音乐中加入怪诞的音响效果,把传统音乐原先的节奏型改为时断时续型,使传统音乐的精髓消失殆尽。
这种传统音乐的新形式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音乐现代化。究其原因,最主要是因为传统音乐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弘扬中国的传统音乐,使其能够健康地发展下去。当然,在其健康发展的同时,作为音乐商品,以货币进行交换,具有其交换价值也是无可厚非的。而这些怪诞变革的主要目的,则主要是为了“他娱”,以获取商业成功为主要目的。这种文化行为方式伴随着录音棚、电声乐队、灯光闪烁的舞台表演,对于乐手、音乐制作人来说,作品能取悦观众,赢得市场,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是他们的主要意识和观念。以哪种方式对传统音乐进行现代化变革,直接决定了传统音乐能走多远,以及其今后的发展层次。
四、传统音乐现代化亟需解决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笔者认为,要使传统音乐现代化能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需要传统音乐界和流行音乐界的共同努力。
①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生活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224.
②周楷模.关于跨世纪的音乐讨论——周文中教授的忧虑和期待[J].中国音乐,1998(2):15-17.
1.需要一批真正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音乐家
作曲家或演奏家除了要有扎实的传统音乐学习基础,更要有一颗为了传统音乐更好发展的爱国之心。他们不仅对汉族的音乐文化了解深入,还精通各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包括各地区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以及其音乐的种类和各自的风格特征,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整个发展史有一个全面的把握。他们还有着敏锐的洞察能力,能够发掘现代音乐文化中的精髓,将其很好地运用到传统音乐中,既能体现现代风格,被更多观众所接受,又能不失传统音乐的特点,保留传统音乐原汁原味的精髓。
2.对西方音乐文化要有全面把握
传统音乐现代化发展,除了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要有扎实的基础,对西方音乐文化也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包括西方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体系及特征,这样才能深刻了解西方音乐和我国传统音乐的不同之处,也才能更好地使传统音乐对西方音乐有选择地借鉴。
3.加强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平等对话
传统音乐向现代化的发展,既不能视西方现代音乐高于其他任何音乐,支持传统音乐的“全面现代化”,也不能对西方现代化音乐全盘否定,认为传统音乐足够博大精深,不需要对其他音乐进行借鉴,要对中西方音乐进行平等的比较。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现代化,就是要建立一套适合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体系。西方音乐文化体系比我们传统音乐文化体系完善,这一点我们应该看到,也应该向西方学习。但是向西方学习,不应该仅学习他们的和声、复调等音乐表现手法,还应该学习其文化价值观念,使其先进的现代化价值观念,能够影响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使我国传统文化体系更加完善。
4.传统音乐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首先,传统音乐既然和现代化结合,就不能固守着其老套的传统模式,固步自封,要善于学习现代音乐中先进的音乐元素,使其成为一种“活态”模式。
其次,传统音乐现代化不能肤浅地停留在表层变革,仅仅从乐器、穿着、灯光舞美等外在的形式进行包装,而需要考虑内在的进步,即从能触动人灵魂的音乐本质着手,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传统音乐现代化体系。
再次,传统音乐现代化的发展也离不开现代媒体的宣传与包装,以此提升其自身的吸引力,这需要其充分了解市场的需求,主动并善于推销自己,而不是坐等机遇。
另外,传统音乐现代化必须体现民族化,因为任何现代化都是民族的现代化,都必须具有民族特色。传统音乐若想真正实现现代化,就必须有深厚的民族根源,丧失民族自我的现代化只能是邯郸学步。
传统音乐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为了将中国传统音乐推向世界,为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只有真正成为世界音乐文化的一部分,才能体现出中国传统音乐现代化的价值所在。
[1] 王思琦.中国当代城市流行音乐——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9:172-206.
[2] 王思琦.娱乐时尚的文化解读[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5:14-52.
[3] 曾遂今.音乐社会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148-155.
[4] 修海林,罗小平. 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69-135.
[5] 周青青.音乐学的历史与现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25-43.
[6] 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39-60.
[7] 俞人豪.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15-29.
[8] 陈艳秀.中西音乐文化艺术与审美鉴赏多视野[M].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15:165-199.
[责任编辑 宋占业]
2017-03-12
辛颖(1983-),女,河南洛阳人,硕士,洛阳理工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流行音乐。
10.3969/j.issn.1671-7864.2017.04.017
J607
A
1671-7864(2017)04-005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