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高职思政教育创新探析
2017-03-12熊未未
熊未未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在过去的二十余年间,我们国家在互联网方面经历了由无至有,由弱至强的激烈变迁,尤其是在最近五年之内,因为无限通讯和移动互联技术的进步,由此展现出全新的互联网环境,形成了“互联网+”的全新格局。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普及,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此,教育工作者需要在“互联网+”视域之内,努力提升思政教育教学水平,带动思政教育模式的变革。
1 对“互联网+”的基本认知
“互联网+”这一概念来源于“互联网”,它起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对于我国而言,“互联网+”的概念则迟至2012年才被理论界所重视,在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有专家提到了此理念,并于其后系统阐述了该理论,明确了“互联网+”区别于传统互联网之处,指出它属于两化融合升级版,且应当把信息化发展视为互联网核心特征,且需要同其他行业进行真正融合,并保证此过程中的创新性。也正是因为这样,“互联网+”更被认为是极具创新性的互联网2.0时代发展新形态。通俗的讲,“互联网+”所加的是传统行业,却又不能简单视为二者的一般叠加,而是借助信息通信技术等,实现技术与行业的深度融合,奠定全新的发展理念及发展形态。
2 “互联网+”视域下高职思政教育所面临的新要求
2.1 教师积极应对挑战
现今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课堂上,时常出现一种现象,那就是教师依旧照本宣科,显然缺少互动性。学生对于这种授课方式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认为,思政课这种讲法,和学生自己看书没什么区别,因此导致了教学效果的弱化。与此同时,有个别教师存在个人素质及业务水平偏低的问题,所讲授内容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内容单一、过程乏味,对学生缺少吸引力。在“互联网+”视域之下,这样的做法更显陈腐。对于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而言,需要以更加自信的态度,更加丰厚而扎实的专业功底,来应对每一个教学环节,且时时注意追求教学的综合化效能。既要理论联系实际,也要尽可能地渗透知识,别出心裁。思政教育方面的教师,应当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扎实,对经典著作认真研究,同时还需要借助“互联网+”视域下的新技术,使知识不受教材及校园的局限,保证学生得以拓宽眼界,萌生更强的时代责任感与使命感。
2.2 学生主动谋求发展
如今的高职院校学生,出生在“95后”,这一代年轻人处在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变革阶段,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均熟悉网络,很多则痴迷于网络,对手机等新事物有非常强的兴趣乃至依赖性。而因为高考的不够理想等原因,他们中个别存在自卑、放任心理。因为这些复杂的情况,一些学生便会发生上课听讲不够认真、学习过程无精打采的问题。而把原本应当学习的时间用于在网上游戏、微博及公众号等。为此,高职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明确“互联网+”视域下高职思政教育所面临的又一新要求,即帮助学生主动谋求发展,引导其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使之在学习和生活中真正地理解思政教育内容,竭尽所能为其提供更加合理和方便的条件,破除互联网带来的教育负面影响。
2.3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在2015年,教育部颁布并下发了《进一步完善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意见》。在“意见”里面提到:需要真正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之进入到教材中,进入到课堂内,进入到头脑里。为此学校和教师需要努力编好教材、提升教师素质、做好教学准备。意见毫无疑问让思政教学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也使得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模式在遇到“互联网+”视域时,有了前进的方向。即总的说来,旧有教学模式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不能全面摒弃。即便在有些学校引入慕课等新形式之后,也应当保证课堂的严肃性,且在严肃性的框架内,注意到“互联网+”视域下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使之能够真正投入到教学模式之内,主动达到参与的状态,也就是一方面需要照顾到传统教学模式,另一方面需要把握住“互联网+”的时代性与前沿性,使其优秀成果同教学内容发生关联。
3 “互联网+”视域下高职思政教育创新路径
在2016年度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到:“将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需要注意到因时而进、因势而导”,以该讲话为引导方针,我们需要真正把握思政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秉承教书育人的发展规律,同时照顾到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努力提升工作水平及业务素质。特别是在“互联网+”的新环境时,明确其给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重要影响,借以努力提升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以充足的准备迎接挑战,适应变化。
3.1 教育同学生相契合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贴近学生生活,以教育改革为发展契机,进行相应的教学调整。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在马克思主义指导现实工作的问题上,大多数同志是理智而清醒的,但也有个别同志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理解不够透彻,存在方法、立场、观点等方面的不足”。因为职业的特殊性,教师自身对于思政内容及教育方法的领悟,会对学生学习效果产生关键性影响,其世界观如何、品行怎样、生活是何种状态,均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学生。为此,教师需要时刻用心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分析问题。本着教书育人的本职意识,感悟到学生的感受和需求,特别是在思政教育同“互联网+”资源相遇的情况下,应当随时将新媒体和新技术同课堂教学相联系,致力于教学工作的活化,保证思政课逐步过渡到完全融入信息技术的状态,增加其时代特色。如此一来,思政教育课程才会更加有吸引力,并产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3.2 过程以学生为中心
高职院校需要努力调整教学理念,使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在“互联网+”视域之下,以学生为中心不应当只是一句空话,其理念应当落实到实践之中。这一理念最早能够追溯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当时的美国心理学专家卡尔·罗杰斯曾经提到:从世界维度上分析,高等教育势必会出现根本性改观,它显然更加需要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这是一种新模式与新视角。从那时起,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教育理念逐步为人们所熟知,其在带动学生全面发展进步,保证人格健全培养方面意义非凡。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教师更应当注意到自身角度的积极调整,努力做到自我的“去中心化”,在保证自身主导地位不变的前提下,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根据学生所处现实情况提供相应教学设计,充分依靠“互联网+”先进教育资源,做好思政基本理论的讲解,将现实社会之中的方方面面完整呈现出来,使之以典型问题的形式同课堂相融,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达到理论知识与现实实践相结合的效果,帮助学生进行理性分析。在此过程中,思政教师需要将引导功能发挥出来,带领大家更深入进行探讨,共同带动“互联网+”视域的真实认知与应用。
3.3 小模式和大格局相联系
所谓小模式,即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产生基于“互联网+”的微思政教育效果,而大格局则侧重于强调认知视域的宽广性,在“互联网+”环境下,这种小模式和大格局相联系的思路是比较实用的。现实中的高职校园,被wifi所覆盖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在这种情况下,思政模式亦应做出相应的调整,注意到既然高职课堂已然和慕课模式相接轨,那么上课形式从传统的教室范围脱离出来也并非不可能,无论是在图书馆还是在食堂、寝室,微思政都可以有其用武之地,在近于无限的思政信息量中,教师指导学生用思政教育中的基本原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到灵活应对学习与生活内容,此外还可以将音乐、漫画、电影等载体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保证思政课随时可以以小见大,达到“互联网+”教育化,教育的日常化效果,切实提高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4 结语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将思政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对于培养和造就适应于社会发展的人才,是极具现实意义的。在“互联网+”视域之下,高职院校相关工作面临着特定的发展机遇,其新型挑战也不容回避,为此,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应当将互联网优势充分利用起来,使“互联网+”视域下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能够优化创新,不断进步。
〔1〕黄琼珍.“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思政教学研究〔J〕.领导科学论坛,2017 (07):78-79.
〔2〕唐晖.互联网思维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7 (17) :53-55.
〔3〕罗平西.网媒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创新策略研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 (01) :43-45.
〔4〕罗珍.高职思政理论课网络空间资源课程运用效果评价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 (3) :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