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头翁属药材鉴别及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2017-03-12钱江平王文昊詹志来

皖西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兴安白头翁皂苷

钱江平,杨 俊,王文昊,詹志来

(1.安徽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2.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3.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药资源中心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北京 100700)

白头翁属药材鉴别及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钱江平1,2,杨 俊1,2,王文昊1,2,詹志来3

(1.安徽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2.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3.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药资源中心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北京 100700)

综述了白头翁属药材白头翁、朝鲜白头翁及兴安白头翁在药材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及质量控制方面的研究概况,分析归纳了文献中白头翁显微鉴定存在的分歧,建议对白头翁的鉴别进行系统研究,为白头翁的药材鉴别提供依据;对白头翁属几种药材中白头翁皂苷A3、白头翁皂苷D等成分进行深入研究,为扩大药源提供支撑;开展白头翁组织与化学成分积累关系研究,揭示白头翁药材“辨状论质”的科学内涵。

白头翁;朝鲜白头翁;兴安白头翁;鉴别;质量评价

白头翁为常用中药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1](P262-263),具有治疗狂易寒热,症瘕积聚等作用。《中国药典》[2](P104)记载白头翁来源于毛茛科植物白头翁Pulsatillachinensis(Bge.) Regel的干燥根,具有燥湿杀虫、凉血止痢、清热解毒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头翁具有治疗炎症、抗肿瘤、增强免疫功能和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等作用[3-5]。目前白头翁药材均来源野生,随着药理研究的不断深入,白头翁用量逐渐增大,野生资源量越来越少。药材市场调查显示,白头翁分布区河北、山西、河南、安徽等地的白头翁药材产量逐年减少[6],东北货逐渐成为市场上白头翁药材的主流;产地调查显示我国东北地区白头翁属植物朝鲜白头翁P.cernua(Thunb.) Berchtold et Presl.、兴安白头翁P.dahurica(Fisch.) Spreng.资源量丰富,尤其是朝鲜白头翁个大、色泽好而药农乐意采挖,占市场白头翁药材的较大份额[7],东北出产的白头翁药材基原包括白头翁、朝鲜白头翁、兴安白头翁等多种。前期关于白头翁的药理及化学成分研究进展的报道较多[3,8-11],但关于白头翁与朝鲜白头翁、兴安白头翁在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及质量评价方面的综述未见报道。本文通过对白头翁类药材——白头翁、朝鲜白头翁及兴安白头翁的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及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研究报道进行归纳与分析,旨在为白头翁类药材鉴别提供依据,为白头翁的进一步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1 性状鉴别研究

1.1 白头翁

《中国药典》[2](P104)记载了白头翁P.chinensis(Bge.)Regel根的性状特征,呈圆柱形或圆锥形,稍扭曲,长6~20 cm,直径0.5~2 cm。表面黄褐色或黄棕色,具不规则的纵皱纹或纵沟,有的有裂隙或网状裂纹,皮部常脱落露出木部,近根头处常见朽状凹洞。根头部有白色绒毛,有的可见鞘状叶柄残基。质硬而脆,断面皮部淡黄色或淡黄棕色,木部黄白色。亦有记载其根呈劈破状[12](P134-148),根头有时分叉,中部以下常有2~3支根[13](P239-243);根头处可见幼叶[13](P239-243)或鳞叶[14](P59-120),还有记载根头部叶柄可达20 cm,先端撕裂,呈纤维状[15]。

1.2 朝鲜白头翁

与白头翁性状基本相同,区别点主要为直径不同,有记载朝鲜白头翁较细,直径0.4~0.8 cm[12](P134-148),[13](P239-243),[14](P59-120),[16](P8-9),[17];也有记载较粗,直径可达2 cm[17,18],最长可达30 cm[17]。

1.3 兴安白头翁

文献报道兴安白头翁药材性状与白头翁基本相似,区别点为较白头翁细,直径0.5~0.7 cm[13](P239-243),[14](P59-120),[16](P8-9),长10~20 cm;也有报道较粗,直径可达2.4 cm[18];表面颜色稍深,呈棕褐色或黄褐色[14](P59-120);根中下部常有分枝[13](P239-243),[14](P59-120),[16](P8-9),[18]。

2 显微鉴别研究

文献报道的白头翁、朝鲜白头翁以及兴安白头翁的显微鉴别,可分为组织构造及粉末鉴别两个部分。

2.1 组织构造研究

2.1.1 白头翁

早在20世纪50年代,徐国钧先生[15]报道了白头翁的显微构造,为双子叶植物根的构造,其组织构造从外到内,依次由表皮、皮层、韧皮部、形成层及木质部等组成,但幼根与老根结构有较大差异。幼根最外保护组织为表皮或表皮脱落后形成后生皮层;皮层为5~7层薄壁细胞组成,具内皮层;常无韧皮纤维。老根中表皮、皮层及内皮层大多脱落,最外层由韧皮部细胞行使保护功能,韧皮部由筛管群、韧皮薄壁细胞及韧皮纤维组成,韧皮纤维单个散在或成束;形成层明显;木质部约占根的1/2,木质部束2~5个或更多;近根头部髓部明显。

综合其他文献报道白头翁结构类型基本与徐国钧先生的报道相似,主要区别在最外的保护组织、韧皮纤维的多少、木质部束数及所占的比例、髓部的有无以及分泌组织是否存在。李广民[19]、王桂芹[20]均报道白头翁次生构造最外为木栓组织,且栽培品的木栓组织更发达[20]。关于韧皮纤维,有报道韧皮纤维偶见或单个散在[18,21];也有报道韧皮纤维散在或成束[14],[22](P997-980),[23](P328-332)。关于白头翁的木质部束,有文献报道木质部为3束约占横切面半径的3/5~4/7[14](P59-120);亦有报道木质部6~7束[21];还有报道其形成了3个扇面[18]。关于白头翁中髓的存在,有文献记载较粗的根有髓[22](P997-980),[23](P328-332);有报道老根有髓而幼根无髓[21];也有文献描述根上部(粗端)有髓而下部(细端)无髓[24](P130);也有报道整根的中央具有髓部[18],中心可见狭长裂隙;也有报道整根均无髓[19];亦有记载药用部位存在根状茎中央有髓[14](P59-120)。

王桂芹等[20,25]报道白头翁药用部位中存在分泌组织,且主要存在于栓内层和韧皮部中。组织化学定位显示皂苷类物质主要分布和积累在分泌细胞、分泌腔和分泌道中,且分泌腔和分泌道的数量变化可以作为判断皂苷类成分含量变化的结构性指标,生长4-5年的白头翁药用部位中分泌组织数量最多[25]。

2.1.2 朝鲜白头翁

研究报道朝鲜白头翁与白头翁的构造基本相似,由表皮、皮层、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等部分构成[14](P59-120),[17],[18],[21]。表皮及皮层仅幼嫩根部可见,老根最外层常为韧皮部,韧皮纤维多见[21]。木质部导管3束约占半径的1/2[14](P59-120),[17],[18],[21],有时可见6~7束[17],大导管与小导管相间排列[21]。中央无髓[14](P59-120),[17],[18]或有髓,常有裂隙[21],或根头部有髓[17]。亦有报道药用部位存在根状茎,中央有髓[14](P59-120)。

2.1.3 兴安白头翁

文献报道兴安白头翁的显微构造与白头翁基本相似,亦是由表皮、皮层、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组成[14](P59-120),[17],[21]。表皮及皮层常脱落,使最外部分为木栓化增厚的韧皮细胞[21]。韧皮纤维单个散在或数个相连。有的排列成断续的环状[17]。木质部导管略作2束状[17,18,21],或成2~3歧分叉[17,21],也有报道[21]木射线部位可见3~7个断续同心环状倒“V”型裂隙。中央有髓[14](P59-120),[17],[21],或根头部有髓[17]。亦有报道[14](P59-120)药用部位存在根状茎,中央有髓。

2.2 粉末特征研究

文献报道显示,白头翁、朝鲜白头翁、兴安白头翁的粉末显微特征没有太大差异,主要鉴别特征有纤维、非腺毛、导管。纤维呈梭形或纺锤形,长可达390 μm,直径可达42 μm。非腺毛常破碎,为单细胞;完整的非腺毛细长,较平直,上部渐尖,直径6~32 μm,表面有螺状角质纹理。导管为网纹导管或具缘纹孔导管,有时可见螺纹导管,导管壁可见穿孔板[14](P59-120)。粉末中还有木栓细胞、淀粉粒[18]、叶柄下表皮细胞[14](P59-120),[17]、后生皮层细胞[14](P59-120),[17],[26](P66-67)。

3 质量评价研究

《中国药典》[2](P104)记载白头翁质量评价以高效液相色谱法为含量测定方法,以白头翁皂苷B4作为白头翁药材质量评价的指标成分。对于白头翁类药材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相关报道主要以HPLC法测定白头翁皂苷B4,少量报道测定总皂苷、白头翁皂苷D以及23-羟基白桦酸,比较不同基原、不同产地以及不同采收期成分含量的区别。

3.1 白头翁属不同基原药材成分的含量测定

郝宁等[27]对4种白头翁属药材的总皂苷进行测定,发现兴安白头翁大于朝鲜白头翁大于白头翁大于细叶白头翁。李海燕等[28]通过测定白头翁、兴安白头翁、朝鲜白头翁及细叶白头翁药材中白头翁皂苷B4的含量,结果显示白头翁中的含量最高。崔晓东等[29]对辽宁省大连大黑山的野生白头翁及朝鲜白头翁中白头翁皂苷B4进行含量测定,显示白头翁要稍高于朝鲜白头翁。

3.2 不同产地白头翁类药材成分的含量测定

不同产地白头翁成分的含量测定 报道大多以白头翁皂苷B4为指标,张振华等[30]对全国十七批不同产地的白头翁进行测定,发现安徽滁州者含量最高。方艳夕等[31]对全国十个产地的白头翁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产自安徽凤阳者含量最高,安徽滁州者稍次。李立顺等[32]对全国十个不同产地的野生白头翁进行测定,结果安徽白头翁含量高出长春20多倍。时维静等[33]采集滁州野生白头翁,并对比市场上不同地区的白头翁药材及饮片,发现产自安徽滁州的野生白头翁的含量最高,而采自市场的药材含量相对较低,饮片则更低。杨传伟等[34]对市场上25个不同产地的白头翁进行测定,发现产自东北地区的白头翁皂苷B4的含量最高。

也有报道比较不同产地白头翁皂苷D的含量差异,尹姗等[35]对樟树药材市场上10个不同地区的白头翁药材中白头翁皂苷D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产吉林者含量高出广东20倍。饶小勇等[36]对市场上不同地区的白头翁进行测定,亦发现产吉林者白头翁皂苷D含量最高,产自浙江的药材则未检验出有白头翁皂苷D。

此外,王勇等[37]还对安徽境内五个不同地区的野生白头翁中23-羟基白桦酸含量进行了测定,发现产自金寨皮仿者含量最高,滁州产的含量最低。

不同产地朝鲜白头翁成分的含量测定 曹祥武等[38]测定了白头翁皂苷B4在长白山地区十个不同产地朝鲜白头翁中的含量,发现其含量差异不大。

不同产地兴安白头翁成分的含量测定 郑光浩等[39]对不同产地的兴安白头翁中常春藤皂苷元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产吉林延吉市者含量最高,产吉林抚松县者含量最低。

3.3 不同采收期白头翁属药材成分的含量测定

不同采收期白头翁的含量测定 时维静等[40]对安徽凤阳北九华山的野生白头翁进行每月定点采集,测定其总皂苷含量,发现8月采集的含量最高,10月份的最低。

朝鲜白头翁不同采收期的含量测定 李海燕等[41]对不同月份的白头翁的总皂苷的含量进行测定,发现野生型中八月份的含量最高,而三年生的栽培者中9月份最高。

4 讨论

4.1 白头翁药材鉴别特征研究有待加强

白头翁治疗热毒血痢疗效显著,药用历史悠久,由于古代典籍记载粗略,白头翁成为本草中伪品最多的药材[42](P250-251),[43](P2),伪品涉及6个科30多种植物,白头翁药材真伪鉴别备受重视。同时本草考证结果显示朝鲜白头翁、兴安白头翁可以作为地方习用品[7]。综上文献报道显示,正品白头翁的显微结构特征存在五点分歧:1)保护组织是木栓组织还是表皮、皮层或韧皮部?2)韧皮纤维多少?3)维管束的数目多少?4)髓的有无及存在部位?5)有无分泌组织存在?给鉴别白头翁药材留下模糊。另一方面,正品白头翁与朝鲜白头翁、兴安白头翁性状特征仅在大小、颜色以及根下部的分支多少上有细微区别;其显微结构特征仅在韧皮纤维多少及木质部射线中存在裂隙有所差异,依靠这些特征难以区别白头翁与朝鲜白头翁、兴安白头翁。因此,本文建议对正品白头翁的显微特征进行系统研究,澄清结构上的分歧;同时加强白头翁与朝鲜白头翁、兴安白头翁的性状特征、显微特征的区别研究,为市场上澄清白头翁药材的正品、地方习用品、伪品提供可靠的鉴别依据。

4.2 白头翁皂苷类成分研究有待深入

文献报道显示白头翁药理活性显著,主要有效成分是三萜皂苷,药理研究表明白头翁抗菌止痢的主要活性成分是白头翁皂苷B4[44],《中国药典》[2](P104)规定以白头翁皂苷B4作为白头翁药材质量检测的指标成分,白头翁质量评价研究报道也多集中在测定白头翁皂苷B4的含量上。近年来的药理研究表明,白头翁皂苷A3有较好的舒张血管[45]、治疗白血病[46]及阿尔茨海默症[5]的作用,白头翁皂苷D能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增长[47-49],但这两种成分在白头翁中的含量少有报道,在朝鲜白头翁及兴安白头翁中的含量未见报道。基于最新药理活性进展建议加强白头翁皂苷A3和白头翁皂苷D在白头翁及同属植物朝鲜白头翁及兴安白头翁的含量研究,为扩大白头翁药源提供支撑。

4.3 开展白头翁组织与化学成分积累关系研究

根类药材的形态是其内部组织结构的发育而成,不同组织部位有效成分的积累不同。近年来,一些学者相继对怀地黄[50,51]、西洋参[52,53]、牛膝[54,55]、太子参[56,57]等根类药材开展发育解剖学研究,并进行不同组织中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研究,定量地说明了药材形态与有效成分含量的关系。白头翁根中主要的活性成分是皂苷类成分,虽然有报道对白头翁根进行皂苷类成分组织化学定位研究,认为皂苷类物质分布和积累与分泌组织有关[20,25];而白头翁已有的鉴别标准[2](P104),[23](P328-332)均无分泌组织的记载。白头翁皂苷类成分在根中的积累规律尚未明确。因此本文建议开展白头翁不同部位(根头部、主根、侧根)和根的不同组织中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研究,以阐明皂苷类成分在白头翁药用部位中的分布情况,进而探明药材形态与质量的相关性,进一步揭示白头翁药材“辨状论质”的科学内涵。

综上所述,建议对白头翁的鉴别进行系统研究,为市场上澄清白头翁类药材提供可靠的性状、显微鉴别特征依据;同时对白头翁属几种药材中白头翁皂苷类成分的含量及在药用部位分布进行深入研究,为扩大药源提供支撑,揭示白头翁药材“辨状论质”的科学内涵。

[1]神农本草经[M].顾观光,辑校.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第一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

[3]连姗,江蔚新,薛睿.白头翁皂苷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2):35-38.

[4]钟长斌,李祥.白头翁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述要[J].中医药学刊,2003,21(8):1338-1339,1365.

[5]GAO XD,YE WC,Albert C.H.YU.et al.Pulsatilloside A and Anemoside A3Protect PC12 Cells from Apoptosis Induced by Sodium Cyanide and Glucose Deprivation [J].Planta Med. 2003(69):171-174.

[6]杨明,丁立威.白头翁产销趋势分析[J].中国现代中药,2012,14(11):60-62.

[7]王文昊,詹志来,彭华胜,等.白头翁基原与产地考[J].中华医史杂志,2017,47(1):14-18.

[8]潘新社,张宏利,韩崇选,等.白头翁生物活性研究现状及展望[J].西北农业学报,2004,13(4):160-164.

[9]陈振华,管咏梅,杨世林,等.白头翁研究进展[J].中成药,2014,36(11):2380-2383.

[10]关颖丽,刘建宇,许永男.白头翁属植物三萜皂苷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9,26(1):80-84.

[11]莫少红.白头翁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药材,2001,24(5):385-387.

[12]谢宗万.中药材品种论述[M].中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1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第三册(第九卷).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14]徐国钧,徐珞珊,王峥涛.常见中药材品种整理与质量研究[M].南方协作组(第四册).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15]徐国钧,袁昌齐,周太炎,等.中药白头翁的生药学鉴定研究[J].药学学报,1956,4(1):25-58,99-100.

[16]金世元.金世元中药材传统鉴别经验[M].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2010.

[17]任乔森,赵琳琳,李秀芬,等,朝鲜白头翁及其混淆品兴安白头翁的生药学研究[J].中国药事,2015,29(12):1305-1309.

[18]李海燕.朝鲜白头翁的原植物鉴定及关键栽培技术研究[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19]李广民.中药白头翁及常见混淆品的性状鉴别和显微鉴别的研究[J].陕西中医,1990,11(1):35-36.

[20]王桂芹,努尔巴衣·阿布都沙勒克.野生与栽培白头翁药用部位解剖结构和皂苷组织化学定位[J].云南植物研究,2007,29(5):492-496.

[21]王胜勇,张勉,王峥涛.白头翁同名异物类药材的数码显微鉴别[J].药学学报,2004,39(10):797-802.

[22]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M].第二版(上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3]肖培根.新编中药志[M].第一卷.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24]康延国.中药鉴定学专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5]王桂芹,努尔巴衣·阿布都沙勒克,时维静.不同生长年限白头翁根的解剖结构与皂苷组织化学定位研究[J].激光生物学报,2008,17(3):412-417.

[26]徐国钧.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27]郝宁,李海燕,李宏博,等.白头翁及其同属植物总皂苷含量测定[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10):2474-2475.

[28]李海燕,李宏博,郝宁,等.白头翁属药用植物的HPLC指纹特征与化学分类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1):1478-1482.

[29]崔晓东,赵云,傅水莲,等.大黑山野生白头翁、朝鲜白头翁浸出物及含量分析[J].大连大学学报,2016,37(3);74-76.

[30]张振华,叶文才.十七种不同产地白头翁的质量考察[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7,21(1):51-52.

[31]方艳夕,藩勇,秦梅颂,等.白头翁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1,33(12):130-133.

[32]李立顺,张子学,时维静,等.不同产地白头翁遗传特性及白头翁皂苷B4量的比较[J].中草药,2012,43(4):772-777.

[33]时维静,胡跃进,王海侠,等.不同来源白头翁药材的皂苷含量比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8):45-46.

[34]杨传伟.白头翁皂苷提取及体外抗菌作用研究[D].牡丹江:牡丹江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6.

[35]尹姗,饶小勇,何雁,等.不同产地白头翁中白头翁皂苷D的含量测定[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20):36-38.

[36]饶小勇,尹姗,龚明,等.HPLC-ELSD法测定白头翁中白头翁皂苷D的含量[J].西北药学杂志,2013,28(6):569-572.

[37]王勇,王国才,赵慧男,等.RP-HPLC法测定白头翁中23-羟基白桦酸的含量[J].药物分析杂志,2007,27(1):13-15.

[38]曹祥武.长白山区朝鲜白头翁质量特征研究[D].延边: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39]郑光浩,裴晓玲,金研,等.兴安白头翁常春藤皂苷元的含量测定[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12,35(1):30-32.

[40]时维静,叶松应,李立顺.野生白头翁一年中皂苷的含量变化[J].中国林副特产,2006,83(4):19-20.

[41]李海燕,李宏博,高宝宁,等.朝鲜白头翁生长发育与总皂苷积累规律研究[J].中药材,2011,34(5):684-687.

[42]王德群.神农本草经图考[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43]康廷国.中药鉴定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44]冯果,刘文,汤瑾,等.复方白头翁汤肠靶向片中白头翁皂苷B4兔体内药动学研究[J].中成药,2012,34(3):439-442.

[45]林顺明.白头翁皂苷A3的血管舒张作用及机制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6]王彤,张日,祁小飞,等.白头翁皂苷A对K562细胞红系列诱导分化作用的研究[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6,24(4):975-979.

[47]岳文华,徐坤,冯育林,等.白头翁皂苷D体外抗肝癌作用及其机制研究[J].中草药,2014,45(22):3295-3301.

[48]梁迎春.白头翁皂苷单体抗肿瘤生长、转移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

[49]Won S,Jung K H, Lee H S, et al.SB365,Pulsatilla Saponin D,Targetsc-Met and Exerts Antiangiogenic and Antitumor Activitie[J].Carcinogenesis,2013,34(9):2156-2169.

[50]王太霞,李景原,胡正海.怀地黄块根的形态发生和结构发育[J].西北植物学报,2003,23(7):1218-1223.

[51]王太霞,李景原,胡正海.怀地黄营养器官中梓醇的积累动态[J].中草药,2004,35(2):208-209.

[52]苏红文,胡正海.西洋参根的发育解剖学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1994,14(2):77-84.

[53]苏红文,胡正海.不同年生西洋参根的解剖结构和组织化学研究[J].石河子农学院学报,1995(3):1-8.

[54]李金亭,谭玲玲,胡正海.牛膝根的发育解剖学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6,26(10):1973-1978.

[55]李金亭,彭励,胡正海,等.牛膝根的结构发育与三萜皂苷积累的关系[J].分子细胞生物学报,2007,40(2):121-128.

[56]彭华胜,胡正海,刘文哲,等.栽培太子参块根的发育解剖学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8,28(5):861-867.

[57]彭华胜,刘文哲,胡正海,等.栽培太子参块根中皂苷的组织化学定位及其含量变化[J].分子细胞生物学报,2009,42(1):1-10.

ResearchProgressoftheIdentificationandQualityEvaluationofPulsatillaeRadix

QIAN Jiangping1, WANG Wenhao1, ZHAN Zhilai2, YANG Jun1

(1.SchoolofPharmacy,Anhui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AnhuiAcadem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Hefei230012,China;2.NationalResourceCenterforChineseMateriaMedica,ChinaAcademyofChineseMedicalSciences,Beijing100700/100069,China)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situation of the morphological identification, microscopic identification and quality control ofPulsatillachinensis(Bge.) Regel,P.cernua(Thunb.) Bercht. et Opiz. andP.dahurica(Fisch.) Spreng. Meanwhile,it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e differences in microscopic identification and suggested that a systematic study should be conducted to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Pulsatillae Radix. Additionally, an intensive study on pulsatilla saponins A3, pulsatilla saponins D and several chemical composition was conducted to extend the medicine source. To reveal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quality evaluation through morphological identification of Pulsatillae Radix, the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rganization structure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accumulation was developed.

P.chinensis(Bunge) Regel;P.cernua(Thunb.) Bercht. et Opiz.;P.dahurica(Fisch.) Spreng.; identification; quality evaluation

R284.1

A

1009-9735(2017)05-0094-05

2017-05-08

中央本级重大增减支项目“名贵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建设”(2060302);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KJ2017A293)。

钱江平(1991-),男,安徽安庆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药资源与质量评价;通信作者:杨俊(1961-),女,河北武安人,教授,研究方向:中药资源与鉴定。

猜你喜欢

兴安白头翁皂苷
白头翁
祝福你兴安
兴安四月树
追梦兴安
HPLC-MS/MS法同时测定三七花总皂苷中2种成分
HPLC法测定大鼠皮肤中三七皂苷R1和人参皂苷Rb1
HPLC法同时测定熟三七散中13种皂苷
想改名的白头翁
高效液相色谱梯度洗脱法同时测定三七总皂苷中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g1和三七皂苷R1含量
白头翁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