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觉奇观与传统文化的契合
——当代中国电影中的传统文化观

2017-03-12四川传媒学院611745

大众文艺 2017年16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尹 振 (四川传媒学院 611745)

视觉奇观与传统文化的契合
——当代中国电影中的传统文化观

尹 振 (四川传媒学院 611745)

自2002年中国电影产业化开启至今,中国电影的数量与质量已逐渐追赶上世界水平,在当代,尤其近几年的中国电影创作中出现了一种文化“复兴”的局面,创作者不再一味打造电影的视觉奇观及视觉大片,而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深沉的主题浸入到电影创作中。由此,当代中国电影虽然增速放缓,但其呈现出的以儒释道思想观念为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却能在每一次的电影放映结束后,给人深深的思考。

后现代;传统文化;价值观

一、传统文化的后现代主义传播

“‘后现代’这个术语是与西方当代社会的自我界定方式相一致的——也就是说,它不仅与过去有关(殖民地),也与社会实践(现代化、消费者)以及技术(媒体)有关。”1作为文化批评的范畴,后现代主义首先在哲学与建筑学领域中对一切形式进行解说,它可以给某个文本、表现特征以及符号进行多个层面的解读。英国埃克赛特大学电影学教授苏珊•海沃德的观点指出——后现代主义依赖于几个紧密关联的概念:相似性、预制性、互文性以及零敲碎打东拼西凑。根据上述观点,电影作为一种依赖于现代媒体技术而诞生与发展的文本形式,不论是内容的创作,亦或是形式的创造,都不能与互文性这一概念割裂开来。纵观中国电影史的作品,早期电影的来源多是戏曲、文明戏、历史故事,而发展中的中国电影至产业化后,其从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创作路径也未曾黯淡。“互文性是指文本与其他文本,文本及其身份、意义、主体以及社会历史之间的相互联系与转化之关系和过程”2,正是这些联系与转化的过程将两种甚至多种不同文本重新组合在一起而产生新的意义,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也作为一种母题,被挪用至电影的主题表达中,进而产生新的意义与价值进行传播。

如同主旋律影视作品受到更多受众青睐的第一步就是走商业化道路一样,中国传统文化若要得到进一步传播,最好的道路是要搭上后现代主义的顺风车。后现代主义主张解构主义,将严肃的主题、完美的话语结构、严密的逻辑体系进行消解,将其融入戏谑、游戏的多元话语表达,以轻松宽容的姿态面向各层面接收者。故中国传统文化尤以儒释道思想观念为典型的严肃主题,便可以通过电影这种后现代艺术形式进行诠释,取得更为广泛的传播效果。

二、传统文化观在当代电影中的体现

作为我国最早的价值观的集合,儒、释、道思想观念集中体现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教思想滥觞于南梁时期,经隋唐时代的争斗与排斥逐渐在各论法中平衡,后在元明时期趋于三家融合,故三教思想观念也常被作为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切入点。同时,当代中国电影产业的高速发展获得世界性的赞许,故事片年产量在2016年达到了772部,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电影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饱含儒释道思想观念的精神内核,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母题浸入。

1.孝悌观与电影主题

早期人类的社会形态因种族繁衍与分工不同而进入到母系氏族,“女性在繁衍、管理种群的同时,开始对子女进行人文关怀的教化,这种不同辈分之间的相互关照便是‘孝’,而种群中同类人的相互关照、相互配合便是‘悌’”。3从父系氏族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形态演变,父权主义一直作为稳固氏族发展和维护等级制度的唯一力量,而孝悌观念也在社会形态演变中逐渐成熟起来。春秋时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提出完整的孝悌观念,孔子的《论语•学而》中提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进而提出孝即孝敬父母,悌即爱护兄弟,“要求遵循血缘关系的长幼尊卑、远近亲疏。”4在此孝悌观念下,父子关系便是一个集中体现儒家思想伦理规范的典型,2015年现实主义题材电影《老炮儿》上映,两代人之间的关系处理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精神内涵。以“六哥”为代表的父辈与以“晓波”为代表的晚辈之间充满着矛盾,对儿子的教育,父亲用的就是儒家思想的孝悌观念。晓波回家后父子俩第一次谈心,儿子拎着一瓶洋酒伏特加,父亲面前是塑料瓶泡的药酒,儿子给父亲到了一杯酒说就算是道歉了,但举杯时,父亲却教育他说:“杯子低点,没大没小。”在中国传统家庭的教育中,晚辈向长辈敬酒,杯子的高度应低于长辈杯子的高度,以示尊敬。这也是作为父亲在家庭中应有的威严。

与此同时,儒家将孝悌观念不断发展,与礼制观念结合,提出了“规矩”的观点,而父子关系也演变为一种师徒关系。儒家思想另一代表人物荀子在《荀子•礼论》中载:“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圜。”后《史记•礼书》中载:“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诱进以仁义,束缚以刑罚。”其都在阐释人们要遵循人与人相处的礼法,只有有了处理这些关系的规矩,才能使伦理之间有着严格的道德标准,人际间方能和谐。2016年优秀的国产电影《百鸟朝凤》中处处体现儒家的“规矩”观念,无双镇的焦三爷是唢呐高手,同时也是整部电影中立规矩的人,他的规矩是在葬礼的唢呐吹奏中,道德平庸者只吹两台,中等的吹四台,上等者吹八台,德高望重者才有资格吹百鸟朝凤。他的规矩是能够进入焦家班的弟子必须人品端正,忠守唢呐艺人的德行,做到唢呐离口不离手。他的规矩又是从学艺到学百鸟朝凤是按规矩一步一步来,不能越过任何一个环节……

当孝悌观已经成为调解家庭成员、约束伦理关系的道德准则时,它又结合儒家思想之“五常”内容,将精神内核上升至关乎民族与国家兴亡的高度。儒家思想的“五常”由仁、义、礼、智、信的内容组成,贯穿于中华伦理文化的发展中。“仁”要求人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的对他人的宽容、理解之情;“义”在原本的公正、应当所做之事的涵义上衍生出朋友义气之意,但都是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之一;“智”是一个人应有的知识与见解,儒家提倡以聪明智慧来规范人的行为;“信”通常是贤人必有的品德,不论做人或言行,都必须遵守诺言,诚实不欺。2016年岁末的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便深刻体现出人在处于时代变革社会动荡之时所展现出的优秀的人伦品格。陆先生讲究诚信,答应朋友的事就一定要做到,所以他找到被妹夫囚禁的小六,帮她报仇。陆先生讲究仁义,管家王妈死了,他要替家人复仇,“你心疼王妈,我也心疼”。陆先生是位智者,他懂得在危难之际委身他处却在国难之际对国家公敌毫不仁慈。在电影中,陆先生就是一个充分掌握父权的大家长,不管身份如何,总能在他身上看到儒家礼教落下的烙印。

2.辩证思维与电影主题

对于宗教的论述而言,马克思与恩格斯早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就曾提到过“佛教徒和希腊人是相对高级发展阶段上的人,具有辩证思维”,而国内一些研究东方文化的论者也已撰写大量著作证实,佛教观念属于哲学范畴的研究。如中国现代哲学思想史的研究者方东美先生认为:“中国佛教思想是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精神信仰的其中一种辩证思维,它带给了世人体验社会的不同视角,从而也获得了不同的精神感受与生活经验。在当代中国电影的主题表达中,佛教观念也不断的渗透进来。

第一,佛教观念的智慧核心是“无常”论,“佛家的化现世为虚幻的精神祈求重在将人的生命化为轮回的圈套,大小乘佛学解释世界,都摆脱不了轮回的圈套。”5意在表明生命在轮回中不断往复,人的命运早已注定。王家卫导演的电影《东邪西毒》中,影片开始出现字幕:“佛典有云,旗未动,风也未吹,是人的心在动”,指出世间一切的恒长不变,唯有人心在暗流涌动,但也逃不出宿命的捆绑。另外,影片的片头与片尾出现的佛陀镜头,也以首尾呼应的形式表明人的命运都在轮回之中流转。冯小刚导演的《唐山大地震》最后一幕,镜头中出现地震纪念墙,蓝天白云下的墙上永远雕刻着地震中遇难者的名字,一位老者凝视亲人的名字之后说:“过两天我再来看你”。此时此刻,佛教经典《心经》的唱诵响起,伴着悠扬的佛乐,整个画面呈现一种平静之感,面对人力无法抵抗的自然灾害,人们也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平心静气等待下一轮回的重逢。

第二,“中国佛教以人性为纯善”6,以慈悲为本的观念来进行人生的救赎。中国人古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传统价值观,又有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这都与佛教观念不谋而合——只有在“无我”前提下才能达到大慈大悲之境界。张嘉佳导演的电影《摆渡人》虽口碑不一,但从整个故事表达的主题来看,恰是彰显佛家慈悲为本的救赎观念。梁朝伟饰演的陈末是一家酒吧的老板,他善于用尽方法将他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从不拒绝,因此被人称为超级英雄,也就是佛家所说的摆渡人。当他收的徒弟小玉为了把偶像马力从事业低潮中解脱出来而牺牲自己的时候,观众仿佛看到了那个舍身为人的大慈大悲之菩萨的影子。整部影片为了表达救赎人生的主题,设置的故事情节虽略显拙略,但却处处彰显慈悲为本的佛家大义。

3.哲学本原与电影主题

“道”原意为道路、坦途,后逐渐引申为道理、原理、规律,它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还原,是以老庄为代表人物所创建的道家学说中宇宙的客观规律。“道家更多地是从本源的形上智慧出发来观照宇宙和人生,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又一种极为深刻的哲学底蕴”7。道家学说通过“自然无为”这一主干理论,进而探讨了天人关系、名实关系、形神关系以及知行关系等一系列问题。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风貌的展示,道家学说增添了更多的博大情怀与浪漫气质。

首先,道家学说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庄子的《逍遥游》是他人生所追求的至高境界,“无所待而游无穷”,在天地间自由徘徊,与自然合而为一。陈凯歌导演的电影《道士下山》便是如此。小道士何安下下山谋生,便是他寻求宇宙规律的开始,期间遇到诸多人间冷暖,都是他通往真理巅峰的必经之路。在遭遇了失去、伤害、痛苦、疑问之后,查老板将他点醒:“只有经历了红尘中的善恶是非、爱恨恩仇,才能领悟真正的大道真谛,把人生悟透,将人世看懂,是学道必须的一步。”此时,电影画面也跟随主题的点破而出现山河大地的季节更迭,昼夜星空的日夜更替,何安下在山间从容练武,吸收着自然万物的灵气,人与自然仿佛融为一体,也许道德真理已被参透,那便是何安下自己所说的:“天地间,道大,人也大,人生本来就是上山、下山,而道心原本宽广可容万物,装得下山河大地、万古星辰。”

第二,如果说儒家思想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种入世精神,那么道家学说中的追求宇宙真理便是一种通过“心斋、坐忘”的出世精神。出世并不是消极对待万事万物的世界观,而是在人生中保有进退自如、事缓则圆的处事方式。这里所说的“心斋、坐忘”也并不完全是坐禅、静思,更多的意义则是摒弃心中一切杂念,专心寻求宇宙真理的方法论。在当代中国电影中,许多类型电影尤其是公路片,往往在主题的挖掘中经常透露出道教学说的出世观,跨界导演韩寒执导的一部电影《后会无期》便是如此。电影的主题曲为东极岛之歌,歌词中的东极岛人杰地灵,太平洋的阳光最先照耀这里,但是在这样一个人间仙境,三位主人公却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为了寻找理想,他们选择踏上“出世”的道路,由东向西穿越中国。路上遇到的种种人事,改变了浩汉看待世界的观点,理想的人生不过是一条平凡之路。

第三,道家学说往往被作为研究中国美学问题的方法论,老子提出的一系列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的逻辑体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一个事物如果只有‘实’而没有‘虚’,这个事物就失去它的作用,也就失去它的本质。”8道家学说中的虚实理论可以在当代中国电影的画面语言角度进行解读。冯小刚导演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中,画面构图运用了中国古典美学中框式构图的圆形画幅,圆形内为电影画面,圆形外为黑色的屏幕,且黑色的区域占到画面面积的一半左右。电影讲述的是李雪莲被前夫污蔑为“潘金莲”,便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告状”,坚持为自己讨公道的故事。在此过程中,观众看到了现代官场上从上至下官员的丑态,所有人都在“扯李雪莲的后腿”。圆形画幅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这些面目可憎的嘴脸,这是“实”的内容;而画幅外黑色的区域是“虚”的内容,在这黑色的虚空里并不是没有内容,通过联系电影主题,这“虚”的区域则是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藏在暗地里更多的官场丑恶,一旦变实,更令人触目惊心。

三、当代电影中传统文化价值观探寻

作为一种方法论,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释道思想学说的运用是近年来作为文艺批评的新思路,尤其对于电影这样的后现代艺术形式来说,笔者认为是有一定意义与价值的: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两千多年的历史传承,是深入中国知识分子骨髓的文化养分,代表一种情怀的展现,因此以儒释道思想学说为解读方式,重在生发一种超越生命之美,生动展现以情动人的深刻意蕴。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属中国美学的讨论范畴,用历史命题来研究当今话题,是一种不忘初心的研究路径,“人们感兴趣的不是外在美的知识,也不是经由外在对象‘审美’所产生的心理现实,它所重视的是返归内心,由对知识的涤荡进而体验万物,通于天地,融自我和万物为一体”9。最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并没有止步于历史领域,在新的知识时代下,它必将指引更多学者开拓新的研究思路与批判方式。在影视艺术领域,怎样继续使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更多的产业推广及相关行业开发,是古老命题的新发展。

注释:

1.苏珊•沃德[英]. 电影研究关键词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360.

2.李玉平. 互文性文学理论研究的新视野 [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5.

3.王二栋. 论传统孝悌观的产生及其当代意义 [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4月第27卷第4期.

4.同上.

5.蒋保国.方东美论儒释道会通 [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年5月第3期.

6.同上.

7.洪修平.论道家思想的曲折发展及其现代意义——以儒佛道三教关系为视角 [J]. 宗教学研究,2007年第1期

8.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9

9.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

尹振(1986.4- ),女,汉,河北省沧州市,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在传统与创新中寻求制衡点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谁远谁近?
少年力斗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