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筝曲《幻想曲》作品分析及演奏提示
2017-03-12厦门大学嘉庚学院363105
刘 莹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363105)
现代筝曲《幻想曲》作品分析及演奏提示
刘 莹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363105)
本文将通过分析《幻想曲》这部作品,将整曲的创作特点,结构分析及演奏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一一呈现,目的是能够使广大的古筝专业演奏者及爱好者通过对这首乐曲的了解,掌握到一些现代筝曲的特征及演奏要领。
现代筝曲;幻想曲;作品分析;演奏提示
一、《幻想曲》的创作特点分析
1.定弦上:《幻想曲》打破了传统的五声音阶定弦,采用了人工调式的定弦法,使多种调式叠加上一起,将以往传统乐曲因定弦法的限制所不能表现的音域特色及地方性都更好的呈现出来。
2.创作理念上:乐曲始终以一个独特的:渐变发展过程为原则,每一个部分都是一个“过程”,每一个“过程”都不仅具有“初始状态”的意义。还是此“过程”对上一个“过程”做出的处理结果。1
3.趋势结构上;虽然此曲也是三部曲式结构,但已从传统的三部曲式快-慢-快,或慢-快-慢的固定模式中解放出来,发展成了融合京剧元素的由散-慢-中-快-散所组成的加入了引子和尾声的复三部曲式。既区别于传统,又将传统的表现形式和西方创作元素相结合。
4.和声运用上:因为定弦的特殊性,使和声的色彩更加丰富。在过去的创作中,一种乐曲,在定弦上只体现一种调式,因此和弦的转换每次都是在非同根音的大小三和弦之间,这势必是大动作,对于表现细腻且不经意之间展现的张力及色彩的变化都有一定的制约性,而此曲因为在定弦上预先设置了半音,即3b 3,使得可以实现同根音大小三和弦之间的转换,并且出现了不协和的增三,减七等和弦,使音乐张力得到了扩展,旋律线条的倾向性也更为明显,这些丰富的和声变化无疑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5.表现手法上:为了追求新的音响效果,此曲运用到古筝特有的表现手法,如摇,扫摇,点指等,还出现了新的演奏形式——拍击琴弦及琴头。使类似打击乐的具有舞蹈性的节奏带入,让听者感受到生动的舞蹈画面。
二、《幻想曲》的演奏提示
(一)演奏技巧方面
演奏技巧其实就是我们俗称的“基本功”。任何乐器在表现乐曲方面都应该有技术的支持,而不是空谈情感。演奏技巧与音乐情感的表达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演奏者只有华丽的技巧是不够的,还要用心去体会作品的内涵。也就是要给乐曲“做效果”。这部分笔者会在本章的第二节中降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理解并毫无障碍的表达出作曲家的创作思想。
本文中的《幻想曲》所涉及到的演奏技巧归纳为:
1.琶音:是和弦的分解弾法,是由左手到右手依次放好,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快速弹奏。按照一个音来使用,所以对速度的要求是比较高的,需要长时间的来练习,最终形成快速,流畅的音响效果。
2.轮指:是指单手使用三根或四根手指按照一定的次序弹奏同一根弦的演奏技巧,它是对传统的技法中长音演奏技巧,如大摇指,食指摇的补充和发展。轮指虽由多个点状音组成,但是却要形成线性的演奏效果,这就要求演奏者的指力要完全做到均匀,落指时间要衔接一致,这就对演奏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轮指作为一种现代筝曲所特有的指法,也一直是演奏者要攻克的难点。
3.摇指:摇指的方法分为扎桩摇,压腕摇,悬腕摇。我们这里降到的是扎桩摇。即与压腕摇的基本要领一致,所不同的是,它不是以整个手腕作为支点而是用小指作为支架放在所要弹奏琴弦的前梁底部,弹奏时需要注意放低手腕,在初期练习中拇指劈时,需打在下面一根琴弦上以起到一个稳定的作用,托指时稍加一些力但无需靠弦,如托时也靠弦的话会影响指法的灵活性。
4.快速指序:快速指序的指法由赵曼琴先生最初应用到古筝乐曲里,他的目的是能够像西方作品那样能够大篇幅,快速度的演奏密集型的音符。在练习时为了去除杂音,应采用正面贴弦弹奏,做到指力均匀,颗粒性饱满。
5.双食点:就是用左右手的两个食指在一根弦上快速交替弹奏。在练习时应注意双肩,肘部,腕部的放松,指尖触弦短促有力,触弦后应做到立即放松。
6.扫摇:扫摇是在摇指的基础上结合了“扫”的一种演奏技法,常见于演奏十六分音符,“扫”一般距摇指音八度以内,用中指迅速向手心同时波动2-3根琴弦。这里所讲到的摇指为悬指摇。配合方式为 。这种技巧多用来装饰润色,突出旋律,塑造情绪激烈的场面。
7.泛音:用左手的小指指肚轻叩右手有效发音弦长的1/2处,和右手的拨弦相配合。弹奏时要注意左手触弦要快且轻,要和右手的演奏做到同时起落。弹奏出的音响效果空灵,轻柔,好似回音。
(二)、音乐表现方面
1.引子:在乐曲起始的两组琶音演奏上,要弹得很柔美,朦胧,梦幻,缥缈。衔接上要做到连贯,紧凑。在演奏方式上按照谱面所示为左手奏琶音,右手单音,但是笔者认为最好采用左手勾抹托,右手抹托的形式依次自下而上连贯而成,这种指法的好处是可以使音响效果由弱到强,或由强到弱过度的很自然,流畅。在演奏上还要注意大小和弦之间的转换,把和弦的色彩尽量表现出来。在节奏的把握上也要松弛有度。在接下来的部分,采用了由慢渐快的演奏方法,用大指的连续托指来完成,在演奏连托时,要注意由弱到强的力量变化,把酣畅淋漓的感觉表达出来,注意最后摇指之前的吸气。
2.慢板:此段根据层次的划分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一个如歌的抒情慢板。分为左右两手演奏,右手的长摇把此曲的音乐主题娓娓道来,左手以一种相对静态的变化的表现方式来衬托右手的旋律,在演奏时为了能够把主题“幻想”表现的更完美,应尽量把摇指的音色做到轻而柔,每句做一个强-弱-强的变化,使这个层次的抒情性及歌唱性都能做到最好的诠释。
第二部分在演奏上要区别于第一层次,首先从速度上要相对快些,右手的摇指可以变为短摇,强调颗粒性。左右手复调的交替表现要欢快,明朗,但在结尾最后一句的摇指要做一个渐慢的拉伸。
第三部分这一部分在演奏时因为摇指在低音区,要做出强而有力的感觉,运用胳膊的力量多一些,大指尽量用压弹,使音色颗颗饱满。
第四部分要演奏的优美,左手的刮奏宛如流水,配以轻跳的小撮,和右手歌唱性的摇指相结合,需要注意的是把句子之间的明暗对比做出来,使慢板能在如歌的画面当中结束。笔者将第一段分为四个层次,总体来讲,有一种起,乘,转,合的感觉。
3.快板:这一段落,根据音乐结构又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这里的重音都集中在左右手,在演奏时左手要短促,有力,突出节奏型的特点。接下来贯穿全曲的音乐主题出现右手的第一,第二小节重音分别落在第一拍的前半拍上,这种节奏主要突出强而有力的音响效果,演奏时对手指的颗粒性及快速的演奏都有较高的要求。
到了这个乐句是对主题乐句进行变奏,左手的音高依次递进,到后半拍的和音,在急速运行的音乐中,这样的半拍休止对音乐的推动是很明显的,演奏时要注意每一句气息的推进。这个轻快,跳跃的乐句出现主要和第一次出现出题时的坚定形成强烈的对比。
接下来的这个乐句我们可以采用左右手交替演奏的形式,音色要统一,衔接要连贯,双音部分重音要突出展现出切分音型,即第一,四,七为重音。在这个部分结尾处的划弦要由强转弱,直至乐曲慢下来结束。
第二部分这一部分的演奏形式是现代乐曲所独有的拍击形式,它不能够是简单敲击行为,在演奏过程中要把拍击变的有音乐,有节奏,有内容。要分清击弦和拍击琴板的不同位置。同时还要对拍击的力度、速度和张力做出变化。以此来把热烈的舞蹈场面表现出来。在拍弦演奏中,要注意大臂对手掌的带动,使整个肢体做到协调。
进入到转调F调部分,因为前一部分是渐慢收尾,所以笔者在这部分用慢起开始,通过层层叠加的方式逐渐达到最快,在这里要注意一气呵成,在结尾处的右手长摇和左手的音从低到高推进的顺序一样,要把音量做一个彻底的拉高,使层次得到拓展。
接下来的音乐转入bB调,这一段为全曲带来全新的色彩。为了把歌唱性的特点表现的更加到位,右手采用连贯的长摇,左手的分解和弦,在跳动的旋律线条下,应尽量采用定位的弾法,并且可以适当进行捂弦,以避免杂音的出现。在演奏这一乐段时要求做到音色饱满圆润,旋律线起伏连贯轻盈。
音乐转回到D调这一段右手的扫摇通过密集型的演奏把气氛推向高潮,右手的扫摇出现了两遍,低音区,中音区各一次,要通过力量的变化把色彩的明暗表现出来,左手的伴奏节奏感明显,弹奏时要把单音,小撮跳跃的感觉和划弦的流畅感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后面出现的左手扫弦,尽量采用大指扫的方法,它可以在力量上更容易将情绪推向高潮。
第三部分再次回到音乐的主题,这里后半拍的左手伴奏音型要演奏的干净、利落,双食点奏的部分要从最弱开始,从低音手腕的带动,到高音整个手臂的带动,要注意支点的转换,在从低到高的过程中不要有太多的重音,要循序渐进的渐强,再到双撮处慢慢的减弱,在听觉上形成一个大的句子,而不是无数个小乐句,使整段听起来有一种起伏感。
4.广板:在音乐走向最高潮的时候,用这个广板的摇指让所有的情绪得到释放。摇指要饱满,左手的刮奏要尽可能的拉住每一根琴弦,左手的和弦伴奏要多变,每句最后琶音的收尾要舒展,遵循的节奏是散,慢,快,散,将此段营造出一种宽广的感觉。
5.尾声:乐曲的尾声只有一个小节,用泛音展现渐去渐远的歌声,这里的泛音要安静,每句前紧后松,在每句的最后一个音前要吸气,最后的左手掌拍击琴弦要轻轻推出去,好似余音慢慢飘远。
结论
本文通过对现代筝曲《幻想曲》的乐曲结构、创作特点的分析和对演奏技法的研究,如实的反映了作品的音乐内涵,旨在通过对这首乐曲的分析能够使演奏者及古筝爱好者了解到现代筝曲的一些特征和区别于传统筝曲的演奏方式。文中难免存在不成熟和不完善的地方。望给予理解。笔者也将在今后的古筝艺术实践与音乐理论的探索中继续努力。
注释:
1.樊艺凤 一个独特的“渐变”过程—王建民筝曲《幻想曲》研究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三期.
[1]邱大成.全国古筝演奏考级作品集.新华出版社,1999.1.
[2]李晗.谈古筝演奏技法的创新与发展方向[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0.1.
[3]王建民.古筝曲集[M].台北.音乐中国出版社,1998.
[4]张彤.从新时期古筝创作看筝乐的发展[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4.4.
[5]阎林红.筝的演奏技巧发展脉络[J].音乐研究,1993.4.
[6] 王建民.从古筝的定弦谈筝曲创新[J].中国音乐,1996.4.
[7] 焦金海.论筝乐定弦调式音阶.音乐研究[J].1998.3.
[8]涂永梅.筝乐创作中调式的传统与创新问题[J].艺苑•音乐版 ,1994.
[9] 樊艺凤.筝乐表现的本质考察及审美细节把握[J].交响-先音乐学院学报,2002.3.
[10] 樊艺凤.审美变化于中国现代筝乐的创作和发展[J].中国音乐学,2002.
[11]樊艺凤 一个独特的“渐变”过程-王建民筝曲《幻想曲》研究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