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同时期的作品为例探究钢琴的延音踏板
2017-03-12漳州城市职业学院363000
柯 岚 (漳州城市职业学院 363000)
以不同时期的作品为例探究钢琴的延音踏板
柯 岚 (漳州城市职业学院 363000)
延音踏板的运用在钢琴演奏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著名钢琴家鲁宾斯坦曾经说过“踏板是钢琴的灵魂”,在演奏中踏板运用恰当与否,会对弹奏曲目的效果产生巨大的影响。文章主要以几个不同时期的钢琴作品为代表,对延音踏板的功能运用进行探究。
延音踏板;钢琴作品;演奏运用
不同时期,不同乐派的作曲家由于受到创作环境的影响,所谱写的作品有着各自的特点,对作品的诠释也存在着差异,这包括演奏中延音踏板的运用。把握好不同作品的音乐风格和内涵,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踏板运用方式,这是对作曲家最大的尊重。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每个作品的创作背景,风格特征,还可以从作曲手法的角度来分析作品的和声、曲式,复调对位、乐队效果以及所采用的音乐素材,甚至可以从其它艺术领域获得相关的知识,再结合演奏者对作品的理解,来决定到底该如何正确运用该作品中的延音踏板。
一、巴洛克时期的作品
巴赫是巴洛克时期的典型代表人物,他的大量作品都是为管风琴和古钢琴而作,其中最出名的一套书是《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被称为钢琴艺术的《旧约全书》。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属复调音乐,运用大量的对位手法,弹奏时要求每一对位的声部线条要清晰,声部各自独立,保持各声部不同的特点。当主题切入时,需清晰地突显出来,不能与其他声部“鱼龙混杂”,造成“云里雾里”的效果。这样的要求,对演奏者来说是非常苛刻的。
英国著名钢琴家彼得•库伯在他的《钢琴演奏风格》一书中讲道,“弹奏巴赫作品时,若要禁止使用钢琴的延音踏板,则是对于楔槌键琴和羽管键琴的声音非常无知。古钢琴上有着现代钢琴所缺少的声音的持续性,若用踏板使得各乐章模糊不清,这当然是非常愚蠢的,但是若遇到用手难以连接或者在慢乐章中旋律加以衬托的地方,踏板可以帮助双手成为它机敏的助手”。我们以《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BWV 867的前奏曲和BWV871的赋格为例,来探究巴赫时期作品中延音踏板的运用。
BWV 867前奏曲第一小节低声部有较多的连续重复音,如果单纯靠手指弹奏同一个键,则很难保持乐句线条的连贯,如果用更换指法的方式弹奏,可能可以使乐句连贯起来,但会使音乐在视听上显得比较“干”。在这种情况下,笔者以为可以结合现代钢琴的延音踏板,采用“点式”踏板,使钢琴内部的制音器稍微离开琴弦,让相同的音保持,这样的处理方式可以使低声部的线条更加顺畅。如果延音踏板用得太多,则会把原本建立起来的各声部对位效果破坏掉,使所有声部混杂在一起,造成视听模糊不清。又如BWV871赋格的第八小节,低声部大字组E到小字组a,是一个稍大的跳跃,且受到声部限制,无法用右手弹奏,笔者以为该处同样可以借鉴“点式”踏板,辅助两个音之间的声音连接,以完成大音程的跳跃。
巴赫的作品中运用“点式”踏板的地方不计其数,大多没有长踏板的运用。所以笔者以为在弹奏巴赫作品时,踏板的运用要十分谨慎,结合巴赫时期的钢琴特征,不能大量地运用延音踏板,只有在需要的时候辅助演奏,否则会把作品中各个声部所构建起来的横向线条破坏掉。
二、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继承了巴洛克时期音乐结构上的严谨,但由于受到了当时启蒙运动等社会进步浪潮的影响,作品摆脱了巴洛克时期宗教礼仪的束缚,有鲜明的时代感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这个时期的作品以主调和声风格为主导,并继承了巴洛克时期主要的复调对位手法,两者达到平衡统一。
海顿和莫扎特的音乐大部分是欢快明朗的,这与他们的生活背景和受教育的环境有极大的关系。海顿善于采用民间的音乐素材,他的作品多为古钢琴而作,曲调的线条优美流畅,富有动力性节奏,有很鲜明的强弱对比。弹奏过海顿和莫扎特作品的演奏者会发现,在他们的作品中用延音踏板的地方很少,甚至在原版的乐谱中,没有发现任何延音踏板的标记。但是,如果我们在弹奏他们作品的时候完全不用踏板,或者用得太多,则会使整个乐曲的音响效果没那么完美。在海顿和莫扎特的作品中运用踏板,与弹奏巴赫作品一样,也要非常的细致,不能过多的使用延音踏板,也不能完全没有。例如海顿的奏鸣曲,第一、三乐章踏板用的比较少,第二乐章踏板用得相对较多,但这一切都不是绝对的,最关键的还是要靠演奏者的耳朵仔细地听辨,对乐曲所需的音色进行探究,再做出合理的踏板安排。
以《海顿奏鸣曲》No.56第一乐章为例,来探究古典主义时期延音踏板的运用。第一乐章一开头,十六分音符紧接着附点节奏给人轻快,像在跳探戈的感觉。第一小节低音声部两个相同的八分音符,中间隔着一个八分休止符,到了第二小节,原本的两个八分音符转换成了四分音符加上小连线,这个时候,有些演奏者会诠释成前后两小节的对比,并考虑在第二小节的两个四分音符处加上延音踏板。笔者以为不太合适,理由如下:演奏海顿的作品,虽然有很多明显的强弱对比,但仍然要尽量保持整个曲子音响厚度的均衡,海顿时期的钢琴还不是现代钢琴,并不能做出对比非常大的音效,演奏者应该尽可能去还原原作品。并且我们可以在谱面中清楚地看到,开头两小节除了音乐术语“P”,没有任何渐强的记号,所以笔者以为,如果在曲子的一开头就使用延音踏板,会使音响效果“过多”了。
同样是《海顿奏鸣曲》No.56的第一乐章第三小节,每个附点节奏都标注着“fz”的标记,同时又处于拍点上。笔者曾经看过两种不同的演奏方式,一种是在“fz”的地方同时加上“点式”延音踏板,另一种是在低音声部的十六分附点休止符处加上“点式”延音踏板,为的是突出附点的效果。笔者以为如果能在这个小节里完全不用延音踏板,或许会使乐曲的线条更加清晰明朗。这个作品给人的感觉像是在跳探戈,如果在这种只有短暂休止的地方加上延音踏板,则给人的感觉好像舞步没有那么的轻盈,有点像七八十岁的老爷爷老奶奶跳的健身操,步履带点儿蹒跚。
同曲第70小节,从音型上看是急剧下行的六十四分音符,最后以一个八分音符结束,再加上乐谱中的“f”记号,给人一触即发的感觉。笔者以为如果在这小节的小字二组d上加延音踏板,并止于小字一组d,这样的处理会使音响效果会更好,将乐曲的灵动性,突发性渲染得更加完美,给人突然喷发,又戛然而止的触动。分析了上述的的《海顿奏鸣曲》No.56的第一乐章,可以看出,在海顿作品当中,用延音踏板的地方不是很多,但是每个踏板都得用的恰到好处。
而贝多芬的作品又大不相同,在海顿和莫扎他的作品中几乎见不到踏板的标记,但是在贝多芬的作品中,自始至终踏板的标记都是清清楚楚,仔仔细细地标记出来的。例如在OP.59《献给爱丽丝》这首简短的乐曲手稿中,贝多芬在标记力度或连线记号上没有花太大的功夫,但却不厌其烦地从头到尾仔细地标记了踏板。他与海顿和莫扎特的要求不同,贝多芬希望的是他的踏板在使用中是可以被听众觉察出来的,他要的是那种声音的洪亮度,音乐要厚实,要有丰富的感情基础与思绪。同样在《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中,延音踏板的运用几乎贯穿了整个乐曲。
三、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
浪漫主义时期重视个性的解放,情感的自由抒发,反对传统,反对个性的束缚。浪漫主义钢琴音乐最辉煌的代表是肖邦和李斯特,在他们的钢琴作品中,踏板记号很明确地标注在谱子上,踏板在这个时期显得更加重要了,作曲家以追求整体的音响效果为目的加上了适当的踏板,他们将踏板的运用作为钢琴音色变化的重要手段,使延音踏板的作用发挥到了一定的境界。
肖邦曾经说过:“使用踏板的正确方法仍是一个终身的学习”。在他之前没有人可以如此巧妙地使用踏板。肖邦在他的钢琴曲中,踏板的使用是相当频繁的,他通过天生的直觉,去感知音乐,知道延音踏板何去何从。例如肖邦练习曲Op.10 No.8右手的旋律线其实并不是单纯的十六分音符的跑动,弹奏的时候要把它当成旋律来弹,根据音乐的起伏来变化音色。照理说在这样快速的跑动音当中,是不能用踏板的,可是肖邦很巧妙地编写了左手的旋律,并且根据左右手的旋律设计延音踏板,这样让人感觉弹奏的不仅仅是练习曲,而是一首动听的乐曲,既起到了练习的作用,又不失培养乐感。
李斯特是19世纪伟大的音乐创新者之一,他赞成和接受踏板在作品中的使用。从他的钢琴作品中,我们可以见到暗指踏板效果,或者那些有明确的踏板标记乐谱中,我们不难推断出,他已经具备了超越这个时代对钢琴踏板法的运用和理解。以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森林细语》第61-62小节为例,乐谱中低音声部每一拍都充分地使用延音踏板,几乎在每一拍上都有一个踏板的标记。这个乐句也是《森林细语》的主题,合理地切换踏板可以使旋律线条更加清楚明朗,又不缺乏该有的音响效果。同曲第58小节,我们可以看到谱面上有“strepitoso”、“fff”、“poco rally”和“vibrato”的标记,这个乐句将整首曲子推到了最高潮,以三连音形式的八度音程进行,为了追求作品不同凡响的形象和音响效果,笔者以为这里可以使用了颤动的长踏板,让所有进行的音保持在一个强大的,轰鸣的音响效果里,有点像火山爆发,地壳从蠢蠢欲动到突然间喷发出火山岩浆的过程,令人叹为观止。
四、印象派时期的作品
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讲求朦胧的感觉,变化多端的气氛,崇尚柔和抑制,排除过度的激情,喜用复节拍还有不规则的节奏。很多人认为,印象主义的音乐就是随性,想怎么弹就怎么弹,踏板怎么加都可以,笔者以为这样的理解不太合理。虽然印象主义的音乐没有像先前几个时期的音乐那么规整,但是也有它一定的结构所在。印象主义音乐所表现的流畅、充满水分润泽的声音,以及连贯的、斑斓的、变化的色彩只有在准确的使用踏板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因此,需要我们谨慎而敏感的使用踏板。
以德彪西钢琴前奏曲中的《烟火》为例,这首曲子弹奏时速度很快,每个乐句不同的变化,让人深切地体会到烟火从点着到结束,每一秒钟所喷发出烟花的不同变化。乐曲一开始高低声部均用三连音连贯平稳地交替进行,“pp”预示着整个音乐是在轻的范围内进行的,笔者以为在乐曲的第一个乐句可以用长踏板,但是只用延音踏板的1/3,这样可以避免声音太过模糊,又不缺乏印象主义音乐所追求的朦胧感。《烟火》中有多处刮键的华彩部分,若搭配延音踏板,可以获得更好的音响效果。
五、中国作品
中国钢琴作品经常采用五声调式,或是根据古曲和民歌改编,有很强的民族色彩。弹奏中国作品时,会深切地感受到延音踏板的使用不如西洋大小调式乐曲方便,中国钢琴作品在和声以及作曲的手法上,变化多端,如果采用按和声或者节奏切换踏板,或许达不到曲子需要的效果。那么在弹奏中国作品时,我们可以根据旋律来设计踏板,而中国作品的华彩乐句特别的多而独特,有时为了强调中国乐器特有的运用方式或民间歌曲独特的运腔法,在一个长句子中每一个音都需要切换踏板。例如《二泉映月》这首作品的第一句,为了模仿阿炳一弓一音的特殊演奏效果,每一个十六分音符都应该换踏板。
六、结论
经过对不同时期钢琴作品的探究,我们知道钢琴的延音踏板在演奏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时期,不同作曲家对踏板的运用也是不同的。踏板的运用其实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或者标准,要根据每个演奏者的理解,并根据不同的钢琴,不同的演奏场合来设计踏板。在钢琴音乐中,延音踏板是最重要的工具,是钢琴家最强有力的,微妙的和反复无常的表现手段。弗拉基米尔•霍洛维兹(Vladimir Horowita)说过:踏板是一切。它是我们的肺,而我们通过踏板呼吸。你可以把两个完全不协和的和声混合百万之一秒,并创造出音色的无穷变化的可能性。
[1]约瑟夫.班诺维茨, 朱雅芬译. 钢琴踏板法指导[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2]樊禾心. 钢琴教学论[M]. 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3]沈旋, 谷文娴, 陶辛. 西方音乐史简编[M]. 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4]王月颖. 钢琴踏板的技术与艺术[D]. 吉林大学,2009.
[5]黑秀国. 踏板在钢琴演奏艺术中的运用[D]. 河北大学,2007.
[6]乾直. 钢琴踏板在乐曲演奏中的运用[J]. 丝绸之路,2010.
[7]王煜. 浅析钢琴延音踏板的正确运用[J]. 大众文艺(理论),2009.
[8]顾丹. 钢琴演奏中延音踏板的运用[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
[9]戴文桢. 钢琴踏板与音乐风格.[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 2009.
柯岚(1987- ),女,福建省漳州市人,漳州城市职业学院音乐教育专业专职教师,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钢琴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