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的形态研究
2017-03-12哈尔滨理工大学艺术学院150001大庆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163000
张 蕾 (哈尔滨理工大学 艺术学院 150001)陆 津 (大庆师范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 163000)
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的形态研究
张 蕾 (哈尔滨理工大学 艺术学院 150001)陆 津 (大庆师范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 163000)
伴随着世界新艺术运动发展而来的新艺术运动建筑,是西方古典建筑与现代建筑之间的过渡,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文章从对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的梳理入手,分析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的形态特征,探讨其个性化的建筑形态语义,以期丰富哈尔滨近现代建筑研究的内容,为今后哈尔滨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形态;特征;语义
(黑龙江省艺术学科学规划课题“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的继承与发展”资助,课题编号:2016C011)
新艺术运动最初产生于十九世纪初,是一个起源于欧洲的设计运动,其涉及建筑、雕塑、绘画和工艺美术等众多领域。建筑作为较早就受其影响的艺术形式,在创作思想、物质形态和装饰样式等方面均表现出对传统古典建筑形态和装饰的颠覆,对当时的建筑界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与世界该类型的建筑几乎产生于同一时期,其形态在继承欧洲新艺术运动建筑的基础上,还受到俄罗斯“新艺术”运动建筑的影响,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特征。从世界范围内新艺术运动的发展来看,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不仅是对新艺术运动的一种发展和传播,还是中西方建筑的一次碰撞,其推动了新艺术运动在建筑领域的进一步深化。鉴于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的个性化特征,及其对新艺术运动的演绎和拓展,很多专家学者都曾对其进行了研究,梁玮男的博士学位论文《哈尔滨“新艺术”建筑的传播学解析》从传播学的视角对“新艺术”运动建筑哈尔滨的传播规律和机制进行了探讨;刘艳杰的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新艺术”建筑的符号学解读》从符号学的角度对哈尔滨“新艺术”建筑符号的源流与演化、表意形态和构成类型进行了探究;丁旭的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新艺术”风格的建筑窗体装饰形态研究》,王晨光的《新艺术符号在哈尔滨现代建筑装饰中的应用》、陶媛媛的《浅谈哈尔滨新艺术建筑装饰纹样》等期刊文章,从建筑装饰和纹样研究的视角对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进行了探讨。这些研究所取得的丰厚成果,为哈尔滨城市和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本文基于对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进行梳理,分析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的形态特征,探讨其个性化的建筑形态语义,是从意义传达的视角探讨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形态的内涵,以期丰富哈尔滨近现代建筑研究的内容,为今后哈尔滨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一、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的产生
新艺术运动建筑之所以能够在哈尔滨产生,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其是一座铁路城市。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和1896年《中俄密约》的签订,使得俄罗斯取得了在中国东北修建铁路的特权。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哈尔滨从原来的一个中国小渔村逐渐发展成为一座国际化城市。作为中东铁路的交汇点和俄帝国主义对华扩张的一个窗口,哈尔滨不仅被带入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精神产品,还在城市建设和发展方面吸收了大量的外来文化。政治、经济和军事的侵略,以及大量欧洲和俄罗斯移民的输入,使得哈尔滨成为了他们的“第二故乡”,无论在城市规划还是建设方面都表现出欧洲和俄罗斯文化的印记,表达出他们的思乡之情。当然,这也与哈尔滨远离中国传统文化发达地区、受中国传统中原文化影响较弱有关。这使得哈尔滨更容易接纳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物质形态和文化精神,从而实现了多元艺术形态的融合。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当时,俄罗斯文化与西欧文化相比还处于二流的地位,其不甘于现状故而积极向欧洲学习,将当时处于西欧盛行地位的新艺术运动作为一种时尚引入到本土,并借由中东铁路将这一设计运动也同期的带到了哈尔滨。此时的哈尔滨,已经是一个集欧洲文化、伊斯兰文化、犹太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元文化形式共存的城市,在各种文化冲突,以及不同建设者的共同影响下,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由此产生,其在西欧和俄罗斯新艺术运动建筑的作用下,结合自身地域和文化的特点形成了区别于前二者的、独特的“新艺术”运动建筑形态。
二、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的形态演变
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经历了相当时间的发展之后才形成了最终的样式和特征。根据研究发现:相比较而言,新艺术运动在哈尔滨盛行的时间相对较长。在欧洲,新艺术运动仅仅历时6年(1900年-1906年)的辉煌后就逐渐消亡了,即使是在俄罗斯的发展也仅仅到1918年便随着世界大战的爆发就停滞了。而新艺术运动在哈尔滨的发展却一直持续到1930年以后,才开始逐渐被其他艺术流派所淹没。这期间,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形态演变。
第一阶段(1898年-1905年),多元化演变阶段。新艺术运动经历了诞生于西欧、迅速蔓延至整个欧洲、被急于摆脱二流文化地位的俄罗斯广泛发展、传播至哈尔滨的过程。因此,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在产生的初期,是以俄罗斯“新艺术”运动建筑占主导,以比利时、法国、德国、奥地利等国“新艺术”运动建筑为补充的多元化发展阶段。无论是俄罗斯还是上述欧洲国家都对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这一时期实际上是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形态最为多元的阶段,且其随着欧洲各国新艺术运动的发展也在不断的进行着自身的调整。
第二阶段(1905年-1917年),折衷化演变阶段。日俄战争,俄罗斯的战败,导致了其对哈尔滨的殖民统治和影响的日逐衰退。再加之早期进入哈尔滨的多元化新艺术运动建筑的影响,使得哈尔滨的外来建筑样式逐渐交融,产生了折衷主义的倾向,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由此进入到折衷化的演变阶段。一些文艺复兴、哥特和古典主义的建筑都或多或少的被赋予了“新艺术”运动建筑的元素,从而使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在折衷化演变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复杂和丰富。
第三阶段(1917年-1930年),装饰化演变阶段。后来,随着哈尔滨被当时的中国军阀所接管,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的演变和发展也进入到装饰化阶段。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西方对哈尔滨城的影响日趋减弱,很多早期的外来建筑师也被本土的建造者所取代。从大的建筑形态上来看,这一时期哈尔滨的“新艺术”运动建筑仍然以折衷主义为主,其演变更多的是集中在了细部装饰方面。此时的细部装饰不仅已经去除了繁琐的古典装饰符号,还将中国传统的装饰纹样融入其中,真正的形成了具有独创性和自身特征的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
三、哈尔滨“新艺术”运动风格建筑的形态特征
在历时三个演变阶段之后,哈尔滨“新艺术”运动风格建筑的形态逐渐成熟,个性化的特征也凸显出来。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建筑类型多元化
建筑类型与建筑形态的关系非常密切。不同建筑类型,其功能不同,形态也有所不同。因此,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类型的多元化特征,还间接体现了这一时期建筑形态的多元化状态。根据对哈尔滨现存“新艺术”运动建筑的的实地调查,以及对以往文献、照片等资料的整理发现,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的类型较多,其几乎包括了独立的住宅建筑、大型的办公建筑、铁路旅客交通建筑、旅馆建筑、商业建筑和教育建筑等,除了宗教建筑以外的所有建筑类型。这些建筑类型的形态各异,但在屋顶、入口、墙面、窗体、女儿墙、栏杆和雨罩等的处理方式上却体现了鲜明的新艺术运动特征,即充满了典型的新艺术曲线,以及抽象化和几何化的造型。
2.建筑构件符号化
所谓建筑构件主要是指构成建筑的各个要素,其包括屋顶、墙体、柱子、楼梯、栏杆、女儿墙等等。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的构件不仅表达出建筑创作过程中的思考,还表现出强烈的符号化特征。首先,其对古典造型的简洁化处理和抽象几何化塑造,奠定了其符号的特质;其次,其对抽象几何化造型采用的异质同构和同质异构处理是以符号的拓扑构成原理为基础的,因而体现了其所具有的符号属性;其三,构件在建筑中的标志性,特别是典型形态的衍生构成类型的标志性具有极强的识别性,已经成为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的代表。因此可以判定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的常用建筑构件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符号性特征。
3.细部装饰曲线化
装饰的魅力在于其能够在不改变物体性质的情况下,使物体产生变化。哈运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与西欧、俄罗斯新艺术运动建筑一样,都是以建筑的装饰为主要表现内容的。但与西欧和俄罗斯相比,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的曲线装饰在经过简化后多用于建筑的檐部、墙面、窗体、阳台、入口、雨蓬和女儿墙等位置;在材质上多用铁艺和木质材料;在形式上多采用秩序性、严谨性的构图形式;最突出的是其在细部装饰上大量运用曲线化植物和动物主题,赋予细部装饰强烈的流动和韵律之美。尽管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在细部装饰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曲线化的处理,但是却并没有像欧洲新艺术运动建筑发展的最后阶段那样只沉醉于动态的曲线当中,而是始终保持了新艺术运动黄金时期的装饰特征,即以自然为原型,创作一种与工业时代精神相吻合的、与传统折衷主义推崇的古典样式相抗衡的装饰图案。
四、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的形态语义
根据上述对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的形态特征的探讨,不难发现特征所表现出的深厚语义,为了进一步证实本文的立论: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具有个性化的建筑形态语义,这一的论点,这里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象征语义
所谓象征,主要是指用具体事物来表现某些抽象意义。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作为一种具体事也表现出某些特定的含义。具体表现为,其一方面表达出外来设计师的思想之情、颠覆西方古典建筑的创作禁锢之意;另一方面表达出本土设计对外来文化和设计运动的包容、接纳,以及在新思潮影响下的创新、对自身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根据不同的建筑类型、建筑符号和细部装饰,来表达不同的象征内涵,这就是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的象征语义,其以不同的特征进行着传递、以不同的建筑构件来进行着诉说。
2.符号语义
符号具有信码的作用,以及能指与所指的含义。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的构件作为一种符号其必然也具有信码的作用,表达着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的能指和所指含义。其中,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的能指由建筑形态构成,包括所有主要的建筑构件。而所指则是这些建筑形态所蕴含的深层内涵,包括新艺术运动的观念、哈尔滨地域的文化和传统等,信码则是二者之间得以相互转化的保证。轮廓丰富的女儿墙、识别性强的窗间墙等等,均以抽象简化后的造型体现出的所指含义,即对繁复的西方古典建筑样式的颠覆。
3.装饰语义
从语义学的角度来看,装饰不仅仅是一种对形式美的诉说,更是一种对信息和文化的转述和阐释。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的装饰语义是多元的,其除了传达出欧洲和俄罗斯装饰内涵以外,传达出哈尔滨地域和传统文化的内涵。自然原型的曲线装饰、抽象加工的直线装饰、传统纹样的符号装饰等等,表达着对多元文化意义的诉说,以传统纹样为例,传统的盘长、葡萄、花瓶和枝叶,以及人物和动物骨骼都成为传递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内涵的语言形式,其表达了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个性化、世界化、民族化的文化内涵和意蕴。
五、结语
新艺术运动作为世界近现代史上影响深远的一次设计运动,波及了整个世界,触及了设计的各个领域。建筑作为受其影响较早的艺术形式,也产生了相当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物质化的建筑形态上,表达出了对新艺术运动所倡导思想的回应。在新艺术运动席卷了整个欧洲和俄罗斯之时,其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被迅速传入中国哈尔滨,这里成为了新艺术运动发展和传播的沃土,不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更将新艺术运动发展到更为成熟的阶段。同时,在这里,新艺术运动与中国传统的设计思想、物质形态、符号和装饰进行融合,极大的拓展了新艺术运动建筑的形态外延。文章从对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的梳理入手,分析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的形态特征,探讨其个性化的建筑形态语义,以期丰富哈尔滨近现代建筑研究的内容,为今后哈尔滨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1]梁玮男. 哈尔滨“新艺术”建筑的传播学解析[D].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2]刘艳杰. 哈尔滨“新艺术”建筑的符号学解读[D].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刘松茯. 西方现代建筑传入中国的前哨站——谈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的特征和历史地位[J]. 建筑学报,1996(11) .
[4]张蕾,任虎. 异形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哈尔滨市城市建筑的重要表征[J]. 艺术研究, 2006(12):13-14.
[5]姚美康. 倡导建筑装饰中国风[J]. 家具与室内装饰,2000(03):3-4.
[6]丁旭. 哈尔滨“新艺术”风格的建筑窗体装饰形态研究[D].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7]王晨光. 新艺术符号在哈尔滨现代建筑装饰中的应用[J]. 家具与室内装饰,2010(08) .
[8]陶媛媛,王明非. 浅谈哈尔滨新艺术建筑装饰纹样[J].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6(10) .
[9]吴涛,梅洪元. 浅谈哈尔滨新艺术运动风格建筑的发展与保护[J]. 华中建筑, 2008(07).
[10]李述笑. 哈尔滨历史编年(1896-1949) [M].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1986.
张蕾,哈尔滨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陆津,大庆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