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舞蹈与当代审美的融合与创新
2017-03-12李妮亭四川音乐学院610000
李妮亭 (四川音乐学院 610000)
傣族舞蹈与当代审美的融合与创新
李妮亭 (四川音乐学院 610000)
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也在不断的面对来自“当代审美文化”的冲击与融合。什么是“当代审美文化”?是“大众文化”还是“商业文化”?其实,这些对于当代审美文化的片面理解是并不恰当的。“当代审美文化”应该是一个随着时代发展而来的一个新兴概念,是指在现代社会下,应运而生的,以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的、以现代都市大众为主要对象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拥有浓厚的当代社会生活的文化色彩。
我国现代美学家曾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言及:“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 ”而民族舞蹈作为历史文化发展下的重要艺术分支,其与时俱进的内容创造、表现方式都将跟随着历史的发展与当代的审美文化不断的融合与创新。
一、傣族舞蹈的基本美学特征
傣族舞蹈的着装与舞蹈动作都源于傣族人民生活环境,与姑娘着紧身上衣、长筒裙,与他们信仰小乘佛教,与他们视孔雀为圣鸟而极为喜爱等等,均颇有相关。我们可以看出,服饰的特点、佛教的雕塑、孔雀的姿势神态等都较为直接地反映在傣族舞蹈中。因此傣族舞蹈的舞蹈的动作整体平稳,舞蹈姿态安详,鲜少有跳跃的动作。傣族音乐的节奏连绵舒缓,舞蹈动律多为双膝的弯曲与伸展,以屈伸带动身体的颤动细节和前后轻摆舞姿;舞蹈中脚的姿态多为后踢,踢起时欢快有力,落地时轻盈稳健,这种律动不仅仿佛是优雅的孔雀行走步态,在森林中的优雅精灵在自得的漫步,具有一股内在的含蓄内敛的力量之美。因此总结而言,傣族舞蹈的美学特征源于其独特且富有雕塑美感的“三道弯”。肢体语言中的“三道弯”,从立起的脚掌至弯曲的膝部,从膝部到胯部,从胯部到倾斜的上身。手臂的动作里的“三道弯”,指尖至手腕,手腕至肘,肘至臂。腿部的动作呈现的三道弯,立起的脚掌至脚跟,脚跟至弯屈的膝,膝至胯。
被广为传播且熟知的“孔雀舞”就是傣族人民最为历史悠久的舞蹈表演典型,也是傣族人民审美特征的生动具体的体现。其表演的形式随着历史、文化发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广场聚集的群体表演形式,由男子挎道具舞蹈,舞者头戴塔盔假面具,身穿绘有孔雀羽毛花纹的衣衫,腰部上用彩纸或彩绸扎成的雀身和雀尾,表演者在表演的时候通过双手牵动引线使雀尾舞动,从而展现孔雀在林间的漫步、嬉戏、舒展羽毛等,这种舞蹈通过道具的表现形式,更具象的展现了孔雀的形态。而另一种是通过舞蹈者自身的舞蹈动作从而展现孔雀的形态与姿态,舞蹈者多为女性,服装也没有笨重的面具与道具,纤巧的舞蹈服饰将舞蹈者烘托得唯美而灵动,这也是我们之前提及的“三道弯”中的展现形式。而随着时代的推进,从“孔雀舞”到傣族舞蹈整体的表演服饰与表演内容形式,都将不断的与当代的审美需求、审美文化发生融合与创新的探寻。
二、傣族舞蹈与当代审美的融合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进入到高速发展时期,中西方的文化碰撞无处不在,而伴随着时代更迭,文化碰撞之下的审美变迁也造成了我国当下中青年的审美文化变化。尤其是近几年,文化转型更加深入,因此如何在变化的审美文化中寻求对傣族舞蹈元素的继承与改良就成了我们探寻的重点,而服饰与舞蹈内容的创作正是傣族舞蹈的重要构成因素。于此,此次就傣族舞蹈的服饰文化与创作分别寻求相应的融合、创新的突破口。
1.傣族舞蹈服饰的当代审美融合创新
秉持着傣族人民崇尚自然,将民族文化中的自然与和谐充分的保留与继承是一切融合创新的基础。傣族服饰中,丰富多样的针法与织布形式,将傣族古老的民族图腾、自然、动物等元素的提取与呈现,本就是傣族服饰的重要特色。因此在保持原有服饰属性的基础中,用符合当代审美的简介使用的线条进行服饰剪彩的优化,同时运用与孔雀裙、花腰傣等极具民族特性的装饰细节进行结合,将更具当代审美的时尚服饰特点。
同时,还可以运用现代服饰设计制作中对于动物造型如孔雀羽毛、花卉图形等的逼真的展现形式与超越平面的服饰制作能力。将傣族舞蹈中对于大自然、动物等的展现更加多元。这样创新融合的舞蹈服饰配合舞蹈编排,不仅古朴雅致,同时又更加鲜活的展现了五彩斑斓的自然世界与傣族人民心目中明快和谐的美丽生活。其次,不仅在服饰上有大量可融合创新的方式,细致到舞蹈者的饰品上,通过现代材质、设计的融合,将更具地域风情的展现傣族舞蹈中的各种场景、动物的描摹,让整个舞蹈的展现更具有多维度的丰满特色。
2.傣族舞蹈创作与当代审美的融合创新
当代人对于舞蹈内容的审美则从前人创作的基础上更注重了现实与生活的追求与融入,认为美并不是那么遥远与虚幻,舞蹈的美应更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融合。首先,依托于传统傣族舞蹈对于自然万物、美好生活的敬畏与歌颂,汲取这样的精神文明是一切融合创新的根本。汲取和吸收了传统傣族舞蹈的“形”与“神”的表现精华,在表达方式上更强调“形式”的技巧与准确,在精神体现上更关注内在“神韵”的张扬与宣泄.通过形象的完整塑造并且对意象的更加准确的营造,正是对传统的傣族舞蹈完美继承并升华改良,正是融合了当代审美的傣族舞蹈再创造。.
其次,传统傣族舞蹈的审美情趣在对现实升华的超脱,是一种更缥缈的远距离描摹。而对于当代人的审美,舞蹈的展现内容则需更注重的是舞蹈的美与生活现实的相互融合,对于审美的实用性更加看重一些。因此将符合当代傣族人民的生活内容、生活场景、生活环境,取材编撰成更多新的傣族舞蹈内容,才能更真实、更贴切的展现当代傣族人民的热情、渴望,以及更浓烈的生活气息。另外,将傣族舞蹈更融合超越民族的审美特性,考虑大众对于民族舞蹈的审美需求,也是拓宽傣族舞蹈市场与受众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总结
傣族舞蹈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不可磨灭的一朵奇葩,是承载着傣族人民辛勤劳作,热情生活的艺术写照。伴随着当代社会生活的不断丰富与变化,不断的探求傣族舞蹈对于当代社会、审美变化的有机的融合,显得更加重要。一方面,要保留傣族舞蹈的民族文化精华;另一方面,要从更多的舞蹈元素中提炼出可与当代审美融合与创新的切入点,创作出符合当代人喜好的傣族舞蹈作品.使得傣族舞蹈能够得到更换的继承与发扬。
李妮亭(1991.6- ),女,汉族,重庆人,四川音乐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舞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