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麦田的守望者》中的假象与真实

2017-03-12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430083

大众文艺 2017年16期
关键词:菲比塞林格假象

程 昕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430083)

《麦田的守望者》中的假象与真实

程 昕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430083)

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主人公在圣诞节前后因功课不及格退学,离开学校,在曼哈顿游荡三天的故事。小说语言充斥着辱骂词语和打架,招妓等堕落行为,曾一度被列为禁书。如今对该小说主人公的研究大多认为霍尔顿是叛逆堕落的青少年的代表。小说散乱不羁的叙述口吻和霍尔顿的某些言辞的确营造出自己是一个堕落少年的假象。但本文从霍尔顿的真实言行和小说中的细节出发,分析霍尔顿谎言背后的真相,试图还原一个平凡的美国中学生的形象。

假象;真实;《麦田里的守望者》

一、引言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讲述了16岁的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因功课不合格离开学校,在曼哈顿游荡三天的故事。小说以第一人称写成,充满了粗鄙的言语和消极糜烂的场景。主人公霍尔顿满口粗话,读书不用功,抽烟酗酒。因此,长期以来霍尔顿被认作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垮掉的一代”的典型代表人物,被当做堕落的少年。某些图书馆一度将此书列为禁书,认为其内容猥亵,渎神。

但经过时间的考验,《麦田里的守望者》成为为美国少年必读经典。至今仍然畅销。

国内学者对《麦田里的守望者》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研究,包括该小说的叙述技巧。尽管许多研究者注意到了该小说中的不可靠叙事,发现了霍尔顿的言行不一,但研究的重点仍放在霍尔顿对不合理的教育制度的愤怒,对成年人生活的荒唐和虚伪的谴责,以及对来自成人的误解和约束的不满上。而本文认为,作为故事的叙述者,霍尔顿并不像自己描述的那样愤世嫉俗,放荡不羁。透过叙述者的谎言,仔细审视事件本身,本文认为霍尔顿只是万千平凡美国中学生的一员,而这恰恰构成了《麦田里的守望者》能够风靡全美中学生,引起广大共鸣的原因。霍尔顿反叛大胆的行为背后,隐藏的是一个缺乏关爱的孤独的少年。

二、小说营造的假象

要还原霍尔顿的真实面目,就必须看透小说营造出来的假象。霍尔顿被读者定位成堕落叛逆的少年,首先源于其充满粗鄙言语,态度满不在乎的叙述口吻。在小说的开篇,霍尔顿就对读者们表达了自己烦躁的心情,他并不打算好好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而在霍尔顿其后的叙述中,也夹杂了许多粗鄙的词语,如“他妈”,“破”,“屁”,“杂种”等。处处表达出对学校,家庭,社会的讽刺厌恶,从而使读者认为霍尔顿是一个叛逆,满嘴粗话的堕落少年。

在跟读者的对话中,霍尔顿进行过各种各样的宣称,以表达自己的叛逆堕落。对父母,他是调侃的,“其次,如果我提到我爸妈很私人的什么事,他们准会气的吐血。他们虽这种事总是很敏感,特别我爸”。对于学校和老师,霍尔顿声称厌恶不已,认为他们十分虚伪,也不在乎自己总是退学。

对于女性,他表现得很轻浮:

“你跟谁约会?”我问他,“菲茨杰拉德?”

“见鬼,不是!跟你说过,我跟那母猪玩了。”

“是吗?老兄, 让给我吧。不开玩笑,她对我脾气。”

“拿去吧……对你来说她太大了”(塞林格 31)。

在艺术方面,他也表现得十分粗俗,“要说有什么令我讨厌,那就得数电影了,你根本别跟我提”(塞林格 3-4)。

总之,在霍尔顿与读者的交流中,通过叙述口吻和叙述内容,时常刻意表现出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不满与讽刺,故意让读者认为自己是一个叛逆不羁的坏学生。而这恰恰是叛逆的青少年的一大特点,正处于心里的“过渡期”的青少年,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年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年人把自己当“孩子”,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霍尔顿不努力学习,满嘴脏话,甚至染上不良习惯,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得到家长与社会的关注。霍尔顿内心其实渴望与家长,老师交流,但总是未能如愿,在看望历史老师时,霍尔顿发现“我说话他根本没听,你说什么时,他几乎从来不听”。于是,他走向另一个极端,离开学校,离家出走。其间霍尔顿曾尝试过与多人进行沟通,但是都失败了。最后,她向妹妹菲比表达了他内心的真实想法——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使少年们免于危险的侵害。

三、细节中的真相

尽管霍尔顿的叙述中处处表现的叛逆张狂,读者仍能从细节发现隐藏在谎言背后的少年的真实面目。

在霍尔顿的讲述中,如果抛开其夸张的语言,探寻霍尔顿的真实行为,读者会发现,霍尔顿其实并不像其言语中那么“坏”,反而是一个懂礼貌,有功德心,爱护女性的正常的中学生。而霍尔顿偶尔的内心独白,也会显露其真正想法。

首先,霍尔顿其实十分热爱家庭,只是渴望父母能对他有更多的关注与了解。霍尔顿敬爱哥哥,宠爱妹妹,关爱母亲,敬畏父亲。每当提起哥哥D.B.时,总是有一股自豪的情绪的。对妹妹菲比,霍尔顿更是喜爱,认为菲比十分聪明可爱。在经历了多次与人的沟通失败之后,菲比甚至成为了霍尔顿最终的心灵救赎。

其次,霍尔顿其实在意自己被退学的事情。室友要和霍尔顿在意的女生简约会时,霍尔顿特意叮嘱室友不要对简说他退学的事情。霍尔顿也隐瞒了自己的退学。他在室友和读者面前表现得毫不在乎,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对于离开学校,霍尔顿不是没有伤感的。

面对女性,霍尔顿也不像其在室友面前表现得那样轻浮。霍尔顿十分珍惜同简的友谊,因此在得知室友可能欺骗简的感情时,他与室友打了一架。对于其他人对女孩儿做的下流事,霍尔顿内心是排斥的,由此可见,霍尔顿对于女性,对于感情是认真的,态度真诚。

最后,霍尔顿是一个有公德心,有艺术追求,热爱阅读的青年。霍尔顿之前声称自己十分讨厌电影,在霍尔顿看来,比自己有出息多了。而霍尔顿的妹妹菲比十分喜欢电影《三十九级台阶》,是因为霍尔顿带她去看过十遍左右。从霍尔顿的言辞中,也可发现他看过很多电影。另一方面,霍尔顿阅读过很多书籍,并且有自己的观点。

四、结语

《麦田里的守望者》塑造了一个看似放荡不羁的堕落少年霍尔顿,在向读者叙述的过程中满嘴脏话,语无伦次,处处显示自己的叛逆,表达对家庭,学校,社会的讽刺。对学校也并不是完全厌恶,在乎自己被退学的事,而且博览群书,有艺术追求。小说不经意流露出来的真实中的霍尔顿其实是一个普通的美国中学生,霍尔顿反叛大胆的行为背后,隐藏的是一个缺乏关爱的孤独的少年,而这恰恰构成了《麦田里的守望者》能够风靡全美中学生,引起广大共鸣的原因。

[1]J. D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孙仲旭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

[2][J. D. Salinger. Catcher in the Rye. Trans. Sun Zhongxu. Nanjing: Yilin Press,2007.]

[3]http://wenku.baidu.com/view/11f60f287375a417866f8fc3.html 2013年2月20日。

猜你喜欢

菲比塞林格假象
爷爷一定有办法
果蔬PARTY
洞见塞林格——塞林格诞辰100周年
扫街人
菲比熊 BCES4002A
不拒绝善于用心的人
假象
小说《塞林格的信》出版
不赴“总统宴”的塞林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