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研究
2017-03-11俞丽清
俞丽清
(武夷学院 艺术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随着高校的扩招,少数民族学生数量的增加,少数民族学生问题逐步出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任务随之加重。针对这一情况,选择武夷学院为背景,通过纸质与电子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细致深入的资料收集,问卷内容包括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类型、家庭经济情况、学习情况、家庭组成、民族习惯等67个相关子项目,在分析和整理的基础上发现:在具体实际教育管理工作中,由于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的特殊性,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群体现状
(一)文化基础较弱是制约群体活动的学习因素
调查问卷中,文化数据包括:生源省份、城乡来源、男女比例、民族构成、培养层次、专业分布以及新疆协作计划学生、内地西藏班、新疆班升入内地高校学生情况等。教育教学情况包括课程计划、教材、教学方式、考试标准、学生学业成绩以及预科混班教学、弹性学制、学生结业情况等。数据结果显示:学习无障碍的占37.9%,有压力的占61.4%,没有感觉的占0.7%。地区地处偏远,因为师资不足、教学经费有限,造成民族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整体知识水平方面他们与汉族学生有着较大的差距。由于与其他在校生的学习水平相差较大,会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较大的负担,容易导致自我认知偏低、学习动力不足[1]。由于饮食习惯、宗教信仰、生长环境、各民族文化发展程度不同等因素,部分少数民族的学生对学习的理解和创新能力较弱,对本民族文化非常热衷,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特别是在英语、高等数学、国际物流(双语)、会计学、线性代数等课程的学习方面较为吃力,其中补考、挂科、重修问题较为突出。
(二)心理方面的特殊性是群体活动的思想因素
调查问卷中,心理数据包括:调查问卷学业竞赛、人际关系、社团交往等集体活动一项统计显示:喜欢学业竞赛活动的占41%,不喜欢的占67%,无所谓的占12%。其中对同学喜欢的占43%,不喜欢的55%,其他的占12%。我校少数民族学生经常参加学校或院系社团组织开展的活动的占51%,偶尔参加的占46%,从不参加的占3%。从数据中可以看出,积极心态引导的结果数据所占的比例比较低。由于少数民族学生独特的生活环境和民族习惯,造成他们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我保护意识的同时,又寻求被理解和被尊重的诉求。他们群体意识浓厚,感情深厚,并且在与同学交往过程中希望得到平等、友好和尊重。他们民风淳朴,性格豪爽开朗,对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具有很大的作用。反之,如果没有得到期望的回报,极易产生愤怒、苦闷、抑郁等心态,习惯用暴力解决问题,甚至可能引起群体不良行为。并且少数同学由于率真粗犷的性格,自控能力较差、容易冲动,较易引起学生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并且有部分同学对自己民族以外的民族有轻视的想法。这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易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并出现孤独感,从而影响个人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宗教信仰的偏差性是群体活动的信念因素
调查问卷中,宗教信仰数据包括: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以及学生入党入团、积极分子、宗教信仰、民族文化认同、民族语言及民族服饰等。数据结果显示:我校少数民族学生对宗教极端和暴力恐怖主义观点,持坚决反对占72%,反对的占24%,说不清的占4%。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对宗教方面的知识了解很多的占8%,一般的占69%,很少的占23%。对国家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规定完全赞同的占40%,说不清的占58%,不赞同的占2%。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认为可以在学校穿戴宗教服饰的占55%,不可以的占35%,说不清的占10%。数据反映:我校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宗教信仰问题,反对宗教极端、暴力恐怖主义。宗教观念正确,明辨是非能力较强。但也有少数大学生对我国的历史特别是党的奋斗历程、社会主义建设和国情缺乏深入学习和了解,相关知识匮乏,这部分学生容易被国外敌对势力、各种邪教组织的反动宣传所蛊惑,不能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局部失误,不能容忍社会现实中的腐败现象,对党的领导产生动摇和抵触情绪,从而产生盲目崇拜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思想[2]。
二、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现状原因分析
在现状中我们可以看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问题存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教育管理目标不明确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教育管理目标应该明确。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标准、成绩考核、学习成绩、遵纪守法、集体活动等进行综合要求,按照特殊问题特殊处理的原则,进行具体细化。针对少数民族同学的学习弱项,特别是英语、高等数学、国际物流(双语)、会计学、线性代数等课程,没有制定适当的细化和分类标准,与其他同学使用一杠杠,“一棒打死”。目标不明确性,导致工作开展的同时没有结合实际,工作难度系数加大。多样化、多层次,讲究实效的工作方式要落实到实处,结合少数民族的特征,努力为其提供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实事求是的开展工作。要根据少数民族学生不同的领悟程度,加以引导,具体制定有效的教育和管理措施。
(二)教育管理创新力度不够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少数民族学生除了具有高校大学生的普遍性外,还有其民族的特殊性,因此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应该具有创新性。作为教育者个人更应该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教育管理中要深刻理解其民族文化和民族特点,实施各种办法,结合各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促进民族团结。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不是一层不变的,它需要创新,需要我们的高校管理者、教育者的耐心、细致,灵活机动不断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质量。因此,我们在管理工作中不仅仅要制定短期和长期计划,以短期目标为前提,更要着眼于民族教育的未来,坚持循序渐进、新形式新办法提升少数民族学生自我改变、自我发展能力。教师管理队伍更应该灵活多样的利用各种平台,艺术化、情感化的进行教育管理。在实际工作中与时俱进,注重民族情感、家庭情感、个人情感教育,用艺术手法创新开展工作,“对症下药”并且要“药到病除”。
(三)国家民族大局意识较弱
大部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具有较强的政治意识,对国家及地区的重大事件高度关注,对民族立场态度鲜明。但也有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缺乏集体意识、服务意识、民族意识,在民族问题上缺乏爱国主义精神的指导,缺乏自我约束。面向少数民族学生开展民族团结、国家大局意识的宣传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民族团结意识,这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长远大计。爱国主义教育历来是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重点。新形式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理论水平不高,对民族主义、国家大局意识存在思想偏差,特别是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和民族意识的培养方面亟待提高。对民族主义的认识,少数民族学生大部分停留在好坏夹杂的情况,它没有建立在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和对祖国利益坚决维护的基础上,它应该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祖国的认同,而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甚至是极个别少数民族的“民族主义”。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在遇到个人利益与集体、国家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很可能演变为冲突或是动乱。
三、加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对策
加强对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集中体现了民族教育的德育标准问题。民族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优良的思想素质,这也是由民族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民族学生是民族地区未来的建设者,从一定意义上说,他们的政治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民族地区的前途[3]。因此,在具体管理过程中,要分清主次,避开应该注意的问题,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
(一)从明确目标入手,开展精细化工作
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应该落在实处,具体应该体现在精细化管理上。现阶段,国家的各种资助措施非常多,如何保证少数民族学生也能充分享受到,这就需要处于一线的管理教育工作者从把国家和地方的各种资助政策落实到位,到落实在真正困难的学生身上。在各种资助项目之前对少数民族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学习情况进行一个彻底、深入的了解,及时掌握各种重要信息并登记在案,以便后期继续跟踪。对有些性格内向的少数民族学生,高校教育工作者更要及时把握综合信息。虽然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最能反映学生的综合情况,学习成绩的高低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但也有可能是学生本人或家庭突发情况的综合体现。因此,如何及时、有效的与少数民族学生及其家长沟通、互动非常重要。利用学业预警制度建立家校联系,切实帮助每个学生实际困难。安排班主任、专职辅导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学习、思想进行专题教育,由院系、学生工作办公室帮扶小组帮助学生制订整改措施,加强学业辅导。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各种互动手段,不断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教育,最终达到教育强化的目的,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并且要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测试和数据的收集,及时、准确、详实的记录各类信息,整理好特殊型学生的档案,开设针对性强的心理讲座、心理电影展示、心理小贴士等方式重点关注少数民族学生,让他们尽快融入大学生活;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早治疗。设置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委员、年段心理委员、院系心理委员等各种管理分工,进行各种有效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活动,让学生了解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解除少数民族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后顾之忧,帮助他们顺利学习。
(二)以现代媒体为抓手,开展创新工作
1.以新媒体为媒介,充分掌握大数据时代的主动权
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建立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平台,创建切合少数民族工作实际的规范。在高校教育工作实际中,根据“微时代”的特征可以利用工作QQ群、微博、微信、易班等高校学生交流平台,了解少数名族学生思想动态及需求。利用新媒体平台,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我国宗教政策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加深民族政策、国情的了解和学习。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特别需求的专业培训、演练、互动平台。还可以针对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言语直率、冲动,与他人学习生活交往过程中出现的负面情绪和交往障碍的情况进行专题培训和演练,引导他们以良好的心态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包容其他民族学生和事物,学会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对特殊学生群体建立电子档子,随时跟踪调查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让他们尽快融入民族大家庭中。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利用新媒体平台充分展示自己,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校园社团活动、参加各种有益的集体活动,通过活动展示自己,也能尽快与同学相处,学会团结协作。
2.发挥传统文化魅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其中蕴含着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和思想融合基础。从高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视角来看,传统文化优势体现在人格境界提升、社会理想激发、民族情感融合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文化因材施教、引经据典、典型示范、自省修养等方面能够使教育管理工作润物无声,化人无形。结合当代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的特征,提出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要注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充分利用“两课”渠道,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可以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文化特点,运用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释,开展民族特色浓厚的活动,可以举办各民族文化知识竞赛、开展座谈会、民族特色活动等参与度高的活动,促进少数民族学生交往融合。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国学优秀案例讲解教育,树立传统文化典型示范,发掘我国传统节日习俗的社会教化功能,弘扬优良家风家训传承。
3.开展管理队伍专业培训,理论学习与实际管理教育相结合
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教师管理队伍建设。明确专职辅导员的工作队伍,加强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学习和了解,提高理解和把握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能力,进而在管理少数民族学生实际工作中有效应用。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干部管理队伍建设,促进辅导员自觉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骨干队伍建设,促使其能力提升和素质的提高,积极引导和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参与班级、学校管理,实现自我服务和社会服务。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干部、党员明辨是非、勤奋学习教育和培养,树立少数民族优秀生榜样作用,带动落后少数民族学生共同进步。在党团工作中,要扩大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数量,发挥他们学生管理中影响效应,利用党课、主题班会、理论知识竞赛等各种方式加强他们对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和民族政策的理解和教育。鼓励具有文艺特长的少数民族学生参加班级、院系、社团等各种有益文体活动,并激励他们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培养自信与成就感。在高校的各种勤工助学岗位中优先考虑,鼓励申请参加。
(三)从民族情感出发,“四个认同”并行
少数民族群体的价值观与主流文化人群的价值观是存在差异的。尤其是宗教观念对本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影响很大,是本民族实现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转变思想观念、精神心理、文化素质的主要阻力之一[4]。因此我们要加强民族情感教育,促进民族团结,使各民族学生真正树立起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观念,增进各民族团结。我们始终坚持不懈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增强各族学生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使其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多元性与共同性的统一,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5]。加强民族学生的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6]。以德育工作为抓手,从民族情感出发,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论和实践教育,激发他们的民族大义,有为民族振兴、祖国繁荣而努力学习、立志成才的抱负。高校要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正确政治立场的引导,加强认同祖国,认同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社会主义道路的教育,加强进步思想和健康心态的引导,让其真正了解社会主义的实质与精髓,提高政治觉悟和思想水平。
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不是短期的简单任务,它需要高校和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支持和理解,这样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才能用科学的方法促进民族理解、民族融合,促进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的成长,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唐妙言,邢雅楠.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以南通高校为例[J].价值工程,2016(36):256-257.
[2]施应凤.地方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高教学刊,2016(24):202-203,205.
[3]孟立军.论中国民族教育[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20.
[4]李曦辉,余仔见.多元文化教育对藏族学生就业的影响[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6(6):80-82.
[5]夏铸,谭志松.全面提高民族教育质量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129.
[6]孟立军.新中国民族教育政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