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机制探析
2017-03-11莫万姣
莫万姣
(梧州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
大学生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机制探析
莫万姣
(梧州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教育的统一体,具有基础性作用。面对家校联动合作思想意识不强、制度政策支持缺失、社会环境约束等问题,构建大学生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机制至关重要。重点是要树立和增强大学生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联动的观念与共识、完善大学生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联动机制的保障制度、构建家庭与高校的沟通互通机制、坚持“以生为本”原则。
家庭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教育
现代国民教育主要包括三种方式: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其中家庭教育居于基础性地位,具有其他两种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在社会发展加速、思想多元且冲击强烈的当今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备受社会关注,且出现一些诸如价值观被扭曲、思想个人化和行为功利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元的,其中家庭教育重视不足和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脱离是重要方面。加强家庭教育,构建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联动机制是深化大学生教育的时代命题,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改革方向。
一、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教育的统一体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最重要的两种方式,与社会教育一起组成国民教育的基本架构。这三者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性,特别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大学生教育至关重要,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统一体,这决定于家庭和学校在人生存与发展、社会基本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家庭教育对于大学生教育具有基础性作用
家庭是以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基本单位,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的互动过程中长辈对晚辈成长的教育和影响,其中最主要体现在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层面上。家庭教育对在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人的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由家庭与社会、家庭与国家、中国传统家文化以及人对家庭的多重依赖等因素决定的。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但构成了社会生活的核心和基础,个人生活的中心和生产的组织体亦是社会制度的基础和国家治理的单位[1]。不管是大学生还是其他社会成员,都具有家庭存在的社会属性,他们既是社会的独立个体,又是家庭成员的组成体。正是因为如此,大学生所受到的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的教育和影响是最深刻、最具影响的,同时也是最深沉和长久的。从人的生存和发展角度来看,家庭教育是劳动力生产即家庭成员成长发展投入不可或缺的部分,这种成本投入同时体现在资金、精神、时间等多层面上,难以用经济指标来衡量。对于大学生而言,家庭对其的教育不仅仅体现在大学生阶段有限的时间范畴内,事实上在其成为大学生之前就已经进行了前期投入。另一方面,大学生与父母之间的特殊关系属性决定了父母对大学生的教育与影响是最纯洁、最亲密和最具有影响力的,而学校教育具有阶段性和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复杂性,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时间等缺乏足够的针对性,由此弱化了教育效果。特别是在教育机制体制存在缺陷且为社会所诟病的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程度出现了“异化”现象。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对大学生教育具有基础性和根本性。
(二)家庭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
1.家庭教育丰富了高校思想教育的内容。大学生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化、潜移默化的过程,涵盖智育、德育、思想观念和为人处世等各方面。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主要是围绕智育即学习来展开的,具有唯学习论或成绩论的倾向,主要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技能,进而提高就业率,这就难免会导致大学生的片面化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相背离。家庭教育作为人类教育实践的基本形式,它的作用和影响对每个人智力和体力的发展、道德品质和个性的形成,甚至整个人生道路都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2]。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家庭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全方面的,它可以发挥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与大学生关系密切、深度了解等优势,及时发现大学生思想、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弥补和教育,增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引导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2.家庭教育有利于创新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方式。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方式,主要是在校内举行,通过课堂教学、日常管理以及校园文化氛围的感染等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3]。但是,家庭作为大学生终身依赖的载体,家庭教育对其的影响是永远存在的,大学生通过电话、QQ、微信等方式与家庭成员进行的沟通依然是他们接受思想教育的重要方式。而且假期间,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几乎处于空白期,家庭教育可以暂时代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持续教育,确保大学生学习、生活等顺利进行。因此,大学生家庭教育有利于弥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足和缺点,拓展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空间,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形成联动。
二、大学生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机制建构存在的问题
由前所述,由于大学生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构建两者联动机制有利于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形成更大的大学生教育工作合力,增进对大学生思想变化的了解,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然而,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家校联动合作意识不强、缺乏应有的制度政策支持和高校管理模式缺陷的制约,导致大学生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机制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校联动合作思想意识不强
思想是影响大学生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联动机制构建的重要因素,其包括高校层面和家庭层面。从高校层面来看,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它们沿袭的是传统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其显著特征是封闭式管理和办学。在大多数高校管理者看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责任主体是高校,家庭最多只是起配合协作作用。加上高校涉及的内容广,事情多,往往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兼顾与家庭的合作。这种情况下,高校更不可能把学校与家庭的合作纳入学校发展和工作规划,由此家校的联动合作缺乏政策和资金等支持也就成为必然的事情。从家庭层面看,大多数家长认为,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思想认识和人生观,家庭不应该过多地干预,而是让大学生自行适应和磨练。另一方面,由于现有社会生产和分配机制等制度的缺陷,家庭收入偏低与高额的住房、教育、医疗等成本形成强烈冲击,父母把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工作而无暇顾及对大学生的教育。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大多数家长并没有认识到大学生家庭思想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对家庭与高校合作共同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正确认知,因而对此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应付式地完成学校要求做的事情。
(二)制度政策支持缺失是构建大学生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机制的制度性障碍
制度或者政策对行为导向等具有引领、支持和规范等功能。长期以来,特别是高校扩招政策实施以来,高校大学生规模的急剧扩大和相关师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机制等没有及时跟进,导致高校对相关工作缺乏足够的科学的应对能力和管理能力。特别是由于高校评估考核过度偏向就业指标等缺陷,高校不管是制度建设,还是日常工作都主要围绕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来展开,对其他工作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和解决。从现有的制度建设来看,尽管早在200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就明确指出,“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沟通的机制,相互配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4],但并没有对高校与大学生家庭联系沟通机制问题作出制度性安排,也没有对与之相关的资金、政策等事项进行制度性的约束,因而绝大部分高校均没有制定和出台有关构建大学生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机机制或者合作的保障性制度或者办法。因此,大学生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动、合作长期处于缺乏法律规范或者制度政策支持的状态,正是由于没有有效的制度作为保障,高校与大学生家庭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合作和共建难以有效推进。
(三)社会环境的约束
社会环境的约束主要指的是现实社会的群体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的高校与家庭的共建工作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支持。事实上就是如此,现实社会对大学生的关注点主要聚焦于大学生的智力教育、就业等问题,而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困境、怎么样联合高校和家庭共同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问题缺乏全面、客观的认知和思考,因而也就难以形成社会共识和社会合力,这无形中影响了大学生家庭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建工作的开展。
三、大学生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机制构建的对策
(一)树立和增强大学生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联动的观念与共识
由前所述,思想观念滞后、合作意识淡薄是影响大学生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联动不可忽视的因素,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以此为切入点。这就要求家长和高校都要转变思想观念,正确和充分认识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不是学校或家庭的单方面事情,而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是国家、民族希望培养和社会生产力培育与再生产的共同问题。因此,家庭和学校都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增强合作意识,真诚平等,互惠互信,以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促进其健康成长、成才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消除思想隔阂和合作障碍,正确定位,明确分工,双向互动,相互协调,教育互补,共同分担,努力形成家庭与高校密切合作的良好氛围。
(二)完善大学生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联动机制的保障制度
完善的制度政策体系是构建大学生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联动机制的基础和前提。这种制度设计必须是中央—地方—高校立体性和全方位的,必须形成上下层级、不同位阶法律或制度之间的有效衔接。国家层面上,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家庭与高校共建纳入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出台相关指导性文件,并配备专项资金,把此项工作作为学校评估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指标。地方政府要围绕中央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家庭与高校共建的有关精神,结合本地区高校实际制定和实施有关制度或政策,指导并督促各高校严格按照既定的规章制度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家庭与高校共建工作,在科学分配和严格落实中央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家庭和高校共建资金的基础上,积极发挥方政府职能向社会、企业等筹集资金用于开展此项共建工作,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家庭与高校共建工作不因为资金短缺而受阻碍。学校层面,各高校要根据中央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法规或者政策,建立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家庭与高校共建工作规章制度并纳入大学生管理评估考核工作,把该项工作制度化和责任内化,增强有关部门推进此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把大学生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联动机制的人力、物力纳入学校财政预算,增强该项工作的资金保障以保证其顺利推进。
(三)构建家庭与高校的沟通互通机制
当前,高校与家庭之间缺乏足够的联动,甚至可以说两者相互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是要转变思想观念和在制度安排上实现新的突破。高校管理部门和家长都要充分认识到家庭与高校联动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到新型人才培养和社会劳动力再生产的高度来推进。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作为大学生教育最重要的两种方式,加强双方之间的联动不但是必要的,而且迫在眉睫。在制度设计上要对高校教育进行更科学的定位,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的重要职能,改变当前部分高校由于过度重视和追求大学生就业率等而忽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各高校要建立包括大学生及其家庭等资料在内的信息数据库,增强高校管理部门对大学生基本情况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建立高校与家庭的对话连接机制,落实相关部门和专人负责高校与家庭的沟通交流工作,加强双方之间的沟通,互通有无,消除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盲区。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把家庭教育和高校教育通过网络技术结合起来,如通过建立包括反映高校地域特色、校园文化、学校教育资源等在内的专题网站,以该网站为载体开设“专家咨询”“辅导员博客”“心理导航”“家校互动”“大学生思想动态”等栏目,在让大学生家长增进对学校规章制度、发展情况、校园文化等的基础上,让他们对自己的子女在校的学习、生活、思想等情况有更加全面、及时和客观的了解,而且还可以形成家庭与高校的即时性沟通平台,共同探讨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等问题。
(四)大学生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联动机制构建要坚持“以生为本”原则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和原则体现的是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宗旨问题。对教育本质而言,教育具有极强的民生性和民生功能,任务在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本宗旨就是要为人民服务。尽管当前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随着教育产业化政策的推行,现实中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遮蔽甚至背离其民生功能的问题,但教育的“人民性”是无法否定的,也是包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内的教育机制体制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鉴于此,大学生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联动机制的构建也必须在民生逻辑内开展,坚持民生导向。这里的民生导向主要体现的就是要坚持“以生为本”原则,注重社会需要和学生个体需要的统一,注重学校现实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的统一,注重管理者个人权威和学生主体地位的统一,而不是像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那样对高校形成强度的单向依赖性[5]。事实上,构建大学生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联动机制的目的就在于整合家庭和高校的资源,优劣互补,加强沟通,形成合力,努力消除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盲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成效。这就要求,在大学生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联动机制构建过程中,高校和家庭既要履行各自的担当,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自觉性和主动性,既要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又要讲究艺术和策略,把握好原则和底线,加强沟通交流,增进了解和信任,结合大学生思想特点、变化、需求并与社会需求进行有效衔接,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合理,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效机制和良好格局,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1]王政武.家庭保障制度重构:青年生存和发展空间再构的新视[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5(10).
[2]肖光畔.中国教育问题调查———问题父母[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2006:5.
[3]刘伊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家庭教育研究[J].教育求索,2013(8).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4.
[5]梁成山.家校联动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
(责任编辑:高 坚)
2016-10-10
2012年梧州学院科研项目(2012C033)
G642
A
1673-8535(2017)01-0090-05
莫万姣(1982-),女,广西桂林人,梧州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