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的文教举措对我国现代思政教育的启示

2017-03-11郭瑾

兰台世界 2017年17期
关键词:文教儒学儒家

郭瑾

(商洛学院商洛726000)

唐代的文教举措对我国现代思政教育的启示

郭瑾

(商洛学院商洛726000)

唐代是我国古代最具活力的一个朝代,统治者非常重视文教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其文教举措与科举制度、文学等相结合,以“儒学大地,佛老镶边”的思想文化格局为特点,在确立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基础上,推动了儒释道交流与融合,吸取了众家之长,颁布了《五经正义》,对现代思政教育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使现代思政教育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通过促进学术交流和多元文化的对话与融合,促使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与社会现实、文化传统相结合,注意思政教才与普及读物相结合,促进思政教育方法的多样化和实效性等方式,从而实现现代思政教育的目标。

唐代文教举措现代思政教育

唐朝时,我国是当时世界上综合国力最为强盛的国家之一,从李世民建立唐朝开始,军事国防、科学技术等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是我国古代最具活力的一个朝代。同时,唐代的统治者非常重视文教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开始把目光投向文化、教育领域。为了通过推动儒释道之间进一步交流与融合,唐代统治者实行了开明包容的文教举措,将统治思想与科举制度相结合,颁布了《五经正义》,并将统治思想与文学等其他文化形式相结合,统一了儒家经典。我国古代幅员辽阔,文化多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为了推动统治思想的渗透和时人认同,统治阶层都会推行不同的文教举措,根据当时社会状况和统治需要,为当时政治和教化服务。如何整合和利用不同学说、思想,实现对人们思想的引导和控制是统治阶层非常关注的事情。同时,如何创设和完善各种制度,使之形成一定为政治和教化服务的社会氛围,并赋予其以思想、政治、价值等引导功能,成了统治阶级大力推行的事情。

一、唐代思想格局形成的历程

很多学者都认为唐代采取了一种重振儒术,兼用佛、道的文教举措,形成了“儒学打底、佛老镶边”的思想文化格局,即:儒、道、佛并用。这种格局具有深刻的历史原因与现实需要,兼容并保底摄取了外来的各种文化影响,是“汉魏以来三教关系演变发展的延续”,条贯、折衷了前此数百年的遗产,与当时的社会生活、政治经济、民族交往等因素密切相关。

汉朝初期,在一定程度上,黄老的“无为思想”虽然创造了“事少而功多”的良好局面,调整和协调了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但是长期以来,社会当中出现了“习俗薄恶,人民嚣顽,抵冒殊扞”的状况,导致当时出现了“价值失控,伦常滑坡”等局面。由此,董仲舒综罗百家,倡议“独尊儒术”的思想并大力推行,儒家思想取得了独尊地位,契合了汉武帝“大统一”的统治需要。东汉顺帝以后,国家主导意识的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民众怨言不断,汉朝政治愈加腐败。在这种环境下,很多儒生虽然修习儒学,但是谶纬思想弥漫,儒学思想逐渐走向僵化、繁琐状态中,一些人“对社会生活与思想学术建树均产生过十分重大的影响”。由此,为了使儒学恢复正统,一些有识之士对此进行了反思和批判,要求将儒学正本清源,如:《后汉书·方术列传序》中的“通儒硕生,忿其(图谶)奸佞不经”。魏晋南北朝时期,兴起了道、佛两教,儒家思想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独尊荣耀,为儒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频繁的战乱,导致国家分裂,人民精神迷茫,社会思想困到,儒学发展受到了极大的挑战。[1]

唐初,社会依然有看门第传统,为了提高自身的出身门第,李唐黄帝称自己是“神仙之苗裔”,道祖李耳的后世子孙,利用李唐皇室与道教始祖李耳同姓的巧合,来提升自己的出身门第。并且,在随后的三百年历史中,唐代帝王定道教为国教,将道教视为“本朝家教”,使得道教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甚至尊老子为“圣祖”,始终扶植和崇奉道教。到了武则天时期,武则天改国教为佛教,极大地促进了佛教的发展,甚至为了彰显与李唐的不同,她自称弥勒佛转世。虽然唐代时期,统治阶层对佛、道二教利用政策时有起伏,三教并存,但是儒家思想依旧是统治思想,总体上来说,佛、道两教曲折发展的同时,与儒家不断融合。一方面,唐代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利用了宗教的特殊作用,徜徉于佛道之间;另一方面,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他们又利用儒家纲常伦理、礼乐教化的治世安民思想,奉行“以儒治国”的基本国策,巩固了李唐王朝的统治。而在不断回应佛、道的挑战过程中,唐代的儒者也为后世儒学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融汇吸收了佛、道思想。由此,一些学者认为早在两汉魏晋时期,儒、释、道并存的局面就已经形成。随后,在相互否定、质疑中,在正邪、华夏之争中,儒、释、道兴衰起伏,竞相发展,直到隋朝时期,儒、释、道之间才相互了解彼此。并且最终在相互的论辩的过程中,儒、释、道在唐代时期合流归一,呈现出“儒学打底,佛老镶边”的思想文化格局,结束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二、唐代施行的文教举措

1.推进儒学经典的统一工作。《诗》《书》《礼》《易》《乐》《春秋》是我国儒家六部经典,在数百年间,这六部儒家经典的注释解读虽然推动了儒家思想的繁荣与发展,但是客观上来说,在不断地被后人进行各式各样的注释解读基础上,也对儒学的传承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造成了人们思想的困惑与混乱。因此他们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通过一些举措积极推进儒学经典的统一工作,促使社会秩序恢复稳定。如,唐代太宗李世民下令颜师古统一经典文字,并编撰了“五经定本”。随后他又命孔颖达主持统一经典章句的义疏,作为官方版的教科书,以“五经定本”为底本,编成《五经正义》并正式颁行天下[2]。由此,科举考试有了统一的考试书目和评判依据,各级学校有了统一的教科书,这对儒学的传承和社会思想的统一产生了重大的意义,为经学走向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改变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南北异途的相互指责,引导了国家政治生活,对唐宋科举制的渐进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对人民的教化上起到了主导作用。

2.推动三教通过论辩的形式交流、融合。早在魏晋时期,儒、释、道三教多是相互否定、质疑,三教的论辩就已经存在。隋唐时期,统治者采用比较开明的态度,在相互论辩的过程中,通过论辩的形式,使儒、释、道三教的交流、融合,儒、释、道了解彼此、相互借鉴。为了维护和巩固既有的统治,唐代统治者经常会举行三教论辩,参加者常为三教中的名士、大德之士,地点一般设在宫廷内殿或国子学,大约进行了40次,充分体现出了唐代统治者对论辩的重视,甚至还有百官等。如,宣宗、懿宗的诞辰经常会举行三教论议,充分发挥了三教的思想引导和控制作用。为了共同维护唐朝统治,在争论中,儒、释、道三教相互交流和融合,均立身自有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了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借鉴吸收了其他两教的思想。直到唐末五代,三教为唐代以后三教思想理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论辩的方式,使三教得到了进一步融合。到了宋代,儒佛道终于形成了以儒家为主的三教合一思潮,出现了新儒学并被定于一尊,并延续了千年之久。

3.实施了科举取士制度。隋唐时期,为了改变人生处境、走向仕途,科举入仕成了普通人的唯一途径。科举是我国古代一种三位一体的制度,其读书、应考和任官结合在一起,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选官考试方法,对全体适合成员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古代的读书人都抱着“学而优则仕”信念,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唐朝继承并发展了隋朝的考试选官制度,即,科举取士制度,以相关制度为保障,对普通士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通过对中第士人及落第士人的褒扬和笼络,通过考试制度设计、社会风气营造等。在我国的古代,科举考试内容具有学习“指挥棒”的作用。如,唐代明经科考试就充分体现出了唐代统治者对儒学的推崇,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在学习过程中,所有应试的读书人都认真研读和学习儒学经典,从而在不同程度上接受着儒家的价值规范。也就是说遵循着相关统治要求,对现行统治秩序认可,接受统治阶层所主导的思想。纵观秦汉以来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社会运作机制中,官吏选拔制度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其通过“以吏为师”的途径进行强制性教化,通过科举制度把普天下百姓都纳入皇权意识形态的牢笼中,实现了对国民思想控制,造成了“天高皇帝近”的观念现实。

4.运用与文学结合的方法推动儒学发展。唐代时期,统治者注重儒学的社会实践功能和史学的借鉴功能,政治具有强烈的实用主义色彩,统治者在利用儒学维护社会思想秩序的同时,还以强大政权为后盾,采取了多种举措推广儒学,促使儒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受安史之乱、繁镇割据的影响,到了唐代中期,宦官弄权,四周外族经常威胁侵扰唐王朝,国势走向落败,国家失去了原有的权威性,对传统儒家的价值规范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佛教和道教势力不断发展扩大。在上流社会中,佛教逐渐渗透,但是在社会上却弥漫着异族风气,使整个主流思想秩序临近崩溃,士人漠视传统思想。并且在学术界,引出了普遍对诸子等异端之学的兴趣,满足了实用政治、经济与军事的需要。[3]另外,这个时候,魏晋以来流行的骈文忽视了“内在之道”,推崇辞藻华丽,为了捍卫儒家道统,以韩愈、柳宗元等人为代表的一些人士期复古道,主张“古文运动”,改变文体文风以移风易俗。同时,为了巩固王室,维系安史之乱之后的社会稳定,唐代统治者希望士大夫能够强化道德操作,主张恢复儒家的“道”。由此可见,唐代时期,为了推动当时儒学进一步调整和发展,统治者运用与文学结合、改变文体文风的方法,更好地满足了社会需要。

三、唐代的文教举措对我国现代思政教育的启示

1.促进学术交流和多元文化的对话与融合。唐代时期,统治者通过一系列的举措,促进了学术交流和多远文化的对话融合,尤其是在三教的论辩和交流中,儒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现代思政教育工作中,我们也需要不断动其他学术思想和文化形式中寻求可资借鉴的资源,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促进学术交流和多元文化的对话与融合,注重与世界范围的各种文化形式进行对话与交流,注意不同民族和地区宗教信仰,注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等,通过对话和交流,在尊重彼此差异的同时,吸收借鉴其他专业、学科和文化的优点。另外,目前网络等现代媒体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实现方式,扩展了学术交流与文化对话的空间,因此现代思政教育还要注意新媒体的应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术交流和文化对话更加便捷和迅速。

2.促使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与社会现实、文化传统相结合。唐代时期,儒家倡导“修身、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这对于当前的思政教育工作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由此,唐代时期虽然存在着儒、释、道三教发展的格局,但是指导思想主要以儒家的价值规范为标准。因此,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注重中国的社会现实和历史文化传统相结合,重视社会和人的统一,反对教条、僵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所追求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而儒家与马克思主义具有一致性,其把修身对人本身的价值与对社会的价值很好地统一了起来。因此,为了使思政教育满足人本身的发展,现代思政教育也应该努力实现这两种教育,从而达到国家的要求,促进社会的发展。

3.促进思政教育方法的多样化和实效性。文学形式可以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丰富思政教育的方式。如,唐代中期,为了实现儒家之道的复兴,韩愈等人试图改变文体文风,发起了“文以栽道”的古文运动。[4]思政教育者拥有良好的素养,能够多层面、多角度开展思政教育,能够开发利用多种思政教育资源,从而使受教育者便于理解接受教育的内容,实现思政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如,通过美术、舞台剧等多种艺术和活动形式,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政教育,能够增强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使思政教育方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4.注意思政教才与普及读物相结合。唐代颁布的《五经正义》是儒家经典诠释的官方范本,推动了文教举措的推行和儒学的发展,是文教举措的基本依据。但是官方的范本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如何能够促使一般民众接受,如何适应民间社会。因此,在规划统一教材的时候,现代思政教育工作也应该注意与普及读物的结合,注意这些问题。普及读物能够提升民族文化素质,承担着引导初学者、普及文化知识的任务,是思政教育内容深入浅出、简洁生动的表述。在思政教育工作开展中,教育者要意识到普及读物的重要性,选择编写较好的普及读物推荐给受教育者阅读,积极选编相关读物,使其与书籍的对话中,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体会思想观念,感悟人生,实现思政教育的目标。

[1]康华.国学经典普及出版应处理好五大关系[J].编辑之友,2010(4).

[2]李振宏.“天高皇帝近”:一个重要的中国思想史命题——雷戈《秦汉之际的政治思想与皇权主义》评介[J].史学月刊,2007(10)

[3]洪修平.隋唐儒佛道三教关系及其学术影响[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6).

[4]张广达.唐代的中外文化汇聚和晚清的中西文化冲突[J].中国社会科学,1986(3).

10.16565/j.cnki.1006-7744.2017.17.28

K242

A

2017-04-09

猜你喜欢

文教儒学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王文教 中国羽毛球事业的奠基人
“开漳圣王”陈元光的文教思想及其实践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儒学交流在路上
户外大型定制树屋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
明代前中期武官“文教化”现象初探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