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之死
——西方法律史上的第一名案
2017-03-11李倩
◇李倩
苏格拉底之死
——西方法律史上的第一名案
◇李倩
苏格拉底本人没有任何文字存世,后人只能通过间接途径。例如,依据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记载来了解这位智者的所思所想,他的故事也因此愈发显得扑朔迷离,难以捉摸。
公元前399年,希腊世界的雅典进行了一场著名的审判。70岁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这位“亘古以来最有智慧的人”(蒙田),被雅典人以城邦利益的名义判处了死刑。
苏格拉底本人没有任何文字存世,后人只能通过间接途径。例如,依据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记载来了解这位智者的所思所想,他的故事也因此愈发显得扑朔迷离,难以捉摸。
苏格拉底的受审是人类文明史上最著名的审判之一。对于他的死,他的敌人拍手称快,他的弟子哀叹不已,后世的人更多予以崇敬和赞美。苏格拉底究竟为何而死?为什么他甘愿赴死?
苏格拉底的罪名
苏格拉底被指控三项罪名:反对城邦的旧神、试图引入新神和腐蚀青年。
这三项罪名缘何而来?苏格拉底受审时的雅典,刚刚经历过一场漫长的战争。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一度是希腊世界最强大的城邦,然而公元前5世纪末期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最终以雅典败给斯巴达结束。雅典人认为,传统价值的丧失是雅典惨败的重要原因。在雅典,城邦众神守护着青年们必须学习的传统价值。由于荷马的诗篇探讨了这些传统价值,故而在雅典的教育中有着重要地位。但是,苏格拉底并不相信诗人们对神的虚幻描述,尽管他不是无神论者。因此他被起诉藐视宗教。
苏格拉底是雅典的一位好公民,他遵守法律,谦虚理智。对他而言,真正的智慧在于知道自己一无所知。他的杰出教育令雅典城里最有才华的青年都聚集在他周围。他不断诘问他的对话者,令对方意识到自己的矛盾和局限,帮助对方把萌芽懵懂状态的思想构建成形。但是,这种“给思想助产”的技艺在他的反对者那里并未得到客气的对待。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的态度就很不屑。苏格拉底教导青年为他们不尊敬父母的行为辩护,阿里斯托芬认为这无异于一种诡辩术;雅典人也时常把苏格拉底与当时名誉不佳的诡辩派混为一谈不加区分。此外,苏格拉底的学生阿西比亚德曾经带领一群寻欢作乐的年轻人损毁了雅典城内的神圣雕像,这一点亦成为苏格拉底腐蚀青年的证明。
另外,有一宗审判尤其显示出苏格拉底在司法问题上的理性态度。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发生过一场海战阿吉纽西战役(公元前406年),获胜的是雅典,但是雅典的一些海军将领因为海上风暴的阻碍,未能救援被击沉战船上的士兵,也未打捞遇难者的遗体、带回雅典安葬。这些海军将领回到雅典后受到审判,被集体判处死刑。当时,唯独正担任陪审官的苏格拉底持反对意见。他提出,法庭的做法违反了审判程序,应该遵守司法惯例,单独审理和判决。不过,在群情激愤的情况下,苏格拉底的反对意见未能奏效。
审判和死亡
审判苏格拉底的不是职业的法官,而是由公民抽签出任的五百人陪审法庭。在古代雅典,接受庭审的人通常会让妻子和孩子来到现场,用眼泪来感化陪审员们的心。但苏格拉底不愿遵循这样的惯例。他选择了自我辩护,还拒绝宣读当时最负盛名的雄辩家利西阿斯为他撰写的辩护词。
法庭第一轮投票为苏格拉底定罪,结果他被一个非常微弱的多数票判决有罪:多数票比少数票大约只多出60张。第二轮投票涉及的是处以何种刑罚,苏格拉底一方和控诉他的一方可以先各自提出对刑罚的意见。第一轮投票令苏格拉底感到惊讶,面对陪审团,他的态度显得更加挑衅,声明自己是无罪的;而对方提议判处死刑。第二轮投票以压倒性的多数确认了他的死刑。
苏格拉底被处死前夕,他的一个很富有的朋友克里托建议他越狱以免一死,并且愿意提供帮助。苏格拉底拒绝了越狱,并且同他进行了一场深刻的探讨。柏拉图《对话录》的“克里托篇”对此有详细记述。苏格拉底表示,既然生活在这个城邦,就不可以不服从城邦的法律。无条件地服从法律,是他的哲学,在任何情况下他都不愿违反法律,即便判决有失公正,他也必须尊重判决,服从法律的绝对权威。最终,苏格拉底平静地饮下毒堇汁谢世。
意义和影响
苏格拉底离世后,雅典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转而去追究当初控诉苏格拉底的人的责任。一些人被流放,还有人被判处了死刑。
苏格拉底是否必须死?有学者引用黑格尔的观点指出,苏格拉底是一位悲剧英雄:他过早地来到了一个危机重重的世界;等到那个世界明白这是它的运气,一切都已经太迟。
作为一个具有典范意义的案件,苏格拉底案涉及的生与死、法律与正义等根本问题时至今日仍然得到人们的热烈探讨和争论。不仅如此,其影响还超越了狭义的法律及学术领域,成为一种文化事件。作为希腊文化中的一笔宝贵财富,有宣传和推广希腊文化的机构时常会协助西方国家一些律师公会,组织开展针对苏格拉底的模拟审判,由职业律师扮演案中各方的人物,展开激辩。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2012年5月在雅典举办的一次模拟审判,当时深受经济危机困扰的希腊为了重申民主的理念和价值,重新对苏格拉底进行了审判,并且最终宣告他:无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