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辅导员工作激励机制优化路径研究

2017-03-11赵海涛钱春彦辽宁科技学院学生工作处辽宁本溪117004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激励机制队伍辅导员

赵海涛,钱春彦(辽宁科技学院 学生工作处,辽宁 本溪 117004)

新形势下辅导员工作激励机制优化路径研究

赵海涛,钱春彦
(辽宁科技学院 学生工作处,辽宁 本溪 117004)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大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等重要角色。新形势下,针对辅导员所面临的激励性工资收入相对偏低、教师身份定位认同缺乏、考评机制与实际工作不相匹配和辅导员队伍稳定性不足等工作激励机制问题,提出了提高认同度,准确把握辅导员工作定位;构建公平收入机制,满足辅导员个体需求;理清思路,优化辅导员考核体系;明确工作分工,确保辅导员队伍稳定四个方面的优化路径来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旗帜鲜明地开展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辅导员;激励机制;问题;路径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大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等重要角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隐含国家之间不同意识形态的信息通过互联网得到了快速高效的交换,改变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辅导员工作难度增大,压力倍增。因此,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采取有效举措健全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激发辅导员的内在潜能,提升辅导员工作的实效性,旗帜鲜明地开展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思考和研究的现实课题。

1 新形势下辅导员工作激励机制面临的问题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央16号文件)颁布以来,教育部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的辅导员队伍建设非常重视,先后出台配套文件政策予以进行指导。高校围绕辅导员队伍建设在辅导员学历提升、专业培训、职称评定和表彰奖励等方面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现行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1 激励性工资收入相对偏低

中央16号文件中虽然明确要求高校要在政策和待遇方面给予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的辅导员适当倾斜,但是很多高校并没有真正在薪酬方面给予体现,普遍存在“重教轻辅”现象。就拿学校按月发放的工资来讲,几乎所有辅导员工资就是学校固定发放的基础性工资和固定性津贴,其他同级别专任教师除了这两项,还有课时补助、监考费、科研经费、进修深造补贴等等,辅导员与之相比,工资水平处于偏低状态。同样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得到的回报却不相同,使辅导员产生相对不公平感,从而不自觉的就会影响到自身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2 教师身份定位认同缺乏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和《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等文件明确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但在实际工作中,作为教师的辅导员因为没有专业知识上的优势,不能像任课教师一样为学生授课,导致很多辅导员对自身就是教师的身份认同缺乏“底气”。另一方面,高校要求辅导员每天与行政人员一样按时上班、下班,毕业季、迎新季、军训季甚至节假日还要经常加班,突出强调管理者的角色,忽视了教师的身份。同时,学校在辅导员学习进修方面投入明显不足,使辅导员感受不到素质提升的可能性,再加上工作看不到成果,这直接影响了辅导员对教师身份认同感。

1.3 考评机制与实际工作不相匹配

绩效考评的目的是通过考评总结工作经验,发现存在的不足,促进辅导员反思和改进工作,更好的履行岗位职责。当前面对辅导员工作范围广、时间随时性、地点不确定性、工作成效显现周期长等特殊性,很多高校存在认识不足,设计考核指标体系内容简单化,重结果轻过程。辅导员述职报告、上级评价、同事互评等评价过程中,主观感觉评价成分大,使得考核流于形式。而且忽视对考核结果的运用,考核结果对辅导员影响有限。高校对辅导员考核过程中反映出的优缺点没有及时反馈,辅导员不清楚哪些方面仍需坚持,哪些不足需要做出改进。此外,考核结果也没有与辅导员个人的奖惩、职称晋升、培训进修等工作密切挂钩,考核的激励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1.4 辅导员队伍稳定性不足

虽然教育部统一规定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但是实际运行中,辅导员不仅要承担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要督促落实教学组织、行政管理、后勤保障等其他工作。可以说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事务,各职能部门以及院系基本上都交给辅导员负责,人人都可以给辅导员安排任务。这种错误的认知和做法导致辅导员成为工作内容最复杂、工作时间最长、工作压力最大的岗位,职业倦怠慢慢滋生。辅导员对自身岗位职责认识产生怀疑,对自身前途产生迷茫,看不到前景。许多辅导员对工作的热情逐渐降低,并把这一岗位当成一个跳板或过渡,一有机会就会“跳槽”、“改行”,从事其他的工作岗位。因此,辅导员队伍流动性较大,直接导致辅导员这一岗位未能真正实现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目标。

2 辅导员工作激励机制构建的优化路径选择

2.1 提高认同度,准确把握辅导员工作定位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进一步重申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新形势下,辅导员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发展已经成为共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从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全局去认识辅导员岗位的重要作用,通过各种方式宣传辅导员工作,不断提升全社会对辅导员队伍职业认同度。同时高校要切实贯彻落实相关政策,使辅导员职业归属感日渐浓厚。在实际工作中高校要不断完善辅导员职业准入机制,严把进口关。同时,重视辅导员职业情感和忠诚培养,引导广大辅导员爱学生、讲政治,爱工作、讲奉献,爱生活、讲追求,做到爱岗敬业、爱校如家,忠诚于立德树人的教育事业,愿意在辅导员工作中奉献自己的青春。此外,落实弹性工作制度,一视同仁与专任教师一样人性化管理,增强工作的自主性。

2.2 构建公平收入机制,满足辅导员个体需求

工资待遇是满足辅导员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公平本身就是一种激励。辅导员与学校教学、科研队伍在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处于同样重要的位置。新形势下,面对互联网带来的大学生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改变,辅导员工作强度甚至超过了教师和科研人员。要让辅导员能够心理平衡、安心工作,高校就应为辅导员设置合理的薪酬制度。在国家政策范围内,保证辅导员享受学校规定的基础性工资和固定性津贴的同时,参照专任教师课时费、监考费等适当增加辅导员带班费、值班费、通讯费等津贴发放,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坚持按劳分配,确保在学校工资待遇这块辅导员的实际收入不低于本校同级别专任教师的收入水平,甚至适度略高,让辅导员的付出能获得相应的回报。另外,高校还应加大投入力度,改善辅导员的福利待遇。设立专项资金,表彰和奖励连续从事学生工作一定年限以上的辅导员,使其切身感受到存在感和价值感。

2.3 理清思路,优化辅导员考核体系

建立健全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体系是提高辅导员队伍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实效性的重要手段。高校要从自身人才培养的实际出发,建立以工作业绩为核心的、科学的、全面的、操作性强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在坚持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辅导员工作特殊性,注重把辅导员日常琐碎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工作具体化,加大辅导员手册、谈心记录、深入教室(宿舍)记录、召开班团会和学生主题活动记录等日常工作积累材料的权重。新形势下,积极利用新媒体,抢占网络舆论阵地制高点,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情况也要列入考核内容。要健全表彰奖励机制,增强辅导员工作的荣誉感。要及时、全面的将考核结果反馈给辅导员,扬长避短,改进提升工作。对考核结果优秀的辅导员在科研立项、进修培养、职称评聘等工作中予以适当倾斜,切实提高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辅导员工作的有热情、有活力。

2.4 明确工作分工,确保辅导员队伍稳定

分工明确、职责清晰是确保辅导员队伍稳定,推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型发展的有力举措。高校要在认真学习教育部出台的辅导员相关文件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高等教育发展和大学生成长规律,结合本校人才培养定位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辅导员岗位职责,明确辅导员工作任务,出台辅导员工作条例,应该做什么、重点做什么。要明确各职能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分工,改变辅导员多头领导局面,切实减轻辅导员工作负担和压力,避免“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事情都交给辅导员去处理”的现象,使辅导员从繁重的非本职工作中解脱出来,真正发挥他们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有的职能和作用。同时,高校还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推行辅导员课程化,为辅导员的工作定课时,计学分,排课,具体落实思想政治工作的指标,把思想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真正实现教书育人。

3 结语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的辅导员,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因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需要更加深入和细致的研究,并结合新形势建立健全科学、全面、可操作性强的辅导员激励机制,对激发辅导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姚勤.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7):58-60.

〔2〕周宪斌.完善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10):74-78.

〔3〕廖爱社,潘兴明.职业化视角下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优化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06)24-26.

2017-03-05

2016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辅导员工作激励机制研究”(L16BSZ044)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赵海涛(1983-),男(蒙古),硕士,辽宁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008-3723(2017)02-036-03

10.3969/j.issn.1008-3723.2017.02.036

G641

A

猜你喜欢

激励机制队伍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湿地恢复激励机制的国际立法及启示
激励机制助推节能减排
山西票号的激励机制及其现代启示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浅议中小企业激励机制
还剩多少人?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