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实践路径研究
2017-03-11赵小妹蚌埠医学院外文教研室安徽蚌埠233000
赵小妹(蚌埠医学院外文教研室 安徽 蚌埠233000)
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实践路径研究
赵小妹
(蚌埠医学院外文教研室 安徽 蚌埠233000)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是一种教师之间新型的教学自我提升手段。本文从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缘起入手,深入探究了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建构内核与特征,分析了网络信息技术下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优势,提出了基于网络技术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实践路径。
网络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内核与特征;优势;实践路径
外语教师个体进行自主性学习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效果的本质要求和必然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适应教育环境的变化和教育需求的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不断转变,合作、文化、学习共同体等新型模式开始为教育界所关注。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教师之间新型的教学自我提升手段,凭借专业知识共享性、教育经验融合性和共同体成员互助性等优势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和实践的对象。本文从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基础和内涵入手,深入分析了基于网络的外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实践路径和应用价值,以期对构建外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缘起
学习共同体实际上是由社会学意义上的“共同体”演化而来。“共同体”的概念发源于滕尼斯(Tonnies,1887)发表的论著《共同体与社会》〔1〕而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渊源可追溯到杜威的“雏形的社会”思想、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学习型组织理论以及建构主义理论,以上反映了这一思想从孕育、发展到形成的脉络。最早的关于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发端于美国,在杜威“雏形的社会”中,将高校的学者与中小学教师建立合作的关系,虽未提出“学习型社区”的概念,但杜威的论述显然已经包含了学习共同体的意义。
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古德莱德在《我国学校的教师》和《教育革新:更好的教师、更好的学校》中提出了积极与中小型学校进行合作,创建“共生伙伴关系”的观点,带来的直接影响是促进了高校与中小学合作的一体化进程,为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创造了条件。从心理学角度,麦克米伦(McMillan)和查韦斯(Chaves)将共同体意识界定为“一种成员所拥有的归属感,一种成员彼此间与整个群体休戚相关的感情,以及对成员的需求将通过他们对共同生活的认同而得到满足的共同信念。”
1997年,霍德(Hord)正式提出“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建立了相应的理论体系,并为西方社会广泛接受。在西方,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理念与策略的提出主要是为了促进新时代学校模式的变革,打破传统的学校工业化模式,最终促进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近年来,我国专业学习共同体研究不断深入,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专业学习共同体也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而且也是学校变革和改进的首选策略。
路易斯(Louis)、克鲁斯(Kruse)等最早提出了专业学习共同体的五个特征:即反思性对话、去个人化的实践、关注学生学习、协作和共享规范与价值。〔2〕霍德(Hord)认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包括支持和共享的领导、集体学习与应用、共享的价值与愿景、支持性条件、共享的个人实践五个核心特征。〔3〕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指的是教师之间自发组织的,旨在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以教师专业发展为主线的,教师之间共享教学经验和教研成果,进行教学分析和研究,实现共同促进、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学习型教组织。〔4〕
2 基于网络技术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更加具有开放性、互动性、个性化和资源共享性等特点和优势,倡导平等、开放、共享的教育理念,为教师专业学习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崭新平台。具体而言,一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信息化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谁在信息化潮流中落伍,谁就会被时代所淘汰。”网络技术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条件,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紧密结合当前的教育发展形势。在现代教育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时期,教师的专业学习和培训必须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的信息化网络技术平台,积极转变模式,实现多渠道、主动性、开放性的教师专业发展格局。二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教学模式中教学双方的媒体介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全新的广阔互动平台。教师和学生之间传统的面授式交流方式正逐渐转变为基于网络、视频通信等媒介的综合交流方式。这种综合性的信息交流和传导方式不仅对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学生的自主化学习和创新性学习明确了方向。〔5〕三是网络技术条件下教师的专业发展思维得以扩展。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高校教育政策等影响,一些教师的专业发展思维远远未能跟上现代教育发展新形势。网络信息技术为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传播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促进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思维观念的转变。同时,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不同层次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差距也得以逐步缩小,为实现教育公平、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创造条件。
3 基于网络技术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实践路径
3.1教育专业网站是建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重要平台。立足于教材的学习研讨、读书交流、同行观摩、集体备课等是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新时期网络信息技术下,教育专业网站已然成为建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重要平台。国内开发的教育专业网站,通过确立教育的发展理念,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提供教育教学方法和内容,有效减少了教育工作者资料收集精力和时间的耗费,很好地促进了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6〕这些专业教育网站既有针对新教师的“中国新教师网”,有注重教师研修和专业发展的“中国教师发展网”、“中国教师研修网”, 也有专业性的“中国英语教师网”、“中国幼儿教师网”、“中国高等学校教师网”,还有综合性的“中国教育教师网”等。极大限度地满足了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成员发展的需求,成为建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重要平台。
3.2即时通信软件平台的应用是学习共同体成员发展的内在需求。良好的互动是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显著特征。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微信、微博、QQ等即时通信软件平台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成员的沟通与交流创造了有效条件。这些即时通信软件平台具有操作简单、使用便捷、信息传递及时性强等优势。在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中,可以设置教学研讨群、课改研究群、教研讨论群等专业群组,学习共同体成员根据自身情况和需求自愿加入群组,并进行感兴趣话题的讨论和交流,从而形成基于网络技术的学习型社区模式。即时通信软件平台专业群组要根据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人员学历层次、年龄层次等综合考虑下进行设置,避免同一年龄段、同一学历层次段成员过于集中,充分发挥教学专业骨干和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形成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内部开放、和谐、共享的良好氛围。
3.3视频网络资源共享是传统与新型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重要区别。传统模式下,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交流和资源共享仅限于成员内部,教育的视野受限,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未能完全渗透于共同体成员内部,使得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在经历“提升阶段”之后陷于发展的“瓶颈阶段”。即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为成员的专业成长创造了条件,但是也形成了成员个体发展的“外围阻断”,使得成员过于依赖学习共同体而缺少了外部教育资源的摄取和吸收。随着大数据、慕课(MOOCs)等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海量视频网络资源实现共享成为可能。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并非共同学习的“小圈子”,实现共同体成员的共同发展和持续发展才是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应有之意。因此,教育资源的共享并非仅存在于学习共同体内部,对于那些制作质量高、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的视频网络教育资源同样可以拿来在学习共同体内进行分享。这是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开放性和共享性的体现和本质要求。
4 结语
当前国内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全新的理论成果、实践经验和思想浪潮等不断出现,新型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被引进中国高校。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教师之间新型的教学自我提升手段,将关注点集中于教师的个人学习,促成了“教师培训”理念向“教师学习” 理念的转变,并实现了 “教师学习”与“共同体”的有机结合,这种新型教师学习模式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地“动力之源”, 为教师及教师团队的专业建设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1〕赵健.学习共同体—关于学习的社会文化分析〔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魏海苓,孙远雷.专业学习共同体视角下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9):70-75.
〔3〕孙元涛.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理念、原则与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1(22):52-57.
〔4〕盖颖颖.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团队建构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2):162-164.
〔5〕夏冬杰.以知识共享的视角谈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J〕. 教育探索,2013(4):95-97.
〔6〕卢乃桂,操太圣.中国教师专业发展与变迁〔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017-01-21
赵小妹(1982-),女,安徽蚌埠人,硕士,蚌埠医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英美文学。
1008-3723(2017)02-028-03
10.3969/j.issn.1008-3723.2017.02.028
G434
A
项目课题:2016年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人才国内外访学研修重点项目,安徽省高校领军人才引进与培育项目(gxfxZD2016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