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价值观实践对中外价值观的整合重塑
2017-03-11王春春吕梁学院思政系山西离石033000
王春春(吕梁学院 思政系 ,山西 离石 033000)
社会主义价值观实践对中外价值观的整合重塑
王春春
(吕梁学院 思政系 ,山西 离石 03300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现代资本主义价值观辩证扬弃而逐渐形成的,它吸收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价值观以及中国革命的传统价值观,融合并超越了资产阶级的现代价值观。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实践对传统价值观和资本主义价值观的革命性重塑的结果。
传统;价值观;重塑
1 传统价值观现代转型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儒家传统的价值观的转型有其历史必然性。从鸦片战争以来,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中国沦为半封建办殖民地社会,饱受列强的欺辱。而给以天朝大国自居的中国人以强烈的刺激,进而怀疑我们的文化。于是西方便成为文明的象征,而传统自然是落后的标志。伴随辛亥革命帝制被推翻,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也被废弃,体现儒家价值观的经典也被先进中国人的代表鲁迅先生斥之为两千年来只读出吃人二字之书。于是,师夷之长以制夷成为国策,从洋务运动的器物学习到五四运动之后思想文化的借鉴就成为中国人必然的选择〔1〕。于是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转型具有了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一种外来的文化思想将武装中国人民。也标志着一种崭新的价值观将主导中国的新文化。
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之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获得了国家的统治地位。这使一种崭新的价值观的诞生成为必然,但也为之后的市场价值观埋下了伏笔。由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密切关系,当政治路线出现偏差之时,人们就会对其价值观也产生怀疑。中国文化大革命的阶级斗争理论把国民经济推向崩溃边缘之时,人们的怀疑产生了。但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则一直在坚持。
扭转经济局面的变革在毛泽东去世之后开始了,改革开放成为新的路线。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指导这种变革的理论就是邓小平理论。而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价值观随着经济社会的变化发生了回归引进巨变。人们在传统文现代中国是一个传统价值观、革命价值观、现代市场价值观混合的社会,而新的文化战略就是对这三种文化内核的整合重塑,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塑的理论指导当然是发展了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超越
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了中国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使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发展成为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强国。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彻底的变革。这种价值观不同于中华民族之前的文化价值观,它是得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从而形成了的崭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对世界最基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它体现了后资本主义社会,也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反映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在新的价值体系中起到了灵魂的作用,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大厦中的砖块。而这种价值观形成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程中,在漫长的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事业中,这种价值观经受了历史的检验和洗礼。当然,它也继承了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某些合理内核,但更重要的是超越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对追求效用价值的资本主义价值观的超越,其本质内涵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建立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基础上,所以解放生产力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本质要求。所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区别于传统的社会主义的一个特点便是通过市场手段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而这种社会改革确实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在短短的三、四十年的改革进程中走完了别的国家几百年的历程,经济跃居世界第二,而且现在仍然以别的发达国家不可比拟的速度发展,这一事实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生命力。也更坚定了我们的价值选择、更夯实了我们的制度自信、更增强了我们的理论自信。也充分证明了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石。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第二,社会主义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我们的追求,但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效用价值观则是我们摒弃的。我们拒斥个人利己主义,践行集体主义。新中国的历代领导人把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大公无私等道德品质作为社会主义的道德追求。树立了雷锋等一系列践行这些价值观的英雄人物。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形成了我们特有的社会主义的道德追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也埋葬了金钱至上的各种丑恶落后的社会观念。在建立了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国家之后,私有制社会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观念被抛弃。人剥削人的社会根基被铲除,人们推崇集体至上、大公无私、劳动光荣等新的社会道德观念。
第三,社会主义的理想在于克服资本主义社会土壤上产生的各种丑恶的社会弊端,在政治上奉行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坚持人民创造历史的立场。并以此出发把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价值标准〔3〕。由此,在政治价值观上,马克思对平等、自由、博爱等资产阶级的价值观的虚伪性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主张真正的民主制度,从而根除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天然产生的贫富分化,以及由此产生的腐蚀了整个社会的不道德现象〔2〕。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吸引社会大众的原因。而对于何谓平等正义,马克思指出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不是要争取阶级特权和垄断权,而是要消灭垄断权和特权,终结阶级本身,是赋予每个社会成员平等的权利和义务〔3〕。
第四,马克思把“自由人的联合体”作为社会形态的终极价值追求,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中每个个体的价值追求,也是对新的社会制度的必然要求〔3〕。理想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就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设计的。这一制度的目的就是要实现马克思的理想: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以上可以概括为:消灭私有制,实行真正民主,人民至上,劳动光荣,社会个体的全面自由发展。上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马克思所提倡的新价值观。
3 中国社会主义价值实践对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革命性重塑
社会主义价值实践对“传统价值观”的重塑,其基本的历史逻辑是:人民群众的革命和建设实践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反过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又武装教育了全党和人民,从而使传统的社会价值文化体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具体的讲就是在近现代产生形成了中国社会自己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体系是中华文化在当代中国的思想结晶,是传统价值观发展的当代思想精髓。中国共产党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民族过去的几千年形成的价值理念进行改变重塑。批判掘弃了封建社会愚忠,愚孝等落后保守的价值追求;弘扬光大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优秀品质。从而对传统文化进行了革命性的整合重塑。具体表现为:
一是逐渐形成发展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取代传统的社会伦理价值观成为中国社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人不是教条主义者,而是结合中国的国情实事求是地将马克思主义灵活的应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毛泽东同志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和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肥沃的中国文化土壤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充分吸收中华文化精粹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统一全国全党的思想一直是政府的工作重心,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地位一直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始终在指导中国的现代化发展。
二是用社会主义的理想取代大同思想,成为中国人民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修和睦等大同思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源远流长。从先秦的儒家思想,到近代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再到康有为的《大同书》,最后到孙中山治国思想都不同程度的反映了中华民族从古到今对大同理想的追求。是传统华夏民族一以贯之的社会理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用科学严密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改造吸收了我们民族的大同思想的精粹,建构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用其统领全党、武装人民,从而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追求。
三是在整合中华传统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建构了以为人民服务为基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形成了社会主义的公民道德规范与道德精神。通过树立道德楷模来渗透道德精神。雷锋、钱学森、王进喜等各个领域内道德楷模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教育了几代人,也使新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深入人心,在全社会扎下了根。一种崭新的道德思想武装占据了中国人民的头脑。而雷锋等道德英雄人物甚至走出国门,成为新中国的文化符号,将其影响扩展到世界其它地方。
四是以已经建构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持续不断的发展社会主义的各类文化事业。坚持不懈的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让我们的软实力与我们已经发展起来的硬实力相匹配。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我们从文化的进口国变成了文化的输出国。我们电影、绘画、戏剧等不断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而这些文艺作品显然包含了大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在中国经济成功的走向世界的今天,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通过各种形式走向了世界。这反过来更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和道德自信。也使已经建构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稳定和具有了吸引力。也具有了影响力和号召力。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中,不断实践而诞生发展成熟的。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由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践行而在现实中生根发芽,是对传统价值观和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扬弃超越形成的。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 1991 .
〔2〕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1卷)〔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1998.
〔3〕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0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2017-03-20
王春春(1968-)男,山西方山人,硕士,吕梁学院思政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哲学等.
1008-3723(2017)02-020-03
10.3969/j.issn.1008-3723.2017.02.020
D6
A
化中寻找有益的内容,于是曾经被批为封建糟粕的观念又得到人们的认可。伴随着市场社会体系的建立、市场活动的繁荣,人们的市场观念确立起来了。于是物质主义、消费主义、自由法治的观念也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