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研究概述

2017-03-11袁秀萍

林区教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特伍德玛格丽特女性主义

袁秀萍

(楚雄师范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研究概述

袁秀萍

(楚雄师范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加拿大当代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创作主题与她的成长经历和社会背景紧密相关,对加拿大文学和当代文学都具有一定影响,对她的研究有助于把握加拿大英语文学的发展脉络和动态。

阿特伍德;创作道路;研究

一、创作成长道路

有“文学女王”之称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集小说家、诗人和文学评论家于一身,迄今为止,已出版15部诗集、6部儿童剧、12部长篇小说、8部短篇小说和8部文学评论,获得加拿大总督奖、吉勒奖、洛杉矶时报奖、英国布克奖、里茨—巴黎—海明威奖等多项大奖,作品已被译成近30种文字,在30多个国家出版,阿特伍德的作品众多、体裁多样,成为当代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阿特伍德的创作始于加拿大民族政治产生和女性运动浪潮兴起的20世纪60年代,正如傅俊指出:“阿特伍德的作品,都表现出三大侧重点,那就是女权倾向、民族主义和生态环保意识”[1]293。

1961年阿特伍德大学毕业,因成绩优异赴哈佛拉德克里夫学院深造,一年后获文学硕士并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于1963年夏返回多伦多,在一家市场信息调查公司工作,这段经历为其第一部小说《可以吃的女人》(1965)提供了丰富素材。1965年返回哈佛开始撰写博士论文,但却在已接近完成时突然放弃回国。阿特伍德的哈佛经历只在《跳舞女郎》的两个短篇中有所反映,当时的哈佛对女性还存在着相当程度的性别歧视,不聘任女教师,连Lamont图书馆也不允许女生进入。在研究早期的美国文学时,她惊叹于早期加拿大文学的被忽略,而且经历了对她影响至深的“文化休克”时期。对美国人来说,加拿大只是一个模糊的存在,从此她确立了振兴加拿大民族文学和民族身份的愿望。20世纪五六十年代,加拿大的文学杂志只有5种,每年出版的小说不超过5部,诗集不超过20部,就连“加拿大作家”这一称谓都成为了笑柄[2]80,加拿大文学在本国的大学和中学课堂中都没有立足之地。哈佛的经历更激发了她强烈的女性意识和民族意识,她的作品大多从女性视角剖析女性与社会、女性之间的关系,借女性的社会状态影射加拿大在世界政治舞台上边缘化的地位,认为加拿大在国际舞台上的境遇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女性在父权社会中的遭遇:英美象征了父权社会。而加拿大民族的生存和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更是她关注的焦点,70年代初,诗集《苏珊娜·穆迪的日记》和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小说之一的《浮现》,以及文学评论《生存:加拿大文学主题指南》都论及了加拿大独特的民族传统问题,表现出对加拿大身份问题的关注,体现了她强烈的民族主义精神。《生存》一出版便轰动加拿大文坛和思想界,成为最佳畅销书,它提出了“加拿大特征”这一说法,其价值在于将文化生存这一敏感问题摆在了国人面前,并且雄辩地证明了加拿大文学不仅存在,而且有别于其他任何文学。这一时期的作品,由于她的根是加拿大,之后陆续发表了《预言夫人》《在人类生活之前》等作品,都是以加拿大为背景。《肉体伤害》虽然以加勒比海地区为背景,却在小说中表现了对加拿大政府“无为”的质疑。

此后,她经常在加拿大、美国等地举办讲座和出席文学活动,为加拿大民族文学和妇女运动的发展呐喊。阿特伍德作为一个具有民族意识的女性作家,创作了多部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采用反乌托邦模式,具有鲜明的女性主题和生态主义主题,描述美国未来的重要作品《使女的故事》不仅使她再次荣获总督文学奖,而且获得美国阿瑟·C·克拉克科幻小说奖和洛杉矶时报小说奖。以多伦多为背景的《猫眼》探析了女性之间破坏性的权利关系;历史侦探小说《别名格雷斯》采用后现代的多元手法重新讲述在《苏珊娜·莫迪》和《女仆》中讲述过的格蕾斯·马克斯的故事,荣获加拿大吉勒奖;结构类似于“俄罗斯嵌套玩偶”的《盲刺客》突出体现了阿特伍德的后现代手法和加拿大元小说特征,《女仆的故事》《猫眼》《别名格雷斯》都曾获英国布克奖提名,却未能如愿,但天道酬勤,《盲刺客》终于为她赢来这一桂冠;凸现生态主义问题的《羚羊与秧鸡》获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并进入布克奖决选名单;《珀涅罗珀记》模仿《奥德赛》,以女性的眼光来重新解读传统故事,质疑史诗对男权和统治阶级特权的维护。作为加拿大后现代作家,阿特伍德在作品中通过元叙事、戏仿、拼贴等后现代手法的运用,加上女性主义、民族主义和生态主义三大主题的突出体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她用自己的方式讲述加拿大人自己的故事,向世界文坛发出了自己清晰、强烈且完全不同的声音。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在国外,早期对阿特伍德的研究重点侧重于诗歌,之后,随着多部优秀长篇小说的出版,研究的重心开始转向小说。小说创作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1969—1981年为前期,主要作品有《可以吃的女人》《浮现》《预言夫人》《在人类生活之前》《肉体伤害》;1985—1998年为中期,主要作品有《使女的故事》《猫眼》《强盗新娘》《别名格雷斯》;2000年—现今为后期,主要作品有《盲刺客》《羚羊与秧鸡》《珀涅罗珀记》。

对阿特伍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女性主义批评、生态批评、反乌托邦、加拿大民族主义、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几个方面,其中女性主义批评一直是研究的主流。从70年代起就有不少从女性主义视角进行的研究,如对阿特伍德研究的专家瑞格尼(B.H.Rigney)著作《女性小说中的疯癫与性政治》(1978)和《玛格丽特·阿特伍德》(1987)。90年代的研究则更侧重于女性主义的精神分析,主要成果有香农·海杰(Shannon Hengen)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权力》(1993)、鲍森(J.B Bouson)的《残忍的舞蹈: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小说中的对抗策略和叙述模式》(1993)。此外,科林·尼科尔森(Colin Nicholson)主编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书写与主体性》(1994))收录了13位研究专家的评论文章,这些评论对阿特伍德的诗歌和小说从后殖民主体性构建、历史、加拿大和女性变形、性别、叙事者、陌生化、阐释学等角度进行了研究。瑞因加尔德·尼西科(Reingard M. Nischik)主编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作品与影响》(2000)对其生平、创作、阿特伍德研究方法及其传播与接受做了概况介绍。这一时期,也出现了结合作家生平和创作经历的女性主义研究,比较重要的有娜莎莉·库克(Nathalie Cooke)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传记》(1998)等。21世纪,女性主义研究仍然占据主导地位,麦克威廉斯(Ellen Mcwilliams)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与女性成长小说》(2009)结合西方女性成长小说研究其“生存“主题。此外,短篇小说、散文和文学评论也开始受到关注,麦克弗森(H. S. Macpherson)的《剑桥指南之阿特伍德》(2010)从最早的诗歌,一直到《洪疫之年》进行了概况性研究。此外,还有一些研究,主要包括:结合女性主义的生态主义研究,如香农·海杰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和环境主义》(2006);反乌托邦的研究,如贝克(M.B.Becker)的《阿特伍德反乌托邦的形式和功能》(2008);结合加拿大民族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研究,如豪威尔斯(C.A.Howells)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1996);后现代主义研究,如托兰(Fiona Tolan)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女性主义与小说》。

国内,1983年短篇小说《来自火星的人》首次刊登于《世界文学》第6期。之后,李文俊最早对《使女的故事》进行过介绍。进入90年代,秦国林的《二十世纪加拿大英语小说》论述了阿特伍德的“生存”主题和女性形象。此外,还有张玉兰的《成长着的女性意识: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小说创作的基本母题》、傅俊等的《从反面乌托邦文学传统看阿特伍德的小说〈女仆的故事〉》等研究。此段时期侧重于女性主义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研究对象限于少数几部长篇小说。

21世纪,阿特伍德多数长篇小说都有了中译本,研究范围明显拓宽,主要集中在女性主义、生态批评、叙述技巧、民族主义和主题研究等方面。总的来说,从女性主义视角和生态主义视角进行研究的文章较多,如纪秀明的《阿特伍德小说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等。此外,还有一些硕士论文,如朱宏燕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小说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等。叙事艺术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浮现》《猫眼》《别名格雷斯》《盲刺客》《羚羊与秧鸡》《珀涅罗珀记》等作品,探讨元小说、戏仿和互文、反乌托邦、意识流、时空倒错、黑色幽默、经典重构等现代和后现代技巧,如王岚的《<盲刺客>:一部加拿大后现代主义的杰作》、王丽莉的《文本的浮现——论<浮现>中戏仿技巧的运用》等。民族主义和主题研究方面,如潘守文的《多元文化语境下族裔身份的解构与建构》等。傅俊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2003)是第一部研究专著,指出阿特伍德的作品都表现出女权主义、民族主义和生态环保意识三大侧重点,并通过文学创作切入现实和历史,参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进程。此外,还有潘守文的博士论文专著《民族身份的建构与解构—阿特伍德后殖民文化思想研究》(2007)。综上所述,国内对阿特伍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长篇小说方面,对短篇小说和诗歌的研究较少。

三、结束语

阿特伍德作为当代加拿大文坛领袖,世界文坛的三位元老级女作家之一,堪称加拿大当代英语文学的一面旗帜,而且她的创作主要集中在加拿大文学走向成熟的20世纪60年代以后,对她的研究有助于把握加拿大英语文学的发展脉络和动态,有助于推进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关系的研究。阿特伍德对加拿大文学和当代文学具有一定影响,其中的很多作品对我们都具有认识价值和借鉴作用,可以透过文学这个窗口更好地了解加拿大社会。此外,阿特伍德在艺术形式、表现手法上刻意创新,也值得我们借鉴。

[1]傅俊.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研究[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2]Earl G. Ingersoll. Margaret Atwood Conversations[M].New Jersey: Ontario Review Press, 1990.

〔责任编辑:钱晓玲〕

10.3969/j.issn.1008-6714.2017.05.014

2017-03-02

袁秀萍(1970—),女,云南楚雄人,副教授,文学硕士,从事英美文学教学研究。

H319

A

1008-6714(2017)05-0031-02

猜你喜欢

特伍德玛格丽特女性主义
逃家小兔
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苏吉尼玛》
玛格丽特·米德:20世纪著名的人类学家
阿特伍德:文字令我自由
Poetry International
阿特伍德:文字令我自由
阿特伍德小说中的女性主义身体批判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
女性主义性政治